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戰:應對60歲以上老人進行一次“數字化脫盲”


王戰:應對60歲以上老人進行一次“數字化脫盲”

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改革論壇”於2019年12月7日在北京舉辦。上海市社科聯主席、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王戰出席並演講。

王戰稱,現在很多人把所有東西都往“百年大變局”裡裝,但什麼東西才能夠稱得上百年呢?他認為有四個:

  第一,人類社會已經從農耕社會、工業化社會進入到了信息化引領工業化的社會,這將顛覆250年工業化社會所形成的很多規章、行事方式。王戰認為要形成一個信息社會全球治理的系統。第二,二十一世紀是人類和地球共存亡的時期。第三,逆全球化和新型全球化並存的時期。

  他稱,很多人把逆全球化僅僅看成是特朗普現象,這是不對的。“我到北歐、西歐都去看過,他們把社會福利搞得很高,造成什麼問題呢?如果整個經濟發展是以國別為界限的話沒問題,到了全球化的時候,他是找死。為什麼呢?這麼高的工資是退不下來的。說現在企業迴歸美國,美國工人肯降工資嗎?不肯降。不肯降,回不去。所以,我覺得,整個這一輪的全球化過程當中,可能在這些發達國家,它的社會底層、製造業工人,大概有兩三代人過的將是個很苦的日子。所以,他為什麼反對難民進去?極右勢力開始出現,和這些都有關係”,王戰分析。

第四,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第一,在短短的四十年當中,我國家庭結構發生解體,“原來是大家庭,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後來是核心家庭,現在在很多大城市,比如上海中心城區裡面30%是空巢家庭,就是兩個老人眼對眼”。第二,這和老齡化、少子化,計劃生育以後所形成的狀況又碰到了一起。第三,這和網絡社會碰到一起了。“現在有的孩子不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到時候來看看你,即使來看看你,他還是拿著個手機看手機”。

 “人際之間的交往,在短短四十年當中,我們說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實際上有載體的,而這個載體現在崩塌了”,王戰憂慮道。

他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宏觀政策應該採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匹配的政策,不能僅僅講供給側改革。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一上來就講“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首先是創造新的供給,是創新。“該國有企業做的還是應該做,但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事應該多交給民營企業去做,這是國有企業做不了的”,王戰表示。

第三,金融供給側改革應該加強,關鍵是要解決資金貴、資金難的問題。

第四,物流供給側改革應該作為“十四五”的重中之重。其建議“十四五”打造一個以水運為基礎、以多式聯運為支撐的立體物流體系。“現在有時候我們把它做政績,比如報紙上現在講交通,報得最多的就是某個城市現在通中歐班列了,67個城市2萬多班次全部是虧損的,地方財政補貼”,王戰稱,“並不是說不要搞中歐班列,而是把它納入到水運為基礎、多式聯運為支撐的物流體系當中”。

第五,宅基地改革走得還不夠,“有很多企業家願意到農村去投資,你無非是個負面清單,不準到農村炒地皮就完了嘛”,王戰稱,“農村、鄉村振興需要市場主體,沒有市場主體是空談”。

第六,企業混改問題。“企業混改做得好是件好事,做得不好,是個大敗筆。如果我們的企業混改最後都是國有企業收購股權,那是我們混改的失敗。如果在混改當中,有的企業是民營企業佔大頭,有的是外資企業佔大頭,有的是國有企業佔大的,是根據發展的需要、市場的需要,形成這樣一個格局的話,我說這件事情幹成了”,他如此評價。

第七,高質量區域發展戰略。

王戰還對“擴大內需”提出了建議——應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一次“數字化脫盲”。“中青年月月光,老人有錢不知道怎麼用”,王戰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