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中日韩自贸协定溢出多重红利

“通过FTA机制的安排来降低关税和简化海关程序,可显著降低三国间交易成本。三国间服务部门的扩大开放和密切合作将促进新一轮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日前,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第十六轮谈判中,三国围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尤其是基于三方共同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所形成的希望将中日韩FTA打造成“RCEP+”的自贸协定这一积极共识,让外界看到了三国最终建成自由贸易区的乐观未来。

具体从三国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层面看,一方面,中日韩货物贸易中资本品和中间品进出口所占比重很大,通过FTA机制的安排来降低关税和简化海关程序,可显著降低三国间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服务贸易方面,三国间服务部门的扩大开放和密切合作将促进新一轮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服务作为价值链的黏合剂和重要的生产投入,贸易扩张的收益将渗透到其他部门,由此意味着三国产业链获得进一步地融合。初步估计,中日韩FTA可以使三国贸易额总共提升4个百分点左右。

投资便利化是中日韩FTA垒起的又一大价值高地。目前来看,日本和韩国分别是中国第一大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国,同时中国是韩国与日本的第三大与第五大外资来源国,而日本与韩国彼此为第三大与四大外资来源国。而借助建造FTA新机制,便利化投资可为三国带去至少10%以上的资本增量。特别值得强调是,由于中日韩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三大经济体,三国FTA机制所产生的外溢性红利将格外显著。中日韩FTA一旦建成,在有力带动整个东亚地区经济繁荣的同时,更能为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构打下较为宽厚与扎实的基础。

置于更宽泛的区域版图上观察,中日韩FTA将有效激活亚洲自贸区的组合能量。目前,以“10+5”为主体的RCEP已经完成全部谈判,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区域最广、成员最多元的自贸区即将在亚洲落地;同时,印度、孟加拉国以及巴基斯坦等八国组成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运作得风生水起,如果再加上中日韩FTA,亚洲国家朝着更高层次自由贸易区对接的可能性大大提升,至少由于成员国身份在以上三大经济板块中互有重复,未来围绕着亚洲自贸协定谈判的障碍会显著减少,亚洲出现如同北美和欧洲那样的自贸协定值得期待。

当然,回过头去看中日韩FTA谈判进程,中日韩FTA行进途中遇到了不小的障碍与掣肘。除了在汽车、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领域中存在着明显的市场竞争外,近些年来,中国制造业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在家电智能化、通信技术以及芯片设计等高端产业也与日韩形成了明显博弈。与此同时,一些敏感领域如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分歧在三国之间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中日韩要在新的国际与区域产业分工中寻求到力量均衡与协同显然并非易事。此外,历史与政治因素也时常对三国自贸协定谈判带来影响。

但是,相比于周边阻力而言,围绕着推进中日韩FTA逐步积累或者已经趋向成熟的条件也正在增加。一方面,中日韩在多边自贸协定的认知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且三国在各自自贸协定建设上积累了不少经验,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障碍,而且在“10+3”框架中以及清迈协议机制下,三国之间获得了更多了解与沟通的渠道,共同发生的作用越来越大,合作的价值不断提升;另一方面,RCEP的生成对日本产生了不小的倒逼,由于中韩FTA和中澳FTA分别对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家电、汽车和海产品形成不小冲击,再加上RCEP创造出的更低贸易门槛,韩国与澳大利亚的产品对日本出口到中国的产品所构成的挤压势必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在RCEP机制的作用下,泰国的大米等农产品也必然对日本出口到中国的相应品类造成直接替代,多方反压与夹击之下,日本不能不掂量中日韩FTA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原对日本十分敏感的农产品贸易已随着CPTPP的签署大幅下降。公开资料显示,CPTPP成员间农产品开放度极高,其中日本的农产品开放度达85%以上,相比中国与韩国来说已经是最高水平,而只要日本不在农产品贸易层面斤斤计较,中日韩FTA就有加速的可能。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