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邵飄萍給妻子的家書,重現烽火歲月的家國情懷

八婺紅色家書②|一封邵飄萍給妻子的家書,重現烽火歲月的家國情懷

一對新聞伉儷

一段新聞救國

八婺紅色家書②

/ 紅色名片 /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邵飄萍(1886—1926),名新成,字振青,號飄萍,學名錫康(後改作鏡清),出生於浙江東陽。

1906年,入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師範科學習。他曾作為一名反對袁世凱鬥爭志士,活躍在南方新聞舞臺上。

1916年後,應《申報》社長史量才之邀,北上來京,擔任《申報》駐京特派記者,繼而創辦《京報》。他熟練地運用筆桿,奮勇拼殺,反對反動的軍閥、官僚、政客,為民主革命搖旗吶喊,衝鋒陷陣。

他以行動踐行誓言: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 紅色家書 /

聆聽邵飄萍家書,朗誦紫溪村老年協會會長邵福清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六和塔高接雲霄,飛度登臨伴阿嬌。

最是可憎三眼佛,至今觸緒便魂銷。

人生悲樂總尋常,才說歡娛又斷腸。

塔上佛前私語後,歸來別去太匆忙。

——1915年,邵飄萍流亡日本時寫給妻子湯秀慧

市區婺州公園,邵飄萍雕像在綠陰下越發深沉;

東陽南市街道紫溪村,走過村口兩棵500年的老樟樹,不遠處就是辦學整整110年的飄萍小學和邵飄萍的出生地“御史第”。

兩座建築經歷百年風雨,沉澱著歲月的痕跡,珍藏著飄萍的記憶。

邵飄萍是中國新聞理論的開拓者、奠基人,他創辦的《京報》被後人稱作“一張承載中國報人光榮與夢想的報紙”。

這封飄萍第一次流亡日本時寫給妻子湯修慧的家書裡,有兩首七律。

(詳見紅色家書)他還曾在另一封信中,寫下一段文字激勵自己,也鼓勵尚在讀書的妻子:“弟以傲骨天成,豈能寄人籬下,故唯有勉勵所為,欲以新聞記者終其身,世不士王侯,高尚其志,君亦贊成否?

一封家書背後,是一對新聞伉儷的傳奇人生,也揭開了一段新聞救國的歷史。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是偶然,也是必然

邵飄萍憑藉“一支筆”走上革命路,是偶然,也是必然。

這可以追溯到邵氏一門的家風傳承。紫溪村老年協會會長邵福清正在重修家譜,新修的邵氏宗譜中,關於邵飄萍的有長長30頁。

邵氏一族是當地名門望族,族裡有“養賢田”的傳統,崇尚教育。因為家裡人口多、收入又少,飄萍出生那年的臘月年關,一家人從東陽遷居到金華城裡,租住在東市街的芝英考寓。

這一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革命才過去23年,邵飄萍的祖父就是太平軍的一員。少年飄萍常聽父親講述祖父邵桂林參加太平軍隨侍王李世賢反清的歷史故事。邵桂林本身也是一位極富正義感的正直儒生,遇到不平事,總主動為受迫害的農民寫訴狀。當年,金華城裡有一出《城樓記》的道情,唱的就是邵桂林抱打不平,幫人打贏官司,平了一起冤案的故事。飄萍常年隨父親讀書,父親曾以“鹿死不擇音”的典故,教導他要捨生取義為民眾;加之又常見求父親寫訴狀的窮苦人骨瘦如柴、衣不遮體的情景,他從小就嫉惡如仇,也體恤、同情村民的疾苦。

辛亥革命時期,金華出過不少能人志士,秘密組織龍華會(後併入光復會)的金華名士張恭與邵飄萍父子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影響邵飄萍走上報業的重要啟蒙人。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1904年,張恭等人在金華創辦《萃新報》,強調宣傳科學文化,傳播新知識,提倡民主自由的新思想,這是一份辛亥革命前的進步報刊,也是金華歷史上的第一張報紙。當時,《萃新報》社址就設在金華中學堂右首呂成今祠內,離飄萍家不遠。年輕的飄萍從這裡獲得了報業的最初認知。

中學時代,飄萍與同學一行三人還辦過一張蠟紙印的省運會《一日報》,出了20餘期,分發給先生、同窗和社會名流,很受歡迎,這也是飄萍辦報生涯的開始。他深受“文以載道”精神的感染,萌發了“新聞救國”的理想,“願終生以之”。

邵飄萍的曾侄孫、《邵飄萍傳》作者邵誠民說:“邵飄萍一生多次被追捕、下獄,兩次流亡日本,卻始終堅守信仰。”

↓ 邵萍小像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新聞伉儷

書寫一段烽火傳奇

邵飄萍外孫、浙大副教授郭汾陽曾在回憶文章中追憶與外婆湯修慧的往事。上世紀50年代初,郭汾陽在北京上小學,週末便去外婆家,外婆喜歡給他講與外公兩人的故事。

湯修慧同邵飄萍亦夫妻亦戰友,這對新聞伉儷在烽火年代裡共同書寫了一段傳奇。湯修慧生於晚清蘇州的一個商人之家,母親早逝,從小便跟著父親遷至金華酒坊巷開照相館。

邵湯二人相識於酒坊巷。當飄萍得知能幹機靈的修慧並沒接受過太多的正規教育時,便勸說湯父,讓她出去見見世面。後來,飄萍出資把修慧送進杭州女子師範學校深造。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位於金華市區浮橋街89號的邵飄萍舊居

如今,金華上浮橋碼頭邊的浮橋街89號,這座坐西朝東、中西合璧的磚瓦平房就是邵飄萍、湯修慧當年的住所。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兩人成婚後,常常一起外出採訪,評論時事;一起翻閱資料,草擬稿件。據說,飄萍言談中方言味濃重,有時採訪對象會聽不懂,使採訪陷入窘境;而修慧說一口綿軟的蘇州話,清晰溫和,很使人受聽。夫妻倆夫唱婦隨,譜寫了一段佳話。

辛亥革命後,邵飄萍被聘為杭州《漢民日報》主筆,對朝夕變幻的時局,他洞若觀火、直言敢寫,面對袁世凱當局的倒行逆施、踐踏民意,直言“袁賊不死,大亂不止”。他為《漢民日報》《申報》《時報》等撰寫了250多篇、20多萬字的文章,直斥軍閥政府的黑暗統治“比強盜更可怕”。也是因此,他差點被燒死,“忽忽三載,被捕三次,下獄九月”。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邵飄萍《申報》的《北京特別通訊》

在國內不為當局所容,邵飄萍只好暫避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學習法律、政治。他不時為國內的報紙寫評論,還組織了“東京新聞社”。

飄萍身處異國,半工半讀,經濟拮据,有時靠寫點稿子彌補。艱難磨滅不了他的意志,他在信中說:“弟以傲骨天成,豈能寄人籬下,故唯有勉勵所為,欲以新聞記者終其身,世不士王侯,高尚其志,君亦贊成否?”短短數語,其志諍諍。

此時的修慧越發為飄萍的精神氣所吸引,她漸漸從一個崇拜者,成了飄萍新聞理想最忠實的追隨者。

↓ 邵飄萍流亡日本時的留影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飄萍一支筆,抵過十萬軍”

1918年10月5日,《京報》在北京前門外三眼井38號誕生了,邵飄萍親手寫下“鐵肩辣手”四字懸掛在編輯部。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1918年10月5日,《京報》創刊

飄萍長於辭令,樂於交遊,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升斗小民,他都說得攏、談得來。他能蒐羅到各種獨家消息,並第一時間將消息發往各大報館。一時間,京報館成為“全國人發表言論之機關”的風雲激盪之地;飄萍以《京報》為武器,揭露政治腐敗,為民眾吶喊,使反動軍閥望而生畏。

“五四運動”爆發後,《京報》以強大的革命輿論,緊密配合鬥爭的開展。5月中旬,消息傳到東陽,東陽中學學生首先響應,聲援北京學生的義舉。其間,飄萍將《京報》和抨擊封建文化的文章寄回家鄉,讓新文化的春風吹進閉塞的東陽。

1925年,飄萍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據說,當時京報館一直在為共產黨組織印刷秘密文件,為此邵飄萍還專門在自辦的印刷廠設立了一個秘密印刷室。飄萍的文章更加犀利,針砭時弊。

反動當局將邵飄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1926年4月18日,張作霖的先頭部隊入京,懸賞捕殺邵飄萍,吳佩孚也密令緝捕。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1926年4月,邵飄萍在俄國使館發表的《飄萍啟示》。

4月26日凌晨4時30分,中國新聞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沉悶的槍聲劃破北平夜空。槍聲中,邵飄萍走完了一生的旅程,以身殉報,年僅40歲。犧牲前幾天,邵飄萍仍筆耕不輟,以正話反說的手法發表了《飄萍啟示》,向敵人投出最後一顆重磅炸彈,這也是飄萍的遺作。

↓ 邵飄萍被殺害在北平天橋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飄萍一支筆”代代傳承

一代“新聞才子”冤斃離世,湯修慧下定了終身守候亡夫,代其完成新聞事業的決心。

1928年6月12日,湯修慧再次復活《京報》,憑一人之力,將《京報》艱難維持至1937年的“七七事變”全面抗戰後。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毛澤東親筆批示追封邵飄萍烈士

邵飄萍在北大創辦新聞學研究會時曾給毛澤東上過半年課。在延安和斯諾談到早年在北京接受馬克思主義時,

毛澤東曾深情回憶:“邵飄萍對我幫助很大。他是新聞學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烈的理想和優良品格的人。”1949年4月,毛澤東親自批文追認邵飄萍為革命烈士。他對這段短暫的師生關係,極為珍惜,到了晚年,仍稱:“我是邵飄萍的學生。”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而今,走進飄萍故鄉,村中以“飄萍”命名的小小鄉村學校裡,條件並不好,但學校已經連續多年堅持小記者團的建設,還辦有校刊《小飄萍》;在這裡,每個孩子說起邵飄萍都滔滔不絕。飄萍就義的4月26日也是學校固定不變的新生入隊日,每年的這一天,一年級新生都會光榮地戴上紅領巾。

“飄萍一支筆”的力量代代傳承。

↓ 飄萍小學內的飄萍紀念館

八婺红色家书②|一封邵飘萍给妻子的家书,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文字

記者 汪蕾

配圖

邵飄萍像圖 黃澤振 攝

部分圖片由東陽黨史辦提供

八婺紅色家書 欄目

中共金華

市委組織部

金華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中心

聯合出品

01 02 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