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村成“黑戶村”,撤村並村別“爛尾”

36村成“黑戶村”,撤村並村別“爛尾”

紀錄片截圖。圖文無關。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據中國之聲報道,2014年陝西省委省政府要求榆林橫山區撤併160個800人以下的行政村莊,但橫山區直到2018年才開始行動。在撤併過程中,又由於種種原因,有36個行政村沒能撤併。但省民政廳已撤銷了這36個村莊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導致這些村成了沒有證件的“黑戶村”。

撤村並村,村沒撤成,代碼就沒了,最終代價被轉嫁給了處在末端的村民:由於沒有獲得省廳的認可,這36個村委會無法刻制公章、不能開設銀行賬戶,村民辦理社會事務時,也無法進入省市各級軟件平臺,正常生活和事務辦理受到不小的影響。

撤村並村的確會面臨很多難題,絕不是名稱合併那麼簡單。即便如此,撤併出現銜接不當,以至於讓村民“埋單”,這仍需追問與反思。

首先,省市兩級政府2014年就發文要求撤村並村,橫山區有關部門拖了四年才行動。行動之後,又有36個村最終未能撤併。

對於拖延的原因,橫山區政府回應稱,36個沒撤併的村莊,有部分村是當地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域,有的已被納為鄉村振興戰略示範點。一旦撤併,會對整個鄉村規劃造成一定的影響,也就沒進行撤併。撤村並村是否與“中心區域”定位相悖,仍需解釋。但就算有衝突,也宜儘早提出,在撤併項目規劃之處就及時做出調整。

查閱當地政府官網可知,榆林市政府明確要求當地在2014“年底前完成鄉鎮調整工作”,當地卻在2018年才開始行動,要求保留這36個行政村的報告,也是在2018年7月才向陝西省民政廳提出。這裡面是否存在工作無決斷、向上級部門溝通回報不及時等工作疏失,值得追問。

其次,當地省民政廳認為當地文件上報程序不對、越級彙報,可就算這樣,在36個行政村撤併批准沒出來前,也不宜先撤銷代碼。

撤村並村工作屬於行政區劃調整,我曾從事過這方面的工作,知道具體業務歸民政部門處理,決策權在本級黨委領導機關和政府。正如陝西省民政廳所說,橫山區民政局的確不能直接向省廳打報告,應向區委、區政府報告,由區委、區政府向市委、市政府逐級報告請示。

但在沒有得到這36個行政村撤併批准的情況下,撤銷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不如先問清情況再做定奪。

就此來看,當地36個行政村成“黑戶村”主要責任到底在誰,中間溝通情況怎樣,顯然需要梳理,以便更徹底地反思工作疏漏。

而當務之急,則是儘快妥善解決36個行政村的撤併問題,及時發放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解除村委會及村民的煩惱。

說到底,撤村並村涉及資產、文化、宗族、風俗融合等多個環節,牽一髮動全身,必須加強調研、科學規劃、做好協調,避免工作疏漏殃及民眾。

□方立平(公務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