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某個公司收購某個公司,可以不賣嗎?

888屎太濃888

公司戰略上就有這一項規劃,沒有可賣可不賣一說。主要從經營上來做整合資源,兼併,併購,整合。這是經營公司的常態,也是深度合作的一項。符合雙方利益。收購公司主要從以下考慮:

1.提高競爭力:企業併購為了獲取某種技術,或者佔有市場,擴大規模。滴滴收購快的就是為了迅速佔有市場,獲得壟斷地位。

2.避免經營風險:很多企業併購,收購供貨商,是為了完成產業鏈的組合,。避免上下游出現問題,導致主業倒閉。比如貼牌代加工的鞋廠,收購上游鞋底供應商,布料供應商,在收購連鎖鞋子銷售企業,完成整個產業鏈,進可自主品牌,退可服務全行業。

3.補充短板:還拿鞋長做案例,皮鞋廠收購一家旅遊鞋廠,是為了完善主業的競爭力。

4.節約時間:人類的壽命有限,很多大佬拿錢買時間完成大業。58同城高額收購趕集網就是為了避免惡性競爭,早日一統分類信息的天下。不然競爭無休止,到死也達不成這心願。

5.達到戰略目標:競爭導致戰略目標無法達到,無休止的商業戰爭導致精力都放在競爭中了。還要可能經營目標與計劃指標差的太遠。這時候收購一家企業,迅速完成指標是最好的選擇。

總結:比如58同城收購趕集網,滴滴收購快的,美團收購摩拜,這些案例全是經過談判,評估,資本協商達成的。不能以個人主張賣與不賣,而是從商業原則判斷,值與不值做決定。理性決策,該賣就賣,不該賣不賣,一切現實說了算。

我是李合偉:伯樂創投俱樂部創始人,創投商學院首席講師,著作《覺悟行果創業論》。幫助過300多位創業者創業成功。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合偉說

題主很有天賦,一個問題涉及會計、企業戰略管理兩個維度,問的非常好,我講講其中原理~

“怎麼買”要用會計、法律知識搞定;“為什麼買”就要從公司發展戰略角度來考慮,我們重點解決“為什麼買”這個問題:

在現代企業經營過程中,公司相當於股東的一件東西,法律、政策允許的前提下,股東決定賣就可以賣。就像牧民養奶牛,可以繼續養著產奶、也可以直接把牛賣了,反正都可以賺錢,股東接受即可。

不論國內國外,併購一般都會有溢價(經營狀況不好的公司可能會折價處理),比如A公司市值100億,併購方會多付幾十億給A公司股東,這幾十億就叫商譽(商譽可理解為企業在未來能產生的經濟價值)。

併購分為四大門類、進一步細分為九小類

(一)按併購方、被併購方態度劃分

1.善意併購:雙方友好協商確定併購條件,意見一致後實現產權轉讓。善意併購屬於最常見的併購方式,好說好商量,坐下來詳談,買賣不成感情在~

2.惡意併購:併購方不顧被併購方意願強行收購對方企業。2017年11月6日,全球最大半導體制造商之一博通公司對高通提出以每股70美元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總價1300億美元,這是科技史上最大金額惡意併購,不商量、直接拿錢砸向高通股東,霸王硬上弓,這場併購大戰結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二)按併購方身份劃分

3.產業資本併購:併購方為非金融企業。比如頭條10億美元收購北美短視頻巨頭

Musical.ly,頭條作為非金融企業,這種併購方式就是典型的產業資本併購。

4.金融資本併購:併購方為投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日本首富孫正義1000億美元願景基金投資各類科技公司,就可以近似理解為金融資本併購,巴菲特的收購也屬於金融資本併購。

(三)按併購方、被併購方所處行業劃分

5.橫向併購:併購方與被併購方處於同一產業。比如Facebook 190 億美元收購 WhatsApp,雖然二者細分領域不同,但都處於同一個大行業,可以看做橫向併購。

6.縱向併購:沿產品實體流動方向或反方向發生的併購。通俗點說,就是收購上下游企業。

7.多元化併購:處於不同行業、在經營上也無密切聯繫的企業之間的併購。進行這種併購的公司一般都有多元化發展訴求,而多元化發展的主要手段就是併購,因為效率很高。

(四)按收購資金來源劃分

8.槓桿收購:收購方的主體資金來源是對外負債。A公司看好B公司,想買但沒錢,就把自己公司股權、不動產、股票等資產抵質押給金融機構獲取收購資金、攢齊收購彈藥,這就是負債收購/槓桿收購。大部分收購都會帶槓桿,因為企業收購耗資巨大,非常影響經營用現金流,所以必須借錢補充資金。

9.非槓桿收購:收購方的主體資金來源是自有資金。能進行非槓桿收購的公司必定財大氣粗,騰訊、阿里這種體量可能會考慮用這種方式併購。

  • 題主說:“被收購了以後也還是老樣子,基本還是那些人在管理,只是老闆換了而已”,這說法並不對,題主說的“老闆”只是明面上的職業經理人等管理層,被收購方為了組織結構穩定,確實可能原班人馬保留,但企業真正的老闆(股東)肯定已經換了。

  • 題主又問:“如果一個公司跨行業去收購另外一個公司,怎麼熟悉他們的業務,豈不是風險很大?”凡事都有風險,有些公司覺得願意承擔風險去搏長遠收益,就會去收購其他公司,詳見下述三大理由:

併購三大好處

(一)避開進入壁壘,抓準機遇,通過併購迅速進入市場。公司在新領域不僅沒經驗,還可能受到政策限制,那最好的方式就是買一家公司,這樣最乾脆、直接。

(二)實現協同效應。買一家公司是為壯大自身實力,實現集團內協同合作,比如某機器人公司為提高原材料供應效率,就可能收購一些電子元器件公司,為的就是組成集體,實現1+1大於2的效果。

(三)減輕競爭,增強對市場的控制力。這個就更簡單了,58同城整合趕集網為的就是減少競爭,互相硬碰硬對誰都沒好處,不如買下競爭對手,減少競爭、提升市場話語權。

講了這麼多,如果題主耐心看完,問題就迎刃而解~我這講的算比較簡單,欲知詳細原理,可以找相關專業知識系統性學習~


關注[放牛王二娃]解鎖更多姿勢點~銀行、財會、金融行業職業發展等問題可直接私信。


放牛王二娃

這是自願行為,主動權在被收購方手裡,可以賣,也可以不賣!而且關於收購失敗和拒絕被收購的新聞屢見不鮮。

收購應該有份額收購和全盤收購,被動接受收購和主動提出被收購之分。


份額收購是指持有股份的多少,一般都是持有股東中最多的那一份。一般都是大型企業。
全盤收購是指持有原持有人所有的股份。一般都是中小型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
但這些有別於投資入股,二者性質不同。收購相當於政策與管理都是收購方的,投資入股,不參與政策與管理,只分紅。


而企業被收購或重組一般有以下原因:

①“被收購方”資金不足,難以支持最基本的運營。
②“收購方”因技術或市場戰略問題,需要收購“被收購方”來突破發展瓶頸。
③“被收購方”在成立之初就已定下被“收購方”收購為目標。
④政策和市場導向,迫使收購。


一個企業的立足和生存,是老闆加上很多幹部員工的辛苦和智慧,不到萬不得已沒有誰願意被收購或重組,當然,隨著互聯網企業的迅速發展,對於機會主義者,將企業交給更有品牌、更具有市場競爭力和活力的企業管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企業被收購的好處:

①被收購之後“被收購方”可以把資產變現,而且基本上都是溢價收購,可以減少風險。
這就好比你手裡有個東西,在未來可能漲到1億,也可能一分錢不值,現在有人花5000萬買你這個東西,你賣嗎?答案肯定是賣 ,因為未來是不確定的。
②由於被收購企業面臨著資金和發展瓶頸問題,出路在何方?這時就需要搭上一列發展前景樂觀的列車。
而知名度高,發展空間巨大,未來趨勢利好的企業正是首選,被它們收購。可以打破發展瓶頸,有資金注入得以繼續運轉,而且有良好口碑和知名度的“頂頭上司”光環照耀,被收購企業就能沾光,趨勢自然向好。

好了,本次的作答就到這裡了,謝謝品閱!

我是“幽默搞笑娛樂”,我的作品“諷刺而不失幽默,鞭撻而不失詼諧”,如果你喜歡的話,歡迎點擊“關注”按鈕哦!謝謝!


幽默搞笑娛樂

我是農夫,我用很通俗的話來說一下。

假設,我有1000畝的桃子林,但由於管理和銷售都沒做好,整個收益狀況是持平(注意,沒虧),但每年都要投很大資金進行桃林維護,吃不消。


這時,有個人來找我,他是做網絡銷售的,有很好的生鮮水果銷售渠道,經驗豐富。他拿資金與銷售渠道來投資入股,這樣這片桃林來年就會有資金投入,有技術肥料的投入,而且能保證銷售渠道的暢通,肯定是好事。
至於惡意收購,就是他不找你,直接拿錢去村委會,讓他們找租給你地的農民高價租你的桃林,農民需付你的違約金他包了,就這樣你的桃林就沒了。


好攝農夫

根據您的疑惑,逐一回答。

1,經常看的有的公司被收購,難道一定要賣嗎?

有些企業是主動求被大金主包養,有些企業則是被惡意收購。

如果企業的股權分散得很厲害,當大量流動股被某一方批量收購成為控股方。

這時候,非控股方是沒有權力做出賣或不賣的選擇。

2,被收購了以後也還是老樣子,基本還是那些人在管理,只是老闆換了而已。

沒錯,有些收購只是股東方的更替,與管理層無關,除非管理層同時是股東才會牽扯到利益分配。

3,如果一個公司跨行業去收購另外一個公司,怎麼熟悉他們的業務,豈不是風險很大?

跨行業併購的原因有很多,股東方收購企業並不需要了解業務,只需要僱傭懂的人去經營就行了。

就好像BAT三家在各個行業都買買買,他們真的對每個領域都瞭解嗎?

投資永遠有風險,大不大取決於個人的承受能力。

補充一些內容:

1,兼併有時是為了強強聯合,就好像漫威與迪士尼的合併,每一年MCU電影給整個迪士尼集團帶來數億的淨利潤(包含衍生產業),對雙方而言都是好事。

2,對於惡意收購,可以參考一部電影《門口的野蠻人》,之前萬科的股權之爭也是與之類似,對於股權結構分散的企業來說,這種情況就很常見。

4,兼併對於收購方來說只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與情懷什麼的其實沒有太多關係。


喜脈的世界

當然,a也可以不同意。如果不同意就要面臨競爭,對a來說是選擇競爭還是合作,後面的情況就大大不同了,所以a要衡量。同樣b是選擇開一個新公司和a競爭還是合作,也是一樣的問題,他也會衡量。

簡單來說,雙方都會算怎麼划算,商業其實很簡單,利益最大化,如果能共贏ab就肯定合作。吃不掉對方,用合作的方式那就更好。

收購和被收購的人都比我們外人更清楚,比我們更精明,收購成功,是狼狽為奸的結果,當事人肯定更明白,呵呵

金朔手模,更懂合作


金朔手模

所以這就涉及到併購對於被收購公司和收購公司,意義不同的兩方面。

對於被收購公司,顯然會得到一定的溢價,也就是說,給過去的老闆一大筆錢,對於他而言,可能是繼續經營幾年才能拿到的錢,所以賣掉公司對他而言比較合適。

對於收購公司而言,就會涉及到提問者的問題,一方面,併購會讓公司業務迅速擴大,搶先佔據市場,也省去了自己從頭組建公司的麻煩。

另一方面,併購後,如何讓原公司更好的盈利,如何處理與原公司內部管理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一件容易得事。再加上,當時併購必然是溢價的,這筆商譽支出到底多久才能得到回報,都是很多未知。

所以併購是雙刃劍,尤其對併購公司而言,對於擴張業務需要的併購是必要的,但是長期大量併購所帶來的未知風險也是比較大的。


雪茄金融狗

根據您的疑惑,逐一回答。

1,經常看到有的公司被收購,難道一定要賣嗎?

有些企業是主動求被大金主包養,有些企業則是被惡意收購。

如果企業的股權分散得很厲害,當大量流動股被某一方批量收購成為控股方。

這時候,非控股方是沒有權力做出賣或不賣的選擇。

2,被收購了以後也還是老樣子,基本還是那些人在管理,只是老闆換了而已。

沒錯,有些收購只是股東方的更替,與管理層無關,除非管理層同時是股東才會牽扯到利益分配。

3,如果一個公司跨行業去收購另外一個公司,怎麼熟悉他們的業務,豈不是風險很大?

跨行業併購的原因有很多,股東方收購企業並不需要了解業務,只需要僱傭懂的人去經營就行了。

補充一些內容:

1,兼併有時是為了強強聯合,就好像漫威與迪士尼的合併,每一年MCU電影給整個迪士尼集團帶來數億的淨利潤(包含衍生產業),對雙方而言都是好事。

2,對於惡意收購,可以參考一部電影《門口的野蠻人》,之前萬科的股權之爭也是與之類似,對於股權結構分散的企業來說,這種情況就很常見。

4,兼併對於收購方來說只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與情懷什麼的其實沒有太多關係。


胡蝶夫人

可以不賣。收購公司也是一種類似買賣商品的商業行為,是一種等價交換。不賣的因素可能有幾方面,第一,不願意賣;第二,對收購對價不滿意。

當然不賣也絕不是不想賣的那一方自己就能夠決定的。比如對於上市公司,股權分散,投資者通過二級市場收集籌碼,可以逐步控制企業,達到30%,還會觸發要約收購。

如果不想賣,不想失去控制地位,那就要自己增持,或者拉聯盟者,結為一致行動人,共同對抗野蠻人。如果沒法做到這些,還可以自殘,叫毒丸計劃,把公司好的資產轉移,放進一些垃圾資產,讓收購者望而卻步。

收購其實是一種等價交換行為,如果對價公允合理,且雙方有交易意願,那會是雙贏局面。對價可以是股權,現金或者兩者結合。現金比較好理解,但現實中,交易一般都有股權的身影。比如A公司收購B公司全部股權,A公司可以向B公司股東定向發行A公司股票,此時,B公司就成為A公司的子公司了,B公司股東也轉換為A公司的股東,至於實際控制人是誰,就看A公司和B公司哪個體量更大,股東實力哪個更強了。


生說

首先,這個公司是股份制上市公司,決策方股權超51%,支持出售;其次,創立者經營不善才變賣股權的。所以,不存在做得好好的這個前提。退一步想,假設是因為股權質押貸款到期不還被銀行出售的原故也涉及債務,哪怕不動產及知識產權等隱性資產大於債務,也未必即時變現,抵值變現。總之,被收購的公司肯定有經營問題,否則完全可以反收購,只要持股股東51%以上反對收購,就可以不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