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低調古鎮曾“一腳跨兩國”風光堪比周莊 門票0元少有人知


位於上海市西南的楓涇古鎮,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最重要的“西南門戶”。古鎮成市於宋代,自元至元十二年正式建鎮以來,往來商賈雲集,明清時期更成為全國棉紡織貿易中心,據記載“古鎮所出布匹,日以萬計”,與浙江南潯、王江涇、江蘇盛澤合稱為江南四大名鎮。

楓涇古鎮現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雖然名氣比不上週莊、朱家角,但它的美麗絕不遜色於任何一個江南古鎮。依水而建的明清古民居重簷疊瓦、騎樓高聳,房屋前後遍植清雅秀美的荷花,故又有“清風涇”、“芙蓉鎮”之稱。

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內水網遍佈,河道縱橫,歷代橋樑多達52座,數量為上海古鎮之最,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美譽。其中最著名的楓涇三橋,由清風橋、竹行橋、北豐橋組成,三橋設計巧妙,大大小小的遊船穿行其中,構成一幅多姿多彩的江南水鄉畫卷。


建於明代後期的泰平橋,是古鎮中最高最寬的單孔拱橋,因橋的北面有一座城隍廟,又被當地百姓稱為城隍廟橋。泰平橋的半園形橋拱與水中的倒影,恰好組成一個漂亮的圓圈,當地自古就有“走過泰平橋一生平安”的說法。來到楓涇的遊客,一定要到這座橋上走一走。

泰平橋邊的古戲臺,是舊時城隍廟的組成部分,戲臺一面臨街,一面臨河,以前每逢廟會,乘船而來的觀眾可以坐在船上看戲,如今戲臺常年上演各檔傳統經典的戲劇節目。值得一提的是,楓涇古鎮自明代開始就有一南一北兩座城隍廟,這種現象極為罕見,堪稱中國一絕。

遊客在遊覽楓涇古鎮時,一定會被界河臺所吸引,石欄杆中間刻有“吳界”和“越界”的石碑,就是聞名天下的“一鎮跨吳越”地標。春秋戰國時期,此河為吳國和越國之界,自唐代至清代,古鎮一直南北分治,南鎮屬浙江嘉善,北鎮屬江蘇松江,直到1951年3月,南鎮併入北鎮。


楓涇古鎮還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眾多的祠堂廟宇構成了這裡獨特的宗教文化。始建於明萬曆七年的施王廟,是江浙交界一帶規模較大的道觀。每年農曆八月初二施王廟會,廟裡都會舉行施王老爺出巡會,人娛神歡,熱鬧非凡。

楓涇古鎮文化底蘊渾厚,人才輩出,歷史記載的名人就有六百多人,其中狀元3名,進士56人,舉人125人。祖籍上海市楓涇鎮的丁聰,是我國當代最負盛名的漫畫家之一,他以“小丁”署名的諷刺漫畫,曾影響了數代人。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