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是如何實現雙贏的?

南北兩利 南北雙贏

南水北調,是如何實現雙贏的?

引江濟漢工程拾橋河樞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勇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中朝 通訊員 朱樹娥 鄭豔霞

漢江中下游四項綜合治理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線工程迎來建成通水5週年之際,漢江中下游四項治理工程也已投入運行5週年。四項工程運行5年來,為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也是南水北調工程南北兩利、南北雙贏的真實寫照。

生態效益超出預期

引江濟漢工程在四項治理工程中投資最大,總投資上百億元。工程全長67.23公里,設計流量350 立方米/秒,最大流量500立方米/秒,年設計調水31億立方米。工程運行5年來,實際調水超預期,連續4年超設計調水,2018年調水40多億立方米,今年1月至11月30日,調水53.63億立方米。

5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北方累計供水258億立方米,引江濟漢工程從長江累計引水近200億立方米,其中向漢江補水近150億立方米。

2018年和2019年春節期間,在長江水位低於漢江水位的情況下,引江濟漢工程及時啟動泵站應急調水,分別從長江抽水4.58億立方米、1.13億立方米,有效應對了漢江中下游可能出現的“水華”,確保了漢江中下游生態安全。

5年來,引江濟漢工程累計向長湖、東荊河補水31億立方米。引江濟漢工程多次對荊州古城實施生態補水,累計向荊州古城護城河補水2億多立方米,為荊州古城注入了源頭活水。

灌溉發電效益兼顧

漢江興隆水利樞紐工程電站裝機4萬千瓦。截至11月30日,已累計發電13.14億千瓦時,年均發電創產值7000多萬元,發電收入作為引江濟漢工程的運行費用。

興隆樞紐建成後,上游水位長年保持較高水平,控制範圍內300餘萬畝農田灌溉水源保證率基本達到100%。天門羅漢寺閘常年可保持120立方米每秒的引水流量,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天門市居民生活、工農業、生態用水。天門市利用充足的水資源,發展稻蝦共作面積40多萬畝。

興隆樞紐抬高水位後,潛江市從興隆一閘、二閘引水,大渠小渠,活水奔湧。潛江市發展稻蝦共作面積70多萬畝,形成了小龍蝦良種繁育、生態養殖、飲食旅遊、節會文化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年創產值330億元。

2014年8月,漢江中下游抗旱形勢嚴峻,引江濟漢工程提前49天引水2.01億立方米,有效解決了漢江下游抗旱用水燃眉之急。2017年7月,面對漢江流域特大旱情,引江濟漢工程累計引水14.6億立方米,漢江中下游及引江濟漢工程沿線800多萬群眾受益。

形成千噸級航道圈

興隆樞紐建成後,形成航道76公里,通航能力由500 噸級提高至1000噸級,貨運量迅猛發展。截至11月30日,累計過船數56324艘,累計載貨量2500多萬噸。沙洋縣依託興隆庫區航運建設沙洋新港,配套建設港口工業園,開闢集裝箱航運,與武漢陽邏港開展內河聯運。鍾祥市的航運也得到極大發展,該市磷礦等大宗貨物運輸,也都通過漢江航道運輸。

引江濟漢工程又稱為江漢運河,是新中國開挖的第一條人工運河。運河設計1000噸級通航標準,連通長江和漢江航運,打通了一條航運便捷通道,縮短往返荊州和武漢的航程約200公里,縮短荊州與襄陽的航程近700公里。截至11月30日,累計通航船舶35165艘次,船舶總噸2651.67萬噸,貨物1553.22萬噸。

漢江局部航道整治工程建設規模為Ⅳ級航道,整治範圍為丹江口至漢川574公里航道,其中丹江口至興隆河段按照500噸級標準建設,興隆至漢川段結合交通部門規劃實施1000噸級航道整治工程。局部航道整治工程和引江濟漢工程連接長江航運,形成環繞江漢平原、內連武漢城市圈的千噸級黃金航道圈。

防洪保安全保民生

引江濟漢工程除了引水、灌溉、航運功能外,通過科學調度,在多次的洪澇災害中發揮顯著的防洪作用。

2016年7月,沙洋縣持續暴雨,拾橋河水位迅速上漲,長湖水位超保證水位0.45米,而進入長湖的拾橋河洪峰流量達到1100立方米/秒,超過1032立方米/秒的歷史最高紀錄。通過調度引江濟漢工程,將1.1億立方米的洪水撇向漢江,相當於降低長湖洪水位0.4米,讓長湖免於決堤,保護了長湖周邊村莊安全和漁業養殖安全。

2017年,漢江中下游發生20年一遇的洪水,潛江、仙桃等地防汛形勢嚴峻。引江濟漢工程關閉長江入口閘和潛江高石碑出口閘,確保漢江安全,支持下游防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