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皇家陵墓,躲過了三次大規模盜掘,最後差點葬送在他的手中

一代女皇武則天殯天后,政權又重新回到了李唐王朝手中,武后按照皇后的禮制和唐高宗李治合葬於乾陵,因此武則天並沒有單獨的陵寢,但是作為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皇帝,陪葬品的數量非常巨大,據估計高達500多噸,不僅有奇珍異寶、古玩字畫,還保存著唐代著名史學家吳兢,所著的記錄了武則天生平點點滴滴的《武則天實錄》,一直以來為各朝代盜墓者所垂涎。陵寢建成後,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盜掘,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武則天任命吏部尚書韋待價負責乾陵的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後乾陵工程繼續進行。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5月,中宗李顯下令將武則天葬入。

唐朝末年,發生了黃巢農民起義。黃巢曾經參加過科舉考試,不料卻名落孫山,一腔憤懣無處發洩,吟出了《不第後賦菊》這首充滿反抗精神的詩作。“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誓要殺回長安,登上皇帝寶座。事實上他做到了。在他攻陷長安之後,就動用40萬大軍打算盜掘乾陵,豈料天意弄人,在乾陵附近僅僅挖出了一條40餘米深的大溝,找來找去,也沒找到墓道入口,只好悻然作罷,至今在梁山主峰西側仍有一條深溝被稱為“黃巢溝”。

五代時,後梁崇州節度使溫韜組織軍隊成功盜掘了唐太宗的昭陵,盜墓經驗極為豐富,但卻對乾陵無可奈何。 “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之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所有唐代皇陵無一倖免,只有乾陵雖然找到了墓門,但卻因為陵墓建築過於堅固,也只得選擇放棄。

第三次發生在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盜掘古墓成風,先有山東孫殿英盜掘了慈禧的陵墓。駐紮在咸陽的國民黨將領孫連仲,效仿孫殿英,以保護乾陵為幌子,率部下駐紮乾陵,用實彈演習的辦法掩護一個師的兵力盜掘乾陵。士兵們用炸藥炸了許多處地方,卻沒能找到墓道口。加之盜墓時,突然風雨大作,麾下打頭陣的兩名士兵在大風中莫名消失,孫連仲遂打消了繼續盜掘乾陵的念頭。

1958年,咸陽市乾縣當地的幾個農民在放炮炸石時,無意間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陝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經初步發掘確認被炸處是地宮墓道,並於4月3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裸露。當時的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雲“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完全吻合,確定這座陵墓就是唐高宗和武后的合葬墓乾陵。

當時,郭沫若並沒有吸取明十三陵定陵的發掘教訓,且想盡快目睹《蘭亭序》的真容(根據各種史料記載,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最有可能藏在武則天和李治的合葬墓乾陵裡),堅決提議繼續發掘乾陵,後來在周總理的反對下才停止挖掘。周總理在《乾陵發掘計劃》上作出批示,

“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之後,周總理要求國務院向全國發出通知,要求“全國帝王陵墓先不要挖”,乾陵的發掘就此停止。

由於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發現新的盜洞,許多專家認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

這座皇家陵墓,躲過了三次大規模盜掘,最後差點葬送在他的手中

乾陵


這座皇家陵墓,躲過了三次大規模盜掘,最後差點葬送在他的手中

無字碑


這座皇家陵墓,躲過了三次大規模盜掘,最後差點葬送在他的手中

總理伏案工作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