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臨終露心跡,指點呂后要當心!細說呂后不聽劉邦之言的悲劇

一,臨終告誡,其言也善;坦露心跡,其意也哀,無奈呂后不聽劉邦之言,釀成的悲劇

漢高祖劉邦臨終所言,呂后怎麼不上心?明明告訴呂后:安定劉氏的是周勃陳平。呂后當政時,這兩個"安劉"的將相滋潤得無人可及,呂后實在是不該不把老公遺言不當回事,忽略了這兩個人的存在,也就忽視了後來的災難。

劉邦臨終露心跡,指點呂后要當心!細說呂后不聽劉邦之言的悲劇

皇后之璽

漢高祖劉邦病重,惱怒之下拒絕治病,呂后沒有辦法,付金五十斤打發御醫回去了。之後她問老公後事安排:

已而呂后問:"陛下百年後,蕭相國既死,令誰代之?"上日:"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憝,陳平可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結果呂太后沒有深刻理解這段話的內容,才在這件事上栽了跟頭。加上陸賈這個滑頭穿針引線之後,一個巨大的埋葬呂氏的坑,他們仨人就在呂后當政期間從容不迫地挖好了。

都說呂后這個女人厲害,有遠見,但在劉邦臨終時,沒有警惕遺言中的話裡有話。

呂后如此,呂家的男人也是擔不起大事的料,小人乘非位,爬得越高跌得越慘,最後被陳平、周勃、陸賈等朝臣幾乎殺了個乾淨。

劉邦臨終露心跡,指點呂后要當心!細說呂后不聽劉邦之言的悲劇

河南鄢陵:“板車劇團”大戲唱到小村口【呂后殺官】

二,劉邦與呂后,一個征戰,一個治家,建立了漢朝,兩口子都有巨大功勞,兩家分封子弟卻是天壤之別

劉邦分封異姓王和同姓王那麼多,出了大力和付出犧牲的呂家卻沒一人封王。這固然與"非劉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有關係。但呂后的哥哥周呂侯的侯位也是自己掙來的。也沒沾點裙帶親,人家都以軍功得侯的。

而同姓王的劉氏,就是憨包也封王得侯,呂后心中的陰影大不大?劉邦把自家遍封之後,還定下鐵律:″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呂后敢怒而不敢言,成了呂后後來封孃家人的巨大絆腳石。

柏人事件的結果,是呂后的女婿趙王張敖的趙國被奪而結束。劉邦奪走女婿的趙王位,轉手封給了呂后最忌恨的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呂后因此對戚氏恨入骨髓。很多人認為呂后整治戚夫人是爭寵,其實不是這樣的,戚夫人是爭太子位,又爭了趙王位,這針對的是呂后的一對兒女,當母親的誰受得了?何況,趙王位已經不保,女婿下崗,女兒也就因此受累,太子位已經是岌岌可危,都受到或已經成了既成的威脅和禍害,她當然要抗爭。積怒成怨,不僅要洩憤,還要新帳老帳一起算。

劉邦是奪異姓王的王位來封同姓王的 ,那麼,呂后就要用同姓王的地位來封呂姓王。這一道雙刃劍,碰到那方都要流血。

細數劉邦的兒子們,幾乎都捱過呂后收拾。劉肥,劉盈,劉如意,劉桓,劉友,劉恢,劉長,劉建,或多或少 有意無意地都受到過禍害。

呂后整治劉邦的其他兒子,就是"挪窩″,挪開了用自己的呂家的人去填充。

這裡面的第一個受害者就是趙王劉如意。這個位子原來昰魯元公主的夫婿張敖的。劉邦利用柏人事件,把趙王降為宣平侯。趙王位與張敖分手。這可是皇帝親生的女兒家的呀!但劉邦愛兒不愛女,右手把王位抓過來,左手就給了劉如意。呂后現在要奪回來,但女婿張敖已經經不起折騰,無心當王了。至到呂后去世前兩年去世。讓呂后給憤恨的牙齒痛!

劉邦臨終露心跡,指點呂后要當心!細說呂后不聽劉邦之言的悲劇

西安舉行元旦迎新祈福禮,漢朝禮儀

三,呂后最大的悲劇是朝中有親人,但無骨鯁之臣,碰上大事無人幫忙

漢高祖劉邦死後,過了幾天才發喪,為什麼過幾天才發喪呢?是因為沒有人來幫呂后,呂后擔心得罪了許多人,殺了許多人而控制不住局面,所以遲遲不敢發喪。當時的情況非常複雜。功臣派和宗族派勢力強大。他們不知道皇上已經駕崩。呂后捂不住,又沒有強有利的幫手,厲害如她都膽顫心驚,說明情況的複雜性遠非常人可料想。

當時,呂后的妹夫樊噲遠在燕國,不但不知京城的事,反而等著去割他人頭的周勃和陳平。樊噲這支力量是靠不住了。灌嬰帶幾十萬士兵在滎陽。可能也不知道皇帝去世。這支力量是劉邦死忠,逼急了會發難的。劉襄兄弟有野心,正在蠢蠢欲動。

如果不是酈商將軍阻止審食其,事情就黃了。因為呂后和審食其決定再殺功臣,然後才發喪。酈商因此有功於呂氏,呂家與酈商家成了莫逆。但是,後來呂家敗落在酈寄手中(且看後面詳細內容)。

四,封外人為鋪墊,先封侯再封王,破壞成規不容易。

先說了呂后在高祖剛死,不敢貿然發喪,就是沒有堅強的背後支持。呂后兩個哥哥,大哥為國家戰死沙場,後封周呂侯,他的大兒子呂臺為酈侯,小兒子呂產為交侯;二哥呂釋之為建成侯(請商山四皓的就是他),其他暫時排不上號,不說也罷。

趙王劉如意被害死後,趙王位空缺,由於呂后要置換劉呂王位需要時間,要作鋪墊,而王位又不能空,所以讓淮陽王劉友先補上。在這期間,呂太后把大哥周呂侯追諡為令武侯。這是即將封呂氏的開端。

孝惠帝七年秋八月,孝惠帝駕崩,走過了他為帝王悽悲的一生。呂太后辦完喪事後,加快速度大封呂氏。呂臺,呂祿,呂產將兵居南北軍,掌握軍政大權。

劉邦臨終露心跡,指點呂后要當心!細說呂后不聽劉邦之言的悲劇

北方都是遊牧民族的天下,是中國漢朝的的威脅

元年,號令一出太后。太后稱制。議欲立諸呂為王。

丞相王陵認為堅決不行,被退休回家了,不久氣死了。應了劉邦先見之明:"王陵可。然陵少憝,陳平可助之。"這句話。

陳平認為可以,陳平繼續幹活,沒有失業。

於此,追封酈侯父為悼武王。欲以王諸呂為漸。

由此可見,死於王事的呂太后的長兄周呂侯,死後諡為令武侯,呂後元年,又追封為悼武王。死去的已經是王,那活著的為王也就不遠了。這是封建社會帝王或篡位竊國者慣用的方式。

五,呂后大封呂氏為王,目的是什麼?

呂后大封呂氏為王,是在找回一種平衡。在她看來,劉邦的"非劉氏不得王, 非有功不得侯"是針對呂氏來定的。因為呂氏極有可能為異姓王的,關鍵乃是呂后太能幹了。劉邦曉得自己活不過呂后,也就控制不了呂后,劉邦在臨終前跟一個病老頭在床上沒兩樣。他已經連寵妃也保全不了,又還能做什麼事?劉盈死後,呂后再無顧忌了。她封了外姓一大圈為侯,接著,封大將軍劉澤為琅琊王,呂通為燕王,呂祿當了趙王,呂產為梁王。分掌南北軍。其餘還有呂氏六侯。而這些呂氏,無任何資格晉身為王侯,呂后強力推舉,在於她有權勢,而呂氏子弟又實在無才無能配位,這種極端方式,無疑成了矛盾的焦點

。宗族派被抑制,功臣派沉默,就看呂氏跳得歡。

呂后臨死前,告誡呂祿呂產死死抓牢兵權,不準離開軍營,隨時注意百官動向。呂嬃也認為姐姐的告誡正確,並時時警告侄兒呂祿死守北軍,呂產把守南軍,不準掉以輕心,但是呂祿聽嗎?

六,穿針引線的陸賈,協同陳平周勃在幕後挖了埋葬呂氏的坑

陸賈在呂后當政時的兩面派手法,證明了陸賈的為人處世圓滑。是漢初少有的奸滑人物。他讓陳平和周勃密切配合,等待時機。揹著呂后出爛主意。

劉邦臨終露心跡,指點呂后要當心!細說呂后不聽劉邦之言的悲劇

西漢名相圖,陳平於其中

呂太后時,王諸呂,諸呂擅權,欲劫少主,危劉氏。右丞相陳平患之,力不能爭,恐禍及己,常燕居深念。陸生往請,直入坐,而陳丞相方深念,不時見陸生。陸生曰:“何念之深也?”陳平曰:“生揣我何念?”陸生曰:“足下位為上相,食三萬戶侯,可謂極富貴無慾矣。然有憂念,不過患諸呂、少主耳。”陳平曰:“然。為之柰何?”陸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調,則士務附;士務附,天下雖有變,即權不分。為社稷計,在兩君掌握耳。臣常欲謂太尉絳侯,絳侯與我戲,易吾言。君何不交驩太尉,深相結?”為陳平畫呂氏數事。

陸賈一言驚醒局中人,陳平聯絡周勃,統一為將相齊心,待時而動。陳平和周勃一合拍,便定下計謀,對呂后陽奉陰為,暗中挖坑,只可惜呂后蒙在鼓中,沒有發覺。還認為他們是好人。

陳平用其計,乃以五百金為絳侯壽,厚具樂飲;太尉亦報如之。此兩人深相結,則呂氏謀益衰。陳平乃以奴婢百人,車馬五十乘,錢五百萬,遺陸生為飲食費。

陸賈因此有了大量讚賞的金錢,暗中聯絡倒呂勢力,為後來除掉呂氏立有功勞。

七,"酈況賣交",證明呂祿不是東西,也證明他的朋友也不是值得信賴的東西

漢大臣要奪權。就要找突破口。他們探聽到酈商將軍的兒子酈寄與呂祿是好朋友。

陳平又計謀一箋。把酈寄老爸酈商假裝抓起來,逼迫酈寄去哄騙呂祿,並以人設的陰謀言論去遊說呂祿交出兵權。呂祿相信了酈寄。把這些性命攸關的話對族中老人講了。可是,呂氏沒有警惕之心,有同意的,有反對的,並沒有一致意見,也就不了了之。酈寄邀呂祿出軍營去打獵。姑姑呂嬃聽說後痛苦不己,知道劫難己定,便把自家所有財物拋棄於街上,任外人去拾取。她憤怒地說,呂氏馬上滅族,不想再為別人看守財物,與其為勢家所奪,不如給老百姓!

呂祿碰上豬朋友,最後關頭又信了酈寄的話,讓周勃陳平詐奪了兵權印符,交出北軍軍權。接下來是呂產被劉章所殺,南軍被奪。漢朝廷控制了劇勢,陳平、周勃,曹窋,陸賈派人誅滅呂氏,無論大小。

遂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辛酉,捕斬呂祿,而笞殺呂嬃。使人誅燕王呂逼,而廢魯王偃。

沒有誅殺的,只有孝惠皇后張嫣,魯王張偃,闢陽侯審食其也逃過一劫。

"酈況賣交"這個成語,道盡了朋友的險惡,酈況就是酈寄,酈商的兒子,酈食其的侄兒。酈商後來七國之亂平定趙王叛亂,立下功勞。酈商從開始到後來,均與呂氏走得近,一家人成了漢朝功臣派利用他們消滅呂后一族的籌碼。

劉邦臨終露心跡,指點呂后要當心!細說呂后不聽劉邦之言的悲劇

戲劇再現的皇宮矛盾,權力與榮耀

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表面上看是呂氏亡於呂祿呂產,他們被人所騙,猶豫不決,大好的機會浪費了。其實是呂家男人成不了事,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身死而族滅,又能怨得了誰。

呂后不仔細體味漢高祖臨終遺言的弦外之音,報私怨的同時昏了理智。呂后要亂劉封王,周勃要除亂安劉,則周勃即是勢不兩立的對手,呂后不作及早處理,在亂劉之後死去,安劉的那幫人,自然要"撥亂反正",不付出流血代價是不可能的。呂氏的覆滅,是呂后播下的種子,呂氏一族為此付出了滅族的代價。從巔峰落下,跌得粉身碎骨。

正是:

禍由權勢起,欲從貪婪生。

痴夢尚未醒,塵埃已及身。

本文參閱:

《高祖本紀》

《呂太后本紀》

《外戚世家》

《酈生陸賈列傳》

原創不易,碼字辛苦;勿剽竊,勿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