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父母如何排解孩子离家后的孤寂


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父母如何排解孩子离家后的孤寂

01

近期,一则关于“北大博士后与家人失联20年,病危母亲通过媒体寻子”的新闻备受关注。

江苏常州有位老母亲叫郭巧娣。她身患重病,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她希望媒体帮忙寻找他的小儿子王永强。郭妈妈说,在她走之前,最放心不下的,是她失联20年的50岁儿子——王永强。

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父母如何排解孩子离家后的孤寂

即使当时家境贫寒,郭妈妈却经常勒紧裤腰带,咬牙供孩子读书。王永强不负重望,学业优秀,成为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1987 年到 1997 年 10 年间,王永强考上苏州大学读了本科和硕士,毕业后又考入中科院读博士,之后又考进北京大学当了博士后。但在1999 年年底,王永强突然选择出国发展,从此杳无音信。

思念儿子的郭妈妈,联系不上儿子,只好向媒体求助。后来终于联系上了,但她儿子拒绝回家。郭妈妈因此失望至极。

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父母如何排解孩子离家后的孤寂

“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不想多加评论,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郭妈妈身患重病,她儿子不在身旁,那种无奈无助的心情。

“可怜天下父母心。”想象得到,儿子失联的那20年,郭妈妈思念儿子,暗地里一定流了不少眼泪。

“我养你长大,你陪我到老”是很多父母朴素的心愿。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长大后,因为求学、工作或其他原因,背井离乡,不能经常与父母相聚。父母年龄渐长,身体渐衰,而孩子又不在身边,往往会产生孤寂感。

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父母如何排解孩子离家后的孤寂

02

郭妈妈的儿子在美国,程阿姨的独生女也同样在美国。程阿姨在女儿离家后,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她的现况令人扎心。

程阿姨家住农村,她大字不识几个,但却把宝贝女儿照顾得很好。在程阿姨的悉心照料下,她女儿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大学还考到了美国,成为全村有史以来唯一上洋大学的人。每每村民投来羡慕的眼光,程阿姨满心欢喜,心满意足:这几年为女儿的辛苦付出总没有白费。

女儿上大学后,程阿姨心里空落落的。好不容易盼到女儿毕业,她女儿却选择留在美国工作,并找了个留美学生当男朋友。女儿婚后,便在美国定居,几年都没回来一趟。

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父母如何排解孩子离家后的孤寂

女儿在美国定居头几年,程阿姨顶着女儿很优秀的光环,沉浸在幸福之中。可随着时间流逝,程阿姨心理不平衡了,特别是见到邻家出嫁的女儿,经常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地回家看看,邻居子孙承欢膝下时,孤寂的程阿姨时常问自己:当年送女儿去美国,到底对不对?

女儿在美国有家需要照料,“经常回家看看”成了奢望。程阿姨心想,要不她经常去美国和女儿团聚吧,奈何她汉字都不识几个,更不用说豆芽英文字了。程阿姨只好作罢。

长期郁闷、孤寂、沮丧得不到排解,程阿姨思念女儿竟由郁抑发展到精神失常,令人扼腕痛惜。

03

程阿姨是目前众多空巢老人的其中一个。有数据表明,目前在我国2亿多的老年人中,有近一半独居或空巢。他们中的众多人在孩子离家后,普遍存有孤寂感。如何排解孩子离家后的孤寂,成为众多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王姐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分享了她排解孤寂的成功经验。

王姐是一家企业的会计。在工作之余,王姐的时间主要用来陪伴她的独生儿子。平时王姐几乎是公司、家里两点一线地跑。孩子上课,她就上班。下班后,王姐马不停蹄地赶回家,她要比孩子先一步到家,准备好热气腾腾可口的饭菜,等着孩子回来。

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成了王姐工作之余的全部。王姐说:“那几年,孩子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日复一日,王姐的儿子渐渐长大。在王姐的精心照料下,他儿子成绩优异,考上了上海一所知名大学。

送儿子坐上开往上海的动车后,王姐泪流满面,孤寂感油然而生。孩子上大学后,王姐有大把的时间却不知如何打发,心里感到空洞洞的。

从王姐的朋友圈可以了解到,她在儿子离家后,经常失眠。她经常在凌晨发朋友圈,向人求助“如何才能避免失眠?”

有天,她又在凌晨三点发令人啼笑皆非的朋友圈:“睡不着觉,顺便研究一下时钟的走势。”

如果不是因为孤独、因为失眠,谁会在深夜去研究无聊的时钟走势。

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父母如何排解孩子离家后的孤寂

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王姐经常问自己,工作之余,我还可以再做些什么?

深思熟虑之后,王姐报名参加培训,精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后来,王姐索性辞了职,开办自己的财务公司。

公司成立后,千头万绪都需要王姐去应对。王姐把时间、精力都投入到公司的经营中去,她的公司渐渐走上正轨。

王姐发朋友圈的次数减少了,她的寥寥几条朋友圈也都是在晚上十二点之前发的。长期困扰王姐的失眠,不治而愈了。王姐调侃道:“我现在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哪还有时间失眠,哪还有时间寂寞!”

是啊,忙,是排解孤寂的良药!

人一旦有了目标,并为自己的目标专心致志地奋斗时,往往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人在忙的时候,就不会去伤春悲秋,孤独寂寞便无处遁形。

04

王姐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安排合理,孤独寂寞感是可以排解的。


父母如何排解孩子离家后的孤寂?


首先,父母首先要摆正心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须知,孩子长大,离家求学或工作是自然规律。孩子迟早要独自面对生活的考验。孩子“离巢”正是他独立生活的开始。

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父母爱孩子,希望孩子有所作为,就要适时放手,让他独自去面对生活。

作家龙应台在她的书《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长大,有自己的日子要过。父母得体退出才是明智的选择。

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父母如何排解孩子离家后的孤寂

其次,让自己“忙”起来。

父母想要排解孩子离家后的孤寂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忙”起来。

1、 忙着健身。

孩子不在身边,父母更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自己身体健康,才能维持正常生活,让远在他乡的孩子少担心。

散步、跳广场舞,打太极拳、打球⋯⋯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可以参与。

2、忙着兼职或创业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特别是妈妈要负责接送,准备三餐,晚上还要辅导孩子写作业。现在孩子长大离家了,原来照顾孩子的这块时间被空出来,父母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可以做些兼职或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忙着培养广泛兴趣爱好

当人沉浸于自己兴趣的事情时,往往会心情愉悦,有时会达到忘我状态。

读书、写作、书法、绘画、手工、摄影、钓鱼、唱歌、棋牌、追剧、旅行⋯⋯自己喜欢的都可以去尝试。

人有了数项兴趣爱好,陶冶了情操,即使是一个人独处,也不会感到无事可做,从而孤寂感就被排解了。

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父母如何排解孩子离家后的孤寂

4、 忙着交友,参加社团活动

结交几个趣味相投的知心朋友,并经常聚会,互诉衷肠,生活上的烦恼,精神上的困惑,往往会在与朋友的笑谈间灰飞烟灭。

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不仅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也减轻了思念子女的寂寞感。

5、忙着学习充电


业余时间用来培训学习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培训,精进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工作技能进一步提升。也可以跨行业学学自己想学东西。技多不压身,多项本领,多条出路。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会有种积极向上的充实感,从而使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6、 忙着帮助他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帮助他人,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通过志愿者活动,帮助他人,当别人的困难得到解决后,自己会感到对社会有所贡献,增强自身存在感。参加公益活动,自己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充实了业余生活,愉悦了心情,排解了寂寞。

7、 忙着养宠物

如果自己喜欢,条件允许,可以养养猫狗等宠物。把之前对孩子倾注的爱转移到宠物身上。有宠物相伴,人就不会感到那么孤单。

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父母如何排解孩子离家后的孤寂

8、 忙着去看望孩子

孩子学习、就业忙,不能经常回家,父母有闲暇时间可以来到孩子所在的地方,经常小聚几日,可以缓解对孩子的思念。

人闲是非多,百忙解千愁。” 忙,是排解孤寂的良药!

电影《罗马假日》里有句经典的台词:“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当身体或灵魂忙着赶路时,人们往往会专注于自己眼前的事情。

孩子离家后,父母产生的孤寂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合理安排,让自己“忙”起来,孤寂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排解掉。


作者简介:凝芝,财税女一枚,左手算数字,右手写文字。关注情感,心理健康。愿我的文字能温暖你的心灵,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