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股權投資盛宴開始了

今天趣店上市了,心裡非常開心,經緯的David Su、今日資本徐新等很多大佬投資人說過,投資這個行業就是要忍耐滿足感的延遲。我憋了好久的滿足感終於來了。

開心過了頭,乾脆就把未來的滿足感通過這隻筆統統消費掉吧,幹嘛非要忍耐那麼多年呢,憋尿多難受呀,大不了以後兌現不了就被人逼逼說這人就是一傻逼唄,這才是我們這些假裝90後人的風格(當然明天醒來就不能這麼想,凡事還是要能確保兌現才能講出來,信譽是成功商人的血液)。

YY一哈,未來3年,在2020年底之前,經過我手投資過的企業,至少有10家公司會成功上市,趣店算第一家的話,其他候選名單如下:隨手記、達達、瓴嶽科技、銀客網、全民快樂、Opera、Grindr、快看漫畫、8H床墊、如涵電商、Club Factory、(另外還有2家獨角獸出於商業保密條款不能透露,上市當天會公佈),這個名單超過9家了,裡面或許有一些沒能在2020年底前上,要不能上估計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聽從我的建議;或許全部都能上,那就Big bang。

但Anyways肯定會超過10家。

初識羅敏

今天(北京時間10月18日晚)在美國紐約交易所上市的趣店集團(NY紐約交易所:上市第一天就上漲30%,市值達到100億美金)就是我在投資筆記1和2裡面講的公司趣分期,後來更名為趣店集團,更名還有一段故事,我在文章中也會寫到。當時寫了故事的一部分,今天趁這股喜氣,我把故事統統全部講完,裡面有得罪各位大佬的地方就請多包容包容了。

時間還是在 2014年 11月,我被鑑定為「有錢人」,而且還是不懂行的有錢人之後(人傻錢多速來),就開始了做投資人的工作生涯(大概持續時間 15 個月左右,從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投資的第一個項目當然就是趣分期。

當時是通過曹毅源碼資本的 SPV 投進去的,當時投的 2000 萬美金 CB,等 B 輪 Close 的時候轉給股份,估值為 B 輪的七五折或者最高不超過 1.3 億美金 Pre。曹毅還對我說 B 輪很快搞定了,不是弘毅就是春華資本,估計是 2 億美金 Pre。如果不趕緊打錢就不能打折投進去了。

看上去這麼便宜的事情,當然我們很快就走完流程把錢給打過去到公司,時間是2014年11月份。

大概過了一個月之後,我看趣分期的 B 輪融資沒有消息,心裡有些擔心,就找曹毅和羅敏又見面了聊了一次,羅敏說是 FA 的問題,FA 跟弘毅春華溝通的時候把價格給錯了,公司要求是 Pre 1.8億美金(算上 PROTA就是 2.5 億的 Post)。他們當做 Post 1.8 億美金給機構了,他說肯定不能做。他要換一個 FA 或者自己去談。 我也沒有詳細追問細節,都這樣了,也不好問什麼。

不過我開始忙碌起來,幫忙羅敏介紹 FA,引薦各種能投各種中後期基金的大的 PEVC(我在投資筆記 1 裡面就寫過,我當時想的大不了我自己親自上,肯定能做起來,這就是我開始忙碌的原因)。

我聯繫了華興資本,做大項目第一個會想到他,華興資本一個 MD 說他們已經做了分期樂,而且也跟投了一些,趣分期和分期樂是直接競爭對手,所以沒法做趣分期。

包凡就這原則,一個領域做了一家大的,就不接其他競爭對手的活,要不除非是2家都很大了,像美團,大眾點評這樣的,兩家客戶的活都不拒,然後慢慢撮合兩家合併還能再賺一票。我也能理解。趣分期也就2億美金估值的企業,也就沒有直接去找包凡。

我也介紹了中金給趣分期認識,中金一直比較樂意幫忙,他們很快開始工作起來幫忙介紹投資機構,不過金鐘(TMT 行業負責人)也坦誠給我說,很多之前他們聯繫的 PE/VC 也都看過這個項目,短期不會安排再看。與是乎,我的工作又多了一個,不僅要介紹每個基金的一把手二把手那些老大給羅敏認識,介紹項目,還要遊說這些老大投資趣分期,包括已經看過沒投的那些基金老大。

那段時間,幾乎天天就忙這事,凡是國內你說得出名字的中後期基金老大我和羅敏都一一見過了,羅敏對外說見了 100 家機構沒人投他,我跟他沒有一起聯繫過 100 家,30 家肯定是有了,剩下的我覺得投不起 3000 萬美金中後期項目的基金我就沒去盯,小的基金能投 1000 萬美金,1500 萬美金的羅敏自己也都不放過。

記得有一天羅敏突然在群裡說,SIG 願意投,但只能投 1500 萬,估值 1.5 億美金 Pre,幹不幹?大家意見是錢也不夠,再找找其他家,我通過 SIG 其他合夥人側面瞭解了哈,也還在積極看的階段,沒有完全確定。我的重點放在幾個大機構身上,他們錢多,而且願意投大案子,我一直深信能融到錢。

同樣的公司,業務規模比分期樂大,估值比分期樂小,為什麼融不到錢呢?而且那段時間剛好碰上 Lendingclub 在美國要上市,估值能到 100 億美金,大家都覺得一家虧損的公司能估值 100 億美金,趣分期的業務量對比下來,Pre 2 億美金一點都不貴。

實際情況卻不太樂觀。

我記得有一次為了趣分期的案子,我約了在銀泰 66 層的餐廳跟一個大佬吃早餐,不停給他講趣分期怎麼有 Upside,downsize 的風險卻很低,大佬吃著聽著,幾乎不說什麼話,最後結束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句:「我算看明白了,趣分期不是一家金融公司,是一家電商公司」,我先怔了一哈,但馬上接上「對對對,是一家電商公司。」

因為這個大佬投電商可謂是大豐收,賺了很多錢,他有他思考的慣性,我就順著他說就好。融資的時候,很多情況下創業者也都會順著投資人說,投資人愛聽什麼,喜歡投什麼,創業者就會順著說這些。如果遇到不順著投資人說,要麼是大牛人,要麼完全是個看笑話的創業項目。(當然現在投資人也都變聰明瞭,基本上他們只會聽只會提問,不會發表任何意見。)

很可惜,這個大佬在我看來已經被 80% 搞定的情況,他們上會表決沒有過,其他有2個重要合夥人不支持。融資進展甚微。第一大原因就是 DST 投了分期樂,大家都覺得 DST 是深口袋,而且判斷很準,都怕跟 DST 投資的公司競爭,有的 VC 甚至跟我們見過之後轉而去跟投了分期樂,就是因為 DST 的號召力。

中國的資本市場上,有自己獨立且堅定投資判斷能力的人並不是很多,而且每個投資人都只熟悉自己的領域,而 TMT 的投資人要橫跨看非常多的領域,最後局面就是跟著別人投,跟著熱點公司投,江湖中就那麼幾個有號召力的人,如果他們跳出來領投某個公司,很快市場上大部分的機構也都會把錢壓寶這家公司。

最後我出了一個奇招。我跟羅敏說,我們去找 DST 吧,他應該懂行,雖然他們領投了分期樂,但 DST 一直這樣,既投京東,也投阿里巴巴。如果我去見了 DST 的人,也許可以說服 DST 可以考慮投趣分期這個項目。於是,我幫羅敏安排了跟 DST 溝通了 2 次,但遺憾的是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就這樣,時間一晃就到了2015年2月份春節。趣分期投資的事情還沒有搞定。這期間崑崙萬維在 2015年1月21日掛牌深圳創業板,也融了 13 億,我們賬上就有了 20 億人民幣。

B 輪渡劫

春節期間,也就是大學放寒假,校園分期的業務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可以做的,給融資這個事情雪上加霜,正常的投資人都會想等到 3 月份開學之後看看業務的恢復情況再來最後確定。那段時間,我持續跟羅敏聊著業務,他那個時候就想著要做成人市場的白領分期了。

「 ** 挺不看好白領分期,他說他做過,13% 壞賬率。」我問羅敏。

「人群不一樣。」

「咱們還得小心這一塊的風控。風控有什麼舉措?」

「客單價剛開始做小,我覺得就是找優質人群,問題不大的,白領太氾濫了,我們就做小眾人群,確定身份,金額初期小,3 萬以內信用貸(後來事實證明這個信用額度都高了,這個額度其實很難切入去做)」。

大家可以看到,早在一開始創業初期,羅敏就在考慮來分期的業務了,所以後來趣店能成功開拓來分期業務,實在不是「運氣」二字這麼簡單。

春節回來,羅敏有些著急了,他天天聯繫我,說「要不先做一輪 3000 美金的融資,估值稍微低點也行,這樣基本不用再融資了」,「要不您這邊和Sig各投1500總共三千」。

他想讓我再投 1500 萬美金跟 Sig 一起領投趣分期的 B 輪融資呀,OhMyGod,我之前都沒有想過,我只是想佔一點便宜而已。

「SIG 這邊不回覆後續可能就不會跟進了,FA一直問我」

「再加 3000 萬美金進來我們就可以做到單月現金流為正。」

「還要 2000 萬才能做到單月現金流為正,怎麼算的?」不知不覺中,我開始認真考慮我們來領投 B 輪的事情。

「按照等額本息的方式,如果按照先收服務費,那早就為正了。我們做的50 億預算規劃是保守的規劃」

「你計劃什麼時候現金流為正?」

「我想前期保持快速增長,到年底為正。明年 1 月,然後之後現金流全部為正。本來按照 50 億計劃,我們現在錢是夠的,但是如果要 aggressive 些,還是要多些子彈,我們線下團隊,銷售團隊,談駕校,商戶的,現在一天有幾十萬交易了,三個月一天這個team會帶來上百萬交易。」

「你錢主要花在那裡?」

「獲取用戶,團隊,就這兩個部分。」

「各自每個月多少?」

「三月預計人力 750 佔比 2.5,市場 900 佔比 3,5.5 成本,3 億銷售額。」

「你現在多少人?薪酬福利全部多少?」

「往後人力成本維持在 1 個月 1000 萬,現在 1200 全職,薪酬 650 萬。」

「關鍵你要想好你的互聯網產品是什麼?沒有線上化,產能和效率無法提升,規模化很困難」(說實話,當回過頭看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都沒想到我的水平有這麼高,這是我說的最精彩也是最關鍵的一句話)。

「我們這個月暫停發傳單了,發現用戶量沒有明顯下降,這是一次嘗試,這樣我們成本中人效會很好。」

「互聯網產品怎麼做的呢?這個月市場費用花在哪裡?」

「這個月推 APP,按實際認證用戶來付費,一個app 5 元,我們這個月即便是單機,銷售費用佔比不到2。」

「我覺得你怎麼做互聯網產品還沒有完全想好,這塊最關鍵,最後有多少人養成了在線使用服務的習慣。」

「你看我們這個月市場費降下來,依然有大批用戶過來,這個就是我們互聯網的能力呀,現在 70 多萬註冊用戶,今年發展到 1000 萬,那麼用戶就基本覆蓋 OK 了,用戶有需求自然來了。」(說得倒也不錯)

也許是那天想得太多,晚上一晚上睡不著,失眠了,翻來覆去想這個案子,躺下了又起來把招商銀行線上分期商城研究了一遍,看了很多關於信用卡中心的材料,我認為一家互聯網化的信用卡公司應該是有很大機會,哪怕是在學校市場,未來還可以隨著他們學生畢業進入社會,金融會伴隨他們一生。

我突然產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我要領投趣分期 5000 萬美金,而不單單是 1500 萬美金,我認為這家公司能做大,只要解決了線上化這個問題。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了,要像信用卡中心學習,現在有手機 APP,一個APP 就能是一張信用卡,根本不需要去髮卡呀,趣分期之前的業務只相當於信用卡中心的分期商城,是金字塔的塔尖,沒有信用卡,沒有塔基,業務很難做大呀。信用卡是用來支付各種高頻購物需求的,把學校周邊商戶和電子商務都串起來。

說幹就幹,我約了羅敏和曹毅第二天到我辦公室,跟他們說了我的想法,羅敏也剛好想到一塊了,我們確定了產品名字就叫趣支付和趣店。我還跟羅敏、曹毅約定,投的 5000 萬美金必須堅決執行這個戰略,不然我就不投了,他們也都答應了。

我找曹毅來,一是讓他來做個見證,二是跟曹毅商量哈這 5000 萬能不能不通過他的 SPV 投了,由崑崙萬維直接來領投,趣分期畢竟是他介紹的項目,不經過他同意肯定不能繞過他直接投,這是商業信譽。同時現在融資吃力這個局面,投與不投更需要我獨立的判斷,同時如果不能通過直接投資並參加董事會參與公司的管理,這麼大筆錢是對股東的不負責。曹毅很爽快就答應了。

燒錢!燒錢!

就這樣,我們把 B 輪投資趣分期 5000 萬美金的事情搞完了。

趣分期也很快上了相當於信用卡的趣支付和趣店(校園裡的 C2C 小件電商平臺),每個大學生在線上完成各種信息註冊後,趣支付自動給每個大學生授信 1000 元人民幣,可以在趣店購買日常生活的用的方便麵、可樂等產品,這樣就不需要靠線下地推大軍一個個學校的去做面籤授信了,完成了把用戶從線下趕到線上的過程。

在中國消費金融的發展過程中,線上化是最重要的一步,只靠線下發展,是無法實現規模化的高速發展的,做起來之後線上的效率一定比線下高,但做線上開始做的時候是非常難的,一定要找對切入點。我在之後的投資筆記裡會講到一批互聯網金融公司怎麼樣趕上線上這波機會完美實現 IPO 的典型案例。

一開始的會議上,我跟羅敏說的是用三個月時間在 6 月中旬之前上線就行,但實際上僅僅過了三週時間,趣支付和趣店系統就上線了(後來趣分期改名的時候為什麼叫趣店集團,歷史淵源就在這裡),完全超過了我的預期。當然產品也做得比預期簡單,這就對了。

趣分期的這個打法是非常有效的,發展 10 萬店鋪 10 萬大學生自己配送,趣分期幾乎可以在一年之內把 2000 萬全國大學生都發展為自己的用戶(而按之前的速度,十年都做不完)。

產品上線觀察幾天之後,羅敏就跟我豪言,4月底目標 10 萬單一天,開了 200 個學校,已經 2500 單了,產品還有不少 bug,還在測試。之後沒過幾天,他就改了目標了。

「我要瘋狂砸錢,然後發展商戶。我要每個月砸 3000 萬進去呀,三個月砸一個億,到六月底目標一百萬單」。

看得我在微信目瞪口呆,但心裡樂開了花。剛開始的時候我還希望他把學校周邊店鋪打通,他安排了老定團隊去做,後來我想明白了,也就沒有催他了。羅敏通過建立趣店平臺來發展趣支付的方式是對的,如果靠一隻 1000 人的團隊把學校周邊店鋪打通(這個團隊後來也解散了),需要的時間太久了。

最主要原因是已經有一套固有的支付系統,新的商務信任關係的形成會有很高的時間成本,通過趣店這種新的模式會更多(就跟支付寶的發展一樣,如果一開始就做線下掃碼支付,估計也起不來,也是靠著淘寶才起來了,多年後才進入了掃碼支付市場)。

當然這個過程也會燒非常多的錢,羅敏如果不融這5000萬美金是不敢幹這事的。我也非常關心燒錢這個事情,我曾經與羅敏有過這方面的對話。

我問:「4月份你說砸3000萬下去,怎麼個燒法?」

「補貼,發展100萬用戶。」

「具體怎麼補貼?」

「每個用戶補貼 5 次,每次 6 元,讓他們每天來搶購 1 分錢商品,每個人可以搶購 5 次。」

「你如果100萬用戶,一天一個人補貼 36 元,一天就燒完了呀,一天 3000 萬。」

「不是呀,你這個算法不對,一天一個人最多補 6 元,補 5 次就沒有了,需要原價買。」

「一次不是 6 元嗎?即使一個人 6 元也很恐怖,一天也 600 萬。一定要有概率搶的感覺,這樣才能效果最好。」

「是的,做到一定程度就每天限量,定時搶購,我做電商出身的放心。按照最多一個用戶補貼 46 元,如果這招能迅速搞定 1000 萬購買用戶,那也只要 3.6 億」。

「3.6 億很多了,美團外賣做到 100 萬單每天好像才 1 個億,你去問問哈,餓了麼更少市場費。」

「美團花了不止 10 億市場費吧,聽曹毅說一個月燒 2 億。」

「那是後來,開始不多,你去問問,後來打仗才多的。」

「這個只是最多 3.6 億,真正不會那麼多,但是我們速度一定要快,迅速拿下市場。」

「對,一個月結束戰鬥。」(我說的,現在看就是跟著起鬨)

果真跟計劃的一樣,業務成長得很快,四月第做到了 10 萬單,五月份 30 萬單,看起來到六月底 100 萬但問題不大,補貼也從一單 6 元降到了一單4元,後來降到了 2 塊。羅敏基本上控制著每天最多補貼不超過 100 萬人民幣,配送原來補貼 2 元,改成了補貼 1 元,準備到 20 萬單之後搞滿減方案,組合銷售,商品有利潤,不會虧太多。

白領市場

有一天,羅敏跟我說,我們百度指數已經超過 3 萬了,是分期樂的兩倍多。就這樣,我們很快甩開,並且遠遠超過了分期樂。 而且我們基本停掉了線下推廣的費用,只靠線上,整個公司的虧損也不算太大,基本單月沒超過 2000 萬,比分期樂虧的要少。

分期樂應該著急趕上來,就用線下分期更大的補貼力度追趕業績,做高的時候甚至 iPhone 手機比京東商場還要便宜 600 元的價格做補貼銷售,所以據瞭解分期樂虧損得更多。

業務發展不錯,我們也繼續按照當初三人會議既定計劃,底層做趣支付和趣店,中間層做商品分期和趣券,同時把租房分期作為一個銜接產品也做起來了,這樣可以把大學生畢業後也轉化為我們的用戶。

這個時候,羅敏又開始想著要出去融錢,他說出去按6億美金出去融一輪,我們正商量這事,螞蟻金服找上門來了,羅敏跟他們講了發展戰略和業務數據,Capital one 加淘寶的故事,通過趣店開通信用用戶,主力銷售是在分期和趣券上。

螞蟻金服非常認同。同時他們也有自己的戰略考慮,他們當時重點推廣芝麻信用,當年還是新生事物,他們要求每個申請趣支付的用戶必須註冊申請芝麻信用,他們算過,趣分期一天可以給芝麻信用帶來10萬量級的新增用戶。

就這樣,螞蟻金服很快決定領投趣分期的C輪融資,投資金額上億美金,整個交易在8月份就搞完了,距離上一輪我領投趣分期才過去5個月時間。

這期間分期樂也有在拼命追趕,不如我們所料,他們也推出了跟趣支付一樣的產品——信用錢包,但推出的時間比我們想得還是晚了點,他們是6月份推出的,距離學生放暑假很近了,為時已晚。

「分期樂最近花錢投了不少廣告,為了推他們的信用錢包,但是收效非常小,信用錢包是6月10日上的。」羅敏跟我說。

「緊跟我們呀。」

「對呀,所以指數會漲。」

「看起來還可以,獲得了不少用戶。」

「但是晚了兩個月,學校要放假了,跟我們高峰期相比差很多,因為沒有商品讓用戶快速用起來,他們用了很多小商品,物流單來做,相當於開卡送東西。」從這裡可以看到,中國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任何領先能維持3個月就很不錯了。

獲得螞蟻金服投資,達成戰略合作以後,羅敏開始備戰雙十一,他又發出了豪言。「我們雙 11 幹 10 億一個月,那個時候再讓DST 看看(不過隨著業務越來越好,就再也沒讓DST進來)」、「我們作戰規劃已經開始,10 億很有信心」、「租房的事情我讓一個創始團隊成員去全權負責了」、「我的火力全部集中到校園了,四個月結束戰鬥,再15億到20億美金搞一輪」、「校園消費金融和 O2O 我們都會自己自營做重」。

「我覺得你真開幹他們都不是你對手。」(我給他打氣)

9月1日開學季當天,趣分期一天就做了 2 億 GMV,確實業務有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他也一直在尋找突破白領人群的方式,一年前做過白領貸,做過高管貸,業務突破口也都沒有找到,不是很成功,我也一直有跟他有交流。

「非學生市場,你想好怎麼切入了嗎?這個市場做起來,你就牛了。」

「想好了,這個月中旬上線。」

「怎麼做切入?」

「跟芝麻信用合作,先賣蘋果在直接借錢,通過芝麻信用分和反欺詐做前置風控,地面配合送貨上門簽訂合同做二次前置風控。」

「芝麻信用分管用嗎?」

「管用,弄好了明年 100 億,這一塊直接 3% 淨利潤。」

就這樣,趣分期啟動了面向非學生市場的平臺——來分期,這是第三次做面向成人消費分期市場的嘗試了。之前失敗過兩次,但這一次,藉助芝麻信用分這個神奇的工具,做起來了。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與市面上大量的現金貸不同,來分期的商品分期銷售佔到了很大的比例,可以說既是一個金融平臺,也是一個電商平臺。這一點,那位大佬確實沒看錯,可惜錯過了投資。

禍不單行

也是15年9月10月那個秋天,剛拿到螞蟻金服投資沒多久,羅敏又開始琢磨下一輪融資,只不過這一次變成了拆 VIE。那段時間,拆 VIE 特別火,羅敏也沒有錯過。

「我和曹毅溝通我們都覺得要早點拆VIE,現在今日頭條拆不了,就是美元股東預期太高,你覺得呢?」他還給我發了篇《前京東副總裁趙國棟變身為A股公司大股東》的新聞。

「那就拆吧。」

羅敏又開始天天跑拆 VIE 的事情。一開始並不太順利,人民幣一級市場投資人都是按 PE 給估值的,趣分期那個時候收入雖然很高,但利潤不高,給不了趣分期那麼高估值,這就是人民幣基金和美元基金的顯著區別。

這個時候冒出來一個神秘的 80 後資本大佬——杜力同學,這個人我以前從沒有聽說,都不知道怎麼發的家,是吳世春介紹來的,聽說跟吳世春打德州認識的,後來兩人合作搞了一個基金,吳世春江湖人稱「投資圈裡打德州打得最好的,德州圈裡投資投得最好的」,同時也是羅敏的天使投資人。

杜力還借殼控股了一家叫國盛金控的 A 股上市公司,天天就只用坐坐私人飛機,陪香港大老闆們打打牌,遊艇會一堆美女,電影裡的一切我身邊只在他身上看到過。我羨慕死他了,跟他比,我真是苦逼死了。

天天開會,聽報告,做預算,回郵件,有時候還要畫產品圖,做市場方案,為了做 Opera 信息流的推薦系統還看過深度學習算法的論文,為了做投資還得訪問 MIT 斯坦福,為了做 PR 還得寫投資筆記。天天幻想著王思聰的 Party 盛會叫我去,也沒見他叫過我一次。(我們的上市宴會,他倒不請自來了)

就這個杜力,拿出 20 個億來,在2016年 Q1 把趣分期的 VIE 拆了。我一直搞不懂他怎麼這麼大魄力,後來知道他買了 A 股好幾個殼,準備把趣分期往一個殼裡裝,簡單直接的生意。

但這中間確實反應了投資的一個結構性機會:即創業企業高速發展的中後期的投資機會。一個企業高速成長了之後總會到一個平臺期,這個時候如果他能夠找到方法跨越這個階段,走向新的成長,是另外一個投資機會。那個時候的趣分期就是這麼一個投資機會,來分期剛剛模式驗證成立,孕育了下一個高速成長。

剛拆完 VIE 之後,A 股就暫停了所有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借殼上市審批,拆 VIE 之風也開始退潮,趣分期+來分期兩個業務在不斷的高速發展著。羅敏告訴我 2016年趣分期有希望做 300 億銷售額,來分期能做 50 億銷售,他還正在談一輪 120 億人民幣估值的融資,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

沒有任何事情會是一帆風順的,就在這個時候,壞消息來了,而且禍不單行,一來就來倆。

羅敏找我說:「我正找你幫忙一個事情呢,我們的商標被分期樂搶注了,有沒有人幫忙拿回來啊?」

「你們申請異議沒有成功嗎?」

「他們找人了,現在到最後關頭了,我今年才知道……」才過了一會他就接著說:「我們現在準備7月6日開發佈會升級品牌」(行動真夠堅決迅速的)。

就這樣,因為趣分期這個商標被競爭對手分期樂給註冊了,羅敏決定把品牌升級到「趣店」集團,估計是趣店是羅敏得意之筆,也比較好的反映了金融電商的雙重屬性,總之用了這個名字。

7月6日召開發佈會當天,中午12點(下午2點開新聞發佈會),羅敏給我打了個電話,說北京監管部門剛剛找他談完話,說政府會出臺文件,讓他在期限內把校園貸都停了。他整個人都懵了,我安慰了哈他,跟他說其他省市同類公司都沒有接到通知,言下之意有可能政策沒確定,讓他別擔心。他堅持著去開了這場發佈會,會後各種新聞稿看起來一切正常,但羅敏會後給我發了2個大哭的表情符,說發佈會都不會說話了。

一週以後,羅敏很果斷就把整個校園貸業務全部砍掉了,同時還裁了 1000 多人校園貸團隊,很多都是他當年親自招的大學應屆管培生。人生就是這樣,大哭一場之後,繼續 Move on,事業如此,感情何嘗不是如此呢,有多少能圓滿呢?Keep Calm and Move on,這句話送給所有的朋友們。

寫到這,後面的故事大家猜猜也都知道了,時光很快就翻到了今天這一頁。

後記

怎麼評價羅敏這個人呢?我就按照我的「怎麼做1億美金/10億美金/100億美金公司的創業/投資」這個理論體系去評估一哈他。

從吳世春到李想,從王慧文到鮑嶽橋,他認識一批當今很活躍的互聯網公司高層,BD 商務擴展能力非常強;他管理 2000 人的地推團隊,整個公司人力成本一直控制在 1000 萬以下,今年公司這麼大也才 600 人不到,成本控制能力非常強——1 億美金公司 CEO 他可以打滿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