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並不可怕,也不必過於擔憂

研討 本報記者 周雪松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出現了大量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農村傳統家庭養老方式受到衝擊。相對於城市而言,農村養老問題更為突出。日前,在盤古智庫舉行的“關注農村養老多些雪中送炭”論壇上,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於建偉指出,農村老齡化程度重於城市,農村養老困難更多。

“計劃經濟時期農村付出的代價很大,改革開放40年,農村其實付出的代價更大。”中央黨校教授鍾國興說,現在由於大量並校,農村的孩子上到三年級,有的每天要走20幾里的路才能上學。“學校合併後,一個縣裡高中就那麼兩所,而且都在縣城。孩子都住校,即使家裡有孫子、孫女的老人也見不到孩子。”

中公教育集團醫療項目部總經理趙勇來自農村。“現在農村留守老人吃飯是一個問題,醫療也是問題,另外還有孤獨的問題。”趙勇說。

盤古智庫老齡化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李佳說,伴隨農村人口不斷往外走,農村傳統生態破壞掉了。需不需要在鄉村振興中替老百姓想辦法恢復這種生態,讓以前的生態運行起來?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農村養老問題到底是什麼問題?是制度問題和財政問題?還是文化問題?實際上可能都有。”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袁瑞軍去年做了大半年農村養老驛站調研,他發現,在養老方面國家投了不少錢,也出臺了一些補貼政策,但是很多制度不配套,缺乏整合能力強的機構參與,需要制度創新。

老齡社會30人論壇發起人、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曉認為,農村老人支付能力非常有限,養老人群分散,不適合像城市一樣建立一套養老服務體系,可以親情和鄰里方式在低成本服務方面進行嘗試和創新。而於建偉則建議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標誌著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規劃》從五個方面明確了具體工作任務。一是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二是改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勞動力有效供給。三是打造高質量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四是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創新能力。五是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

專家認為,人口老齡化並不可怕,也不必過於擔憂,在夯實經濟基礎方面,通過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可以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老齡化相適應,穩步增加養老財富儲備。在應對勞動力短缺方面,通過提高人口素質,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提升新增勞動力質量,促進人口數量型紅利向質量型紅利轉變,確保人力資源總量足、素質高。《規劃》提出把技術創新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第一動力和戰略支撐,依靠科技創新化解人口老齡化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只要科技創新能力大大增強,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就會減弱。

在專家看來,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或者成功老齡化的核心是把老年人作為社會主體。現在很多人說自己家就有老年人,照顧太多了好像就成負擔了,我們要把這個關係擺清楚,要將老年人視為財富。另外,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的理念還要求我們要樹立老齡事業的發展要靠產業支撐的觀念。

專家認為,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進步的結果,追求健康長壽是人類共同的願望,老齡化儘管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是我們梳理一下不難發現,1864年法國就進入了老齡化,沒看到哪個國家因為老齡化而使國家和民族走向衰落。日本是最典型的例子,儘管面臨很大挑戰,但總體上發展可持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