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從工具到決策

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科技進步的歷史。從機械化和電氣化代替自然力,到現代流水線式規模化生產,進而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了人類處理信息能力的飛躍,每一次技術和產業的變革都帶來了新的經濟和商業形態。隨著過去十多年來物聯網、5G、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科技的爆發性發展,以智能化為代表的新經濟已初現雛形。它是在“數據 + 算力 + 算法”定義的世界中,以數據流動的自動化,化解複雜系統的不確定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新形態。

它帶來兩場革命:工具革命 + 決策革命,前者以自動化提高工作效率,後者以智能化提高決策科學性,這些變化已經體現在了智造、金融等各個傳統行業。

賦能製造業

隨著移動互聯網在全社會迅速滲透和普及,數字化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消費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推動了新消費時代的到來。這一時代的主要特徵是在數字化支撐下的個性化升級,這一時期的特徵是:以消費者為核心,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目的,通過消費者需求逆向推動商品生產和服務提供。在此背景下,消費結構、消費需求、消費渠道和消費理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消費的升級帶來了消費的分級,催生出不同的消費階層和群體,這些原因正在倒逼製造業儘快變革,迎接挑戰。

通過重構智能製造生產體系,在高度數字化的環境下,基於大量的數據,基於算法演進和雲計算等所提供的算力,努力探索讓正確的數據、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傳遞給正確的人和機器,從而以數據的自動流動,化解生產製造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的高度不確定性。

智能製造生產體系的主要特徵可以概括為:數據驅動、軟件定義、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智能製造帶來的變革還發生在方方面面:需求發現實現從間接到直接、研發環節實現從串行到並行、採購環節實現自動化、低庫存化、社會化、生產環節更加靈活支持效率持續優化、以及無所不在的智能化營銷和售後。

以需求發現及營銷售後為例。

在需求方面,隨著賣方市場逐漸轉為買方市場,個性化消費的浪潮出現。企業與品牌需要思考:如何以有限的產能滿足海量消費者快速多變的個性化需求,而互聯網、大數據和智能化,為消費者參與到製造業的各個環節,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可能性。越來越多的個性化需求,正在被進一步地識別、激發出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都已經開始主動地參與到研發設計環節,如:服裝的在線定製,新聞的閱讀定製等。從生產本身來看,AI 對服裝消費數據的挖掘,智能化設備在車間的應用,生產數據的上雲,生產數據與零售數據的對接,都是該行業內已經在進行的商業實踐。

在營銷售後方面,這是離消費者最近的環節,也是數字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環節。過去的消費者,對於企業來說是一個陌生的黑箱,即使擁有“會員體系”的企業,也難以實現與消費者的實時互動,難以與消費者共創價值。而在智能化、數字化的環境下,隨著消費者數據的不斷沉澱,消費者也正在由“客戶”變成“用戶”,並進一步地變成“產消合一”視角下的“價值共創者”。在企業與消費者的實時、持續互動中,智能化已經無所不在。

改變銀行業

我國銀行業轉型升級正如火如荼,金融科技在“重塑銀行”,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深刻改變著傳統銀行的創新思維與經營理念。其中,電子銀行作為科技含量較高的金融服務業態,是傳統銀行轉型升級的重要體現。

中國超過8億網民,他們習慣於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聊天與購物。大多客戶更密集地傾向於網上、手機銀行查詢及購買金融產品,導致客戶的購買行為與決策點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產生購買決策的時間點已經大幅前移,在綜合研究比較線上線下金融產品後才會接觸銀行並完成交易。在互聯網技術不斷髮展的狀況下,電子銀行的發展也依靠技術支持而逐漸加快,

尤其是大數據和雲計算等先進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電子銀行業務的轉型發展。銀行業平均業務離櫃率由2013年的54.37%上升到2018年的88.67%。離櫃交易額也由2013年的1091.07萬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936.52萬億元。

隨著通信技術的成熟應用和智能終端的廣泛普及,使電子銀行客戶群加速向移動端聚攏,2015-2018年,全國手機銀行交易額佔整個銀行離櫃交易額的比例逐年上升,由2015年的4.01%上升到2018年的14.62%,隨著手機銀行功能的不斷完善,現已成為個人用戶使用電子銀行渠道的首選。

當然,在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挑戰。如,客戶行為模式變化對IT技術產生新要求,客戶瞬時高併發、多頻次、大流量等使用行為模式對電子銀行IT架構的交易承載能力、穩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創新服務長尾客戶能力需持續提升,將碎片化、分散化的客戶需求聚集為市場規模,將新技術合理運用於小微客戶的智慧服務,是電子銀行創新服務模式亟待解決的問題;競爭替代凸顯行業同質化危機,在電子銀行業務同質化嚴重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P2P、寶類基金直投產品等業務如火如荼的發展給電子銀行帶來了極大的衝擊效應和替代危機……

而這些問題,需要數字銀行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建設全方位面向客戶的全時銀行、實現實時點對點支付、機器人投資顧問等服務,確保各渠道任何觸點客戶體驗的一致性和透明度,大幅提高客戶服務效率,一改過去反應遲緩、渠道銜接不暢等不佳的客戶體驗。因此,銀行紛紛以手機為中心持續進行產品和業務模式的創新,運用互聯網思維優化傳統業務的經營模式,在信貸、財富管理、支付領域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持續進行客戶服務模式創新。

如,行業領先的電子銀行如平安銀行、工商銀行、民生銀行均利用大數據智能分析處理能力,對客戶進行深入分析,並在此基礎上主動適應客戶生活場景,建立主動型客戶關係管理和立體式客戶分層體系,實現全方位跟蹤客戶活動,主動營銷和風險管控,敏銳洞察金融服務場景的變化,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產品。通過搭建大數據系統平臺,打造全場景的數據服務架構,強化數字化洞察能力,360度客戶畫像,挖掘潛在客,通過智慧化營銷方案提高交叉銷售率,提升客戶價值貢獻。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與融合應用,數據正在實現從工具到決策的角色轉變,製造業和銀行業也只是其中的部分側寫,新零售、教育、醫療等行業中,數據的決策作用同樣強大。


數據:從工具到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