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尼布楚條約》簽訂前的那些事兒


說說《尼布楚條約》簽訂前的那些事兒

吉林水師營博物館陳列的尼布楚條約簽訂時的大清和沙俄的談判代表


吉林市水師營博物館的這組《尼布楚條約》簽訂時的塑像,曾引起許多觀眾對大清王朝和沙皇俄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之前的許多歷史問題的熱烈討論。

其實,1685和1686年,以吉林水師為主力的清軍連續發動兩次雅克薩之戰,徹底摧毀了沙俄侵略軍在中國的戰鬥力,也摧毀了沙俄侵略軍不可一世的精神執念。所以,沙俄侵略軍的攝政王索菲亞公主不得不匆匆提出和談,議定中俄邊界,於是就和大清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是清朝的中國和沙皇俄國之間簽定的第一份邊界條約,也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締結的第一份國際條約。

雅克薩之戰後的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俄歷7197年8月28日),中方以索額圖、佟國綱為首的談判團隊與俄方戈洛文為首的團隊在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就中俄東段邊界等問題進行了艱難的交涉後,最終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俄方稱“涅爾琴斯克條約”。條約以滿、俄和拉丁文三種文字簽訂,以拉丁文本為雙方共同簽署的正式文本。

條約規定: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中俄東段邊界,烏第河地區為待議地區;兩國嚴禁越界入侵和收納逃人;兩國人民持有護照者可以過界往來,通商貿易。

《尼布楚條約》簽訂至今整整330年了。它曾保證了中國東北大清邊疆200多年的安寧,這是毋庸置疑的史實。那麼,康熙皇帝為何要耗時費力地打下雅克薩?為何要如此簽訂尼布楚條約呢?這就牽動起《尼布楚條約》簽訂前的若干歷史神經。

讓我們打開歲月的塵封,去檢索歷史,還原一下當時的中俄時局,也許能窺見其中的奧秘……

史志:沙俄所佔雅克薩、尼布楚等地,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說說《尼布楚條約》簽訂前的那些事兒

尼布楚條約簽訂後的中俄地圖


三百多年前,沙俄侵略軍所佔的尼布楚、雅克薩和貝加爾湖、外興安嶺的廣大地域,原本就是中國的領土。

中國歷史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一脈相承,從未間斷。

史料證明:歷史上著名的舜、禹時代,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肅慎族,就居住在長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龍江流域。這是個善使弓箭,縱馬遊獵的剽悍民族,彎弓向天,可射鴻雁,縱馬發矢,可獵狍鹿。而中原,已經向農業文明進化。傳說舜時,肅慎氏即以舜帝為王,以自己謀生的弓矢為禮物,恭敬地向舜晉貢﹔到了大禹治洪水定九州後,周邊各族又紛紛前來進貢祝賀,東北所來的夷人中即有肅慎人。到了更加文明的周代,肅慎人已經把強大的周朝當做主宰國而年年前來進貢自己寶貴的“楛矢石砮”,以表達自己的忠心了。周成王時,肅慎人來周朝進貢,周成王命大臣榮伯作的“賄息慎之命”而載於了史冊。周康王時,肅慎又來進貢,貢品依然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狩獵武器“楛矢石砮”。《論語》記載,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周邊時說:“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肅慎、燕、亳這些地方,是我國家北方的領土呀!這話說得夠明白了吧?

還有,在黑龍江流域出土的魏國平周布和今吉林、黑龍江兩省發現的肅慎人的典型器物 “石砮”,以及在上述肅慎人分佈區內,普遍發現的鼎、鬲等炊具器物,都說明肅慎人與中原地區很早就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有著頻繁的交往和親密的聯繫。否則,這些中原文明才有的先進的青銅器和陶器,如何能夠無端“飛”到偏遠的近乎洪荒的黑龍江流域呢!

再說“楛矢石砮”。據有關專家考證,楛矢是東北的樺木所做的箭桿兒,石砮,是用松花江中所產頑石打磨而成的鋒利的箭頭。東北古來就是寒冷荒蠻之地,飛禽走獸眾多,肅慎人以漁獵為生,射獵是主要的生存手段,因而弓箭是他們最趁手的武器。當時,中原祖先給肅慎等東北少數民族起了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夷。許慎的《說文解字》解說“夷”字,是大和弓的組合字。還有人解釋“夷”字是一、人、弓的三字組合,以會意的形式,標誌著這些民族善於射獵的基本特點。故,進貢“楛矢石砮”,是肅慎對中原王朝所表示出的最大敬意。肅慎向中原朝廷進貢的習俗自春秋之前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乃至漢、魏晉南北朝。其實,直到清朝時許多軍隊用的箭桿兒,也是吉林打牲物拉總管衙門在白山黑水採集的樺樹條兒。可見這歷史上肅慎人的“楛矢”是有來由的。

說說《尼布楚條約》簽訂前的那些事兒

歷史上的肅慎人(網上摘圖,如侵權請通知刪除)


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左丘明的《左傳》曾記述過一個故事,說孔子周遊列國到陳國時,有一隻鷹墜落在陳惠公的院子裡。那隻鷹被楛木做的箭射穿了身體,箭頭是用尖石做的,箭有一尺八寸長。陳惠公派人帶著這隻鷹向孔子求教。孔子說此鷹從很遠的北方飛來,它身上的箭是北方肅慎氏製造的。從前周武王打敗了商,開通了去南北方各少數民族居住區的道路,命令他們各自拿出本地的土特產進貢,使他們不忘各自從事的職業。於是肅慎氏就向周天子進貢了楛矢和石砮,箭長一尺八寸。武王為了公開表明他使遠方民族歸附的威德,告示後人,讓他們永遠看到自己的權威,所以在箭尾扣弦處刻上‘肅慎國進貢之箭’的字樣,送給大女兒,並隨嫁給虞胡公而帶到他所封的陳國。這是有典可查的。陳惠公經查,果然如孔子所言……這個故事第一說明了孔子的博學,第二則說明,肅慎氏所居的大北方,的確早就是隸屬於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

另外,早在戰國時期,中國的匈奴族就在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一帶在內的蒙古地區建立了強盛的奴隸制國家,漢朝使節蘇武被迫在匈奴牧羊十九年的北海,就是貝加爾湖。這《蘇武牧羊》的歌曲和民間故事,可曾經家喻戶曉呢!

三國、北魏、周隋時,鮮卑、柔然、突厥等民族又先後崛起,並佔據了這些地方。

唐朝打敗了遊牧此地的突厥族,在此置官設治,建立了安北都護府。

宋遼金時代,原住在額爾古納河的蒙古部落逐步西遷,彎弓射鵰的成吉思汗又崛起於此地,他憑藉彎弓和馬刀,統一了漠北,又快馬彎弓地進行遠征,最後建立了蒙古帝國。

元朝時,專門設立嶺北行省,來管轄大漠以北、貝加爾湖一帶。

明朝時,歸蒙古的瓦剌部和韃靼部,到了明末又成喀爾喀蒙古的轄境。

清朝時,朝廷早就和喀爾喀蒙古的土謝圖汗、車臣汗、札薩克圖汗三部,建立起密切的政治和經濟關係。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喀爾喀三汗正式臣服於清,向清政府獻“九白之貢,歲以為常”。就是每年都要向清朝貢獻白駱駝一隻、白馬八匹。

這麼多朝代,都在東北設立了直接管轄的政府機構,難道還不足以說明,歷史上的東北貝加爾湖和外興安嶺地域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嗎?

而此時的俄羅斯,還僅僅是遠在歐洲的一個莫斯科公國,國土不超過一萬公里,距離中國的貝加爾湖以東和外興安嶺區域尚有一萬多公里!

說說《尼布楚條約》簽訂前的那些事兒

清軍進攻沙俄侵佔的雅克薩城


溫習瞭如上史料,我們可以知道了早在沙俄以前,貝加爾湖地域和外興安嶺地域與中國的歸屬關係了吧?

回顧:尼布楚條約前,沙俄侵略軍採取跑馬插旗、蛤蟆跳遠式的戰略,逐步侵佔中國領土


俄羅斯史和世界歷史很清楚地為我們講述了沙俄的“伊凡四世和莫斯科公國”是如何擴張到中國的——

16世紀四十年代,小小的俄羅斯大公國的沙皇伊凡四世,開始對西伯利亞和遠東殖民擴張,一步一步地直抵堪察加半島和白令海峽。到五十年代,沙俄侵略軍已進抵貝加爾湖,就是西漢時期蘇武牧羊的那個地方,他們在哪裡修築了伊爾庫次克城,作為進一步擴張的據點。1581年,沙皇為尋找東方的出海口,派兵繼續東進,征討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是北亞地區的一片廣闊地帶,西起烏拉爾山脈,東至傑日尼奧夫角,北臨北冰洋,西南抵哈薩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至蒙古、外興安嶺,面積約1322萬平方公里。“西伯利亞”是“寧靜之地”的意思,名稱源自蒙古語“西波爾”(泥土、泥濘的地方)。也有人認為“西伯利亞”之名源自鮮卑人。古時的西伯利亞就是一片沼澤水草之地,住在這裡的蒙古先民以地形特點為這個地方取了個“西波爾”的形象名字。俄羅斯人佔領這裡時,將此音譯為“西伯利亞”。

歷史介紹,當年,沙俄侵略軍兵沿著水路前進,經過楚索瓦亞河,翻越烏拉爾山,跨越謝列布良卡河、塔吉爾河、圖拉河、託博爾河,最後侵入額爾齊斯河,開始對我國北方領土一步步蠶食、推進。

沙俄的對外擴張的戰略,採取的是跑馬佔荒掠奪方式——凡馬到之處,就是他俄羅斯的領土。在戰術上,俄羅斯則是採取蛙跳式的殖民方式。俄羅斯的大本營莫斯科距離中國的黑龍江流域萬里之遙,鞭長莫及。第一,他兵力匱乏。第二,他補給困難。所以他的侵略擴張就像青蛙前進一樣,憋足一口氣向前猛然蹦躂一下,然後在這裡“插旗”,意思是我俄羅斯人曾經來過這裡,這裡有我俄羅斯的旗幟為證,這裡就是我俄羅斯的領土了!然後他再把這裡作為他下一站的起跳點。

1594年(大明萬曆二十二年),沙俄在我國原準噶爾的託木斯克以跑馬佔荒的插旗方式,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42年後的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俄國已在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地區“蛙跳式”地不斷蹦躂,建立了6個殖民據點。按照歷史記載,這6個殖民據點的搶建序列是:1604年(大明萬曆三十二年) 建立託木斯克; 1618年(大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建立庫茲涅茨克;1628年(明崇禎元年,後金天聰二年)建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1630年(明崇禎三年,後金天聰五年)建立伊利姆斯克;1631年(明崇禎四年,後金天聰六年)建立布拉次克;1631年(明崇禎四年,後金天聰六年)建立烏斯季-庫特。

說說《尼布楚條約》簽訂前的那些事兒

沙俄侵略軍(網上摘圖,若有侵權請通知撤掉)


但是,請各位注意!此時,沙俄擴張的殖民範圍只在貝加爾湖以西。對於黑龍江流域,他們直到17世紀30年代還一無所知呢!

據俄羅斯史料介紹,1636年,沙俄侵略軍才第一次聽到中國黑龍江的傳說,說那裡土地肥沃,富饒美麗,盛產紫貂與雪狐,遍地是金子,使“所有渴望輕而易舉發財致富的人都心嚮往之”。這消息讓沙俄侵略者垂涎欲滴,他們立即聚集力量,準備蹦躂——向中國的黑龍江流域“蛙跳”。

1649年,沙俄150人的武裝隊伍從勒拿河和奧廖克馬河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5個村鎮。

1650年(清順治七年)7月,沙俄侵略軍又強佔了上游北岸的雅克薩,並沿江岸大肆掠殺當地達斡爾、索倫、費雅喀等族居民,後來遭到清軍的圍攻,才放棄城寨鼠竄而逃。

1658年(順治十五年),葉尼塞斯克的總督帕休可夫“蛙跳”到達黑龍江的支流石勒喀河,修築了尼布楚(尼爾臣斯克)城——就是1689年沙俄代表指定的大清國和沙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的地方!

1666年(康熙五年),波蘭人啟爾哥布斯基“蛙跳”到中國黑龍江流域的雅克薩,修築了雅克薩(阿爾巴津)要塞——就是康熙皇帝命令大清吉林水師營和吉林、黑龍江駐軍於1685、1686年兩次攻破的沙俄侵略軍在中國建立的侵略堡壘。

三年後的1669年,沙皇委命侵佔中國雅克薩城的啟爾哥布斯基為總管,此後,沙俄侵略軍進一步向中國東北地區深入。

簡析:尼布楚簽約前後,中俄兩國面臨的政治局勢

先說俄國政局。

1636年,中國的皇太極在東北的瀋陽初創清朝時,沙俄剛剛聽說黑龍江的名字。而清朝遷都北京的1644年,沙俄剛剛侵入黑龍江流域。至1686年清軍第二次奪回沙俄佔領的雅克薩城,才僅僅37年!沙俄當年的“蛙跳式”侵略如此勇猛,那麼究竟政局如何,實力如何呢?我們再做如下簡略分析:

其一,沙俄補給線太長,後繼乏力。

說說《尼布楚條約》簽訂前的那些事兒

雅克薩之戰時的地圖示意(網上摘錄,如侵權通知即撤下)


雅克薩和尼布楚,是俄羅斯“蛙跳式”進一步侵略在中國的最前沿的落腳點。他的所有殖民據點,基本是無後方的。因為當時不是鐵路時代,沙俄想從萬里之遙的莫斯科大本營向前方提供武力和經濟力基本不可能。

其二,沙俄侵略中國的侵略兵是烏合之眾。

蛙跳式進入中國的沙俄侵略軍,基本是俄羅斯向東擴張時吞併的附屬小國之人,其中最兇悍的是善於冒險的遊牧、遊獵的哥薩克人。

其三,尼布楚條約簽訂前後,俄羅斯正面臨著強烈的政治震盪。

就在中國的康熙皇帝東巡吉林的1682年四月,俄羅斯沙皇三世恰恰駕崩,從而引起了國內暴亂。至六月暴亂雖然結束了,但卻導致了俄國出現伊凡和彼得兩個小沙皇同時登基的天下怪相,而攝政王則是公主索菲亞。沙俄這種三足鼎立的架勢,如何執政呢?當時,伊凡16歲,體弱多病,難承重任。而彼得僅10歲,年幼無能,因而和其母被主政的索菲亞公主流放在外。從此,索菲亞公主就獨攬大權,代替體弱多病的伊凡沙皇主政。不料,到了1689年,年滿17歲的彼得一世在俄國上演了一處中國版的“宣武門事變”,一舉從索菲亞公主和伊凡那裡奪回了政權。此時,正是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年。

其四,俄羅斯後方局勢險惡。

當時俄羅斯周圍有波蘭、瑞典、土耳其、奧斯曼等強敵環伺。

第一,俄國與東歐強國波蘭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導致國力耗費嚴重。

第二,北歐強國瑞典正虎視眈眈地盯著俄國,準備伺機狠狠咬他一大口。俄羅斯不得不高度緊張地加以預防。

說說《尼布楚條約》簽訂前的那些事兒

沙俄彼得大帝(網上摘錄,若侵權請通知即撤)


第三,橫跨歐亞大路的強國土耳其,正和俄羅斯進行著第二次拼殺。這次拼殺自1686年始至1670年止,時間長達5年,把個俄羅斯拖得筋疲力盡。

第四,為了奪得黑海出海口,俄國正與奧斯曼帝國作戰,兵力根本不能兼顧東方。

其五,蒙古民族成為沙俄“蛙跳式”侵略的麻煩。

長達半個世紀的喀爾喀蒙古的對俄領土、民族主權問題的抗俄鬥爭,1689年正進行得熱火朝天。喀爾喀蒙古族大量南遷,甚至揚言要攻打俄羅斯佔領的尼布楚;喀爾喀蒙古問題成了俄羅斯的雞肋——捨不得扔掉,吃起來又麻煩多多。

其六,準噶爾蒙古勢力,是沙俄必須提防的盟友。

俄羅斯沙皇政府十分清楚,準噶爾的葛爾丹蒙古勢力和他結盟,是想利用俄羅斯對付大清國。他既然敢於利用俄羅斯對大清朝下口,那麼,抽冷子他也會對俄羅斯咬一口。所以俄羅斯對準噶爾的噶爾丹不得不防!

其七,布里亞特人正準備起義抗俄。

世居貝加爾湖地域的布里亞特人的土地被俄國佔領後,不甘心失敗。十七世紀末期,布里亞特人正在醞釀起義反抗俄羅斯的殖民統治。

其八,國內政局變幻,戈洛文騎虎難下。

俄羅斯派出的和中國進行尼布楚談判的首席代表戈洛文忠於彼得一世沙皇,而離心於索菲亞公主。這對於談判來說,也是充滿著變數。

其九,俄羅斯內外交困,國力凋敝,既無經濟力也無兵力再輸送中國的東北。

即便是戈洛文談判時帶領的2000人,也是沿途新招募的哥薩克等遊牧民。

其十,俄羅斯在西伯利亞沒有重兵屯駐。

但是,由於信息不暢,康熙皇帝對此知之甚少,因此,難免在戰略上誤判。

再說中國的大清局勢。

說說《尼布楚條約》簽訂前的那些事兒

年輕的康熙皇帝


其一,大清長期用兵,國力凋敝。

自1644年進入北京後,大清王朝就開始了中原領土的統一和對明末起義軍和南明等亡國勢力的剿滅。至康熙親政後,一方面鎮壓了意圖篡權的鰲拜政治集團,一方面又以八年時間平定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封建割據勢力。接著收復臺灣又大費周折。如此40多年的長期用兵,大耗國力。大清急需維持和平,發展經濟,積蓄國力。

其二,康熙來自西北的壓力山大。

此時,噶爾丹正統領準噶爾部不斷在西北鬧騰。噶爾丹是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爾丹靠武力降服了天山南路的葉爾羌汗國,征服吉利吉思(布魯特)、費爾幹納盆地,擊破哈薩克部落,開始稱霸中亞。為割據西北、統治蒙古諸部,在俄國政府的慫恿支持下,於1679年興兵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又藉口追擊土謝圖汗部餘眾,進軍內蒙古烏朱穆沁地區,與清王朝發生直接軍事衝突。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領兵一萬出擊札薩克圖汗沙喇,將其殺害,喀爾喀陷入內戰。噶爾丹之弟多爾濟扎布也被察琿多爾濟、羅卜藏袞布拉布坦聯軍所殺。噶爾丹與沙喇結盟,乘機揮師東進,想把喀爾喀三部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但噶爾丹兵力不足,根本不能抵抗清軍的征討。

其三,大清自順治朝開始注重從戰略上進行關東防俄部署。

大清統治華夏後,立即強化對東北的統治。先是在東北設立盛京府,繼而設立寧古塔將軍府、吉林將軍府、黑龍江將軍府。並於1658年開始在吉林訓練水師、船廠,打造戰船,打通了從松花江直下黑龍江的水上運兵路線,並不斷於盛京、吉林、寧古塔、黑龍江等軍事要塞之間修建驛路,設立驛站,為捍衛東北,打擊俄寇奠定了基礎。

其四,大清無力腹背受敵,東西兩面作戰。

大清雖然遷都北京主宰華夏已經40多年,但始終在為統一國土而戰,因而,國力凋敝,經濟貧乏,民不聊生,很難支撐著東西兩邊同時對沙俄和準噶爾的葛爾丹用兵。因而,急於結束對俄戰爭,保持東北邊疆的穩定,好騰出手來,全力平定西北準噶爾部噶爾丹的叛亂。

其五,康熙自始至終願意和平解決東北邊界爭端。

康熙皇帝最初有和平談判解決東北邊疆問題的願望,但多次對沙俄提出談判倡議,沙俄都置之不理,只好下決心動用軍事方式一舉解決。

其六,戰略上,康熙對準噶爾和沙皇對中國的危害判斷錯誤。

即康熙皇帝對窮途末路的準噶爾的噶爾丹蒙古勢力估量過高,而對沙俄的侵略危害估量過低。

其七,因信息不暢,對沙俄政局誤判。

大清王朝對沙俄內外交困的政局缺乏正確瞭解,甚至不瞭解。

其八,大清對沙俄擴張野心瞭解膚淺。

說說《尼布楚條約》簽訂前的那些事兒

吉林水師營炮擊雅克薩沙俄侵略軍


康熙時代,世界格局正在快速變化。尤其是沙俄正在歐洲為爭奪出海口、發展經濟、對外擴張而挑起西歐戰爭。而康熙王朝對沙俄侵佔中國黑龍江流域的目的不僅在於侵略資源,更重要的是從東方尋找出海口,似乎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一無所知。而目光僅僅停留在尋求和平上。因而從戰略上誤判。

其九,對東北黑龍江流域以及貝加爾湖、外興安嶺之地域地理歷史的形成、走勢等缺乏詳細瞭解。

其十,談判底線過低,為沙俄得寸進尺造成心理暗示。

康熙所定的的談判底線過低——只把“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的一江一河”作為了寸土必爭的底線,出乎沙俄之意料,從而激發了沙俄的貪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