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盗墓贼很神奇,一见此宝就说:刚出土七个月,又沾过大量尿液

《盗墓笔记》、《鬼吹灯》系列小说或影视剧,近些年受到广大青年的追捧,我们追剧时不仅被险象环生的场面刺激到,同时,也暗暗感叹古人们在修建陵墓时的智慧,虽然,那些故事都经过后期的加工和润色,但是,也丝毫不影响观众的热情追捧。

这个盗墓贼很神奇,一见此宝就说:刚出土七个月,又沾过大量尿液

盗墓需要的不仅是胆量,也十分考验人的智慧和能力,一般能靠盗墓收获钱财的,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手。早期的盗墓活动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行业,一般的盗墓活动都是偶然发现,然后,再进行挖掘。后来,随着陪葬品的不断丰富,目光放在陪葬品上的人也逐渐增多。

自此,为了防止陪葬品的流失以及逝者不被打扰,人们死前对陵墓的修建则变得越来越考究。所以,之后盗墓也就逐渐需要一些技术性较强的队伍,盗墓活动日渐兴起盗墓行业逐渐形成。

这个盗墓贼很神奇,一见此宝就说:刚出土七个月,又沾过大量尿液

干盗墓勾当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名,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仗地大干;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他们多集中在古墓葬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阳地区、陕西关中、湖南长沙周边一带等地。

一般情况下,古时候的人们都会在逝者陵墓的地方上留下一些标记,如:墓碑或其他地面建筑,告知其他人,此处安葬了谁也方便后人祭拜。此举自然地也给盗墓者提供了方便,随着盗墓活动的兴起、猖獗,一些人尤其是帝王将相在修建陵墓时,不再留有地面标志,或是,在陵墓内增加一些防盗的机关、设置疑冢等。

这个盗墓贼很神奇,一见此宝就说:刚出土七个月,又沾过大量尿液

这个盗墓贼很神奇,一见此宝就说:刚出土七个月,又沾过大量尿液

还有一些古墓因为年代久远,风吹日晒、地形变化等难以找到陵墓的准确位置,所以,再盗掘这些墓时就十分考验盗墓者的技术和经验了。其实,盗墓也是需要天分的,并不是每个想盗墓的人都能获取利益,有些人甚至不能从墓穴之中全身而退。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名的盗墓贼——焦四,传说,他可以通过声音来查找陵墓。

相传,他曾带着自己的同伙,在雷鸣电闪、大雨滂沱的时候,安排他们站在山体不同位置,分别听声、望气、试土,以此来观察山体是否有不同的回声以及震动,从而,确定山上是否有古墓以及古墓的位置。在陵墓周围,人听到的回声以及感受到的山体震动是不一样的。有人耳朵有天赋,也有人鼻子特别灵敏,有些盗墓贼则能通过泥土中的气味判断陵墓是否被盗过以及陵墓的年代。

各朝代修建陵墓用的材料不同,如:明清的墓葬一般用砖石结构,气味较大。据说,解放前长沙有一位有名的老盗墓贼,嗅觉异常灵敏,专盗汉唐的大墓。而且,那些出土的文物只要经他一闻,就能判断出准确的年代。曾有个年轻的盗墓贼不信,他将一件七个月前出土的漆器在尿液中浸泡几日,再送去给老盗墓贼判断。结果,老者悠哉地说:“年轻人,你那漆器是七个月前取出来,又在尿液中泡过的吧。”

这个盗墓贼很神奇,一见此宝就说:刚出土七个月,又沾过大量尿液

盗墓者一般只要确定了陵墓的年份,那墓内的分布情况也就基本了解了。因为,在不同朝代,陵墓的修建方式、技术以及棺木的摆放位置、其他陪葬品的摆放位置都不同。盗墓过程中涉及到许多“专业技术”,较专业的盗墓贼都采用挖洞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需要多少财力,也不会过多引起其他人的注意,相对安全靠谱。

这时候,找一个好的盗洞就十分重要了,一个好的盗洞不仅能缩短工期,也能避免遇到一些坚硬无法突破的东西而无功而返。虽然,陵墓修建得越来越难以被盗,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坚固,但是,陵墓一般都存在相对薄弱的地方,如:墓墙和墓底。而且根据棺椁的位置不同,打盗洞位置也存在差别。棺椁靠近墓墙时,盗洞就贴近墓墙打。

除此之外,盗洞的挖掘也十分讲究,既要节省人力物力,还得保证一定的结实程度。一旦洞穴坍塌,不仅半途而废,而且,盗墓者也可能产生生命威胁。盗洞一般都计较窄,只能允许一个人通过,技术精湛的盗墓者不仅能克服狭小的空间,还能将挖下来的土存放到合适的地方,一般,你肯定是没见过将泥土运出来的盗墓贼的。

这个盗墓贼很神奇,一见此宝就说:刚出土七个月,又沾过大量尿液

这个盗墓贼很神奇,一见此宝就说:刚出土七个月,又沾过大量尿液

找到一个较大的陵墓,并勘察好合适的盗洞位置,盗墓者就会开始行动了。一旦开始,工期短则几个月,长则小半年。而且,他们吃住也大多在洞穴中,毕竟,盗墓不是一种见得光的行为,他们一般需要避着其他人,针对这种情况,他们采取了许多办法:

如:盖房屋。确定好盗洞的位置,盗墓贼便会在附近以各种借口建一些房子,来遮掩盗墓行为。

再如:造假坟。同样,确定了盗洞位置,盗墓贼便会在盗洞的位置上修建假坟,坟墓只是用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用的。甚至,有些盗墓者为了掩人耳目,甚至会组织送葬队伍,以空棺材下葬。

还有一个则是:植物掩盖。对于那些在荒郊野外的陵墓,修建房子或者坟墓都会显得突兀,盗墓贼就在周围种一些高大植被,待这些植物能很好的起掩蔽作用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行动了。

这个盗墓贼很神奇,一见此宝就说:刚出土七个月,又沾过大量尿液

最后,我们需要说明的是,盗墓者进入墓室的过程,严重破坏了墓葬结构和遗存之间的共存关系,而不是像考古工作者一样按堆积顺序清理、按墓葬原貌揭露并伴有详细的科学记录。因此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面对遭盗掘的残迹永远无法复原丢失的那部分信息,正是这种盗掘给人类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清稗类钞·盗贼类》、《中国盗墓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