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柘岱口鄉番薯廢料“變身記”

“這是有機肥,拿來種菜,咱們自己吃得也放心!”近日,遂昌縣柘岱口鄉五星村內,村民項國順提著寫有“柘岱口垃圾資源化處理”字樣的4袋有機肥,在自家菜地中忙碌著,細心地為過冬的小白菜追肥,“這些肥料不用錢買,都是番薯廢料‘變’的。”

柘岱口鄉地處西部山區,是遂昌番薯種植加工的“網紅鄉”,全鄉種有番薯3000多畝。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全鄉的農民都會開始為期3個月的番薯條製作。由於番薯要加工削皮,一個製作週期就會產生近50噸的番薯廢料。

“天氣好的時候可以晾曬,但一遇到陰雨天氣,番薯廢料就會腐爛,影響村裡的環境衛生。”今年年初,鄉里每年定期開展的番薯產業鄉村論壇上,番薯加工大戶、五星村黨支部書記葉益華向柘岱口鄉黨委反映了這一問題。

為了妥善處置好這些廢棄物,在今年的番薯條製作之前,該鄉投入6.8萬元購買了400只垃圾桶,在全鄉各村設立“垃圾桶供給站”,站內垃圾桶供番薯條加工戶免費使用。並結合本鄉已投入使用的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站設備,將番薯廢料“一步到位”轉化為有機肥料。

在好政策的引導下,村民們也積極主動配合,村民周禮榮和葉宗圓還自告奮勇負責起番薯皮資源化處理的具體工作。每天,周禮榮都會開著工具車,“巡邏”進村清運垃圾,而葉宗圓則負責處理站的設備運管。

“一臺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設備,每次能‘吃’進2噸番薯廢料。經過36小時的攪拌、分解發酵,再通過二次堆肥處理,400千克精細、無臭味的有機肥料就生產出來了。農戶根據自身種植需要,可以免費領取有機肥料。”葉宗圓說。

“番薯廢料‘變身’有機肥料後,村裡整潔了不說,我們使用其它化肥的成本也降低了,真是變廢為寶啊。”反映的難題得到快速解決,葉益華由衷為鄉政府點贊。

“接下來,我們還計劃將柘岱口番薯廢料有機肥推向市場,銷售所得納入各村集體收入,進一步完善番薯種植加工的產業鏈,切實服務農民。”柘岱口鄉黨委書記陳林軍說。(來源:麗水日報 記者 麻萌楠 朱敏 通訊員 傅長琪 毛宗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