4.23世界读书日,能否分享一下你正在读什么书?

三块石头jiang


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读书日,这天我放下手头所有事务,用读书庆祝了这一世界的节日。

我专门拜读了余秋雨写的《中国文化课》。该书概略地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

该书一共五单元,从文化的定义讲起,对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壮阔史诗逐一讲解,从黄帝炎帝,到夏、商、周,诸子百家,各个时代的文化精英逐一介绍。让读者大开眼界,让人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通过阅读感悟有几

一是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史,开拓了视野,提升了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二是领悟了圣贤之人的伟大品格,不论是老子、孔子、孟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领悟了先人之伟大,他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更让世人领略了人格之伟大。可敬可叹。

三是读书不仅是学知识,更能让人打通心脉,认识到我们从哪里来,将来要干什么,生命有了格调,生活有了依靠,价值有了归属。

读书是美好的,它点亮了你我的生活,让生活充满美丽,让生命充满激情,快乐地生活,快乐地享受,这就是读书乐趣。



陇缘情深


今年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对于我这个爱读书的人来说,利用疫情期间正好读我喜欢的书。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那天我其实在读好几本书。很奇怪吧?我就有这个读书习惯。其中之一是湖北著名作家熊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

说来话长。

最早知道张居正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获悉的。从此就莫名其妙地对他充满了神秘、好奇和敬仰。

由于好奇,我在学校图书馆寻找有关张居正的书籍阅读并做了读书笔记。

去年我读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对张居正有点朦胧的认识。

接着我读了度阴山著的《帝王师张居正》,对张居正有个基本的清晰的轮廓。

然后,我又读了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对张居正又有了深入的认识。

梁启超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

黄仁宇说:“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

金庸说:“我读小说,尤其是故事性强的中国古典传统体裁的小说,常常是迫不及待地先睹为快,熊召政先生的《张居正》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张居正太有个人魅力了,令我欲罢不能,直至我买了四卷本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读了,心情才慢慢平复。

作者熊召政,湖北省英山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

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2002年问世后,被誉为中国新时期长篇小说的里程碑式作品,2005年以全票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

《张居正》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但又不完全相同于传统的章回体。

《张居正》分四卷:《木兰歌》、《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

每一卷的题目既文雅又有深刻寓意。

《木兰歌》“围绕着张居正与首辅高拱这两位权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展示了宫廷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写出了斗争的复杂与残酷,塑造出了张居正、高拱、冯保、李贵妃等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同时,通过对典型环境的生动再现,历史氛围的精心营造,小说既弥漫着一种典雅古朴的气氛,又给人晓畅通达、引人入胜的阅读愉悦。”

《水龙吟》写张居正登上首辅之位后重振朝纲,整顿吏治,揭开了万历新政的第一页。小说展示了万历初年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不仅是一部形象的政治史,更是一部多彩多姿的风俗史,读来非常过瘾。

《金缕曲》着重描写张居正厉行改革所引发的各种激烈冲突与复杂斗争。“张居正之老成谋国,李太后之温婉严谨,冯保之狡黠圆滑,朱衡之梗直无辜,邵大侠之慷慨赴死,玉娘之知恩图报,均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火凤凰》写张居正回老家奔丧与“夺情”之争。小皇帝亲政后羽翼已丰,大肆反攻倒算。张居正去世三个多月,骸骨未寒,万历皇帝否定他老师张居正一切改革措施,万历新政从此夭折。张居正生前何其风光,而死后异常凄凉。不仅如此,赫赫张府,几近灭门。正应了那句话“伴君如伴虎”。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令人唏嘘不已。

纵览全书,我们发现张居正是一位个性不凡的改革家,是彪炳千古的传奇人物。他治下的十年,使万历时期成为大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作为一名政治家,他是中国历史上卓有成效的人;可是作为一个人,他却是一个失败者。“生前显耀,死后悲凉”是对他一生的概括。

张居正的一生绝对是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声势显赫、无与伦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当政时,皇帝也让他三分。正是他的过于能干、独裁,为他死后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埋下了伏笔。

张居正的命运遭遇客观上是政治斗争的产物,由此可见,政治险恶,世态炎凉。从主观上看,也是他性格缺陷所致。性格决定命运,决非虚言。这是张居正及其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张居正》是一部非常好看并有着珍藏价值的历史小说,能有机会在头条上推荐它是我的荣幸,让我们走进历史,致敬经典,体验一个血肉丰满、一生坚持实用主义的理想主义者张居正。








蒹葭堂主人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正在读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分为《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荣获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我于2015年被评为镇江市首批优秀“阅读推广人”,这套《江南三部曲》是我的奖品,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我都会细细品味这套书,徜徉在书海里,与书共舞。

书是钢琴上最婉转的音符,

书是图画中最美丽的颜色!

刘勇,男,笔名"格非",生于1964年,江苏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人面桃花》是《江南三部曲》的开篇之作,讲述了晚清年末、民国初年江南官宦小姐陆秀米与时代、社会剧变相互纠缠的传奇人生。“白藤箱,枣木手杖,被遗忘的阁楼,幽寂的庭院,麦收时分。没有任何征兆,在西府海棠凋零的日子里,父亲陆侃离家而去,从此杳然如鹤。”格非将一个女子的命运与中国的厚重历史交织在了一起,通过简单写出了复杂,通过写实达到了寓言的高度。

  《山河入梦》是第二部。故事背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江南,主要人物则与《人面桃花》相衔接,陆秀米之子谭功达在新中国成为梅城县县长,在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中混杂了“桃花源”的梦想,而从上海流落到梅城的姚佩佩偶遇谭功达,成为他的秘书。两人的爱情劫数难逃,文中有一段:没有与生俱来的罪恶和永无休止的耻辱;没有蛮横愚蠢的官员,也没有战战兢兢的百姓;如果你决定和什么人结婚,再也不会有年龄的限制。”在千丝万缕的官场关系与情感体验里,一个雄心勃勃的梦一点点破碎,一颗鲜活饱满的心一天天死去,最后成了化石。

  《春尽江南》是《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主要人物衔接前两部,男主人公谭端午的身份是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那可是一个精神至上的美好时代,诗歌、文学、存在主义等等;这也是一个连标准都含糊的时代,所以一切都不能太较真。春尽江南,江南何处?那个流淌在我们骨子里的桃源梦轻若微尘,连尸骨都找不着了。

  从《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到《春尽江南》,格非写了近20年,每一部的推出都引发了文坛的巨大关注和热评,有评论甚至称其“点燃了对中国文学的希望”,然而格非却声称以后绝不会再写三部曲了。获得茅盾文学奖就像是《江南三部曲》在另一种层面上的完结和回响。

没有书的世界是寂寞的,没有书的世界是苍白的。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郝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心目中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句话引发了我的共鸣,激起了我的向往,也贯穿了我的人生轨迹。在我年近半百的人生旅途中,书,用它天堂般的模样伴随了我历年的成长,让我看到了书里书外特有的美丽风景,心灵得到了滋润,精神得到了提升,使我成为一个知性、博雅的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