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城隍爺——太僕寺正卿李南暉

隴右真儒李南暉,字仲晦,號青峰,又號西海雲樵,清代官員、學者、烈士、教育家。甘肅省通渭縣城關人,生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乾隆四十九年(1784)5月12日在石峰堡事變中,挺身禦敵,慷慨就義,時年75歲。

通渭城隍爺——太僕寺正卿李南暉

李南暉少時家貧,十歲才上學,他從小就懂事,課餘幫家裡做家務勞動,冬天仍穿著單薄,但志氣昂昂、坦然慨然,從不以畏縮抱肩樣子示人。他曾為關帝廟撰一對聯:“匹馬可獨行,仗此生凌霄浩氣,會風雲龍虎,別自有千年事業;雙眉可獨行,憫當時滿目群雄、同石牛腐鼠,那堪登一部春秋”。

他從小聰明過人,博覽群書,勤奮好學,應對敏捷。平時言談、作文,常使人驚歎。很小的時候,他磨好一大硯墨準備臨摹字帖,他的啟蒙老師王希旦見狀,出口成上聯試他:“硯大文章大。”南暉應聲曰:“心寬天地寬。”老師驚奇說,贊曰:“這孩子將來前程不可限量。”

通渭城隍爺——太僕寺正卿李南暉

清雍正八年(1730),他縣試、府試皆第一。次年院試優等,以生員入縣學。中舉後,六次被舉薦赴京會試,都因鋒芒太露,言辭激烈而不中。從此無心科舉,專心教書育人並研究易經。先後受聘在甘肅秦州、河南桐柏、陝西中部等書院任教。

直到乾隆三十年(1765),56歲的李南暉才獲聘四川威遠知縣一職。在任十幾年,築路修橋,秉公斷案,興辦教育,編修縣誌。所建萬年橋,民稱“李公橋”。除多方設法為該縣原有的風翔等五個書院逐一解決經費困難外,還創辦一所青峰書院,“自捐膏火,振興人才”

通渭城隍爺——太僕寺正卿李南暉

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金川之役中,因督運兵餉有功。被保奏入覲朝廷獲升遷,但他無意於為官作宦,自以年老堅辭不赴,徑自投牒告病還鄉,以授徒為業。

1784年五月十二日,甘肅發生“回新教變”,李南暉以七十多高齡率領子侄輩,招募鄉勇150人,協助守城,用石塊投擲禦敵。後來通渭城被攻陷,在巷戰中與兒子、侄子一起被殺害。

乾隆帝頒旨按知府規格厚葬,追封其為太僕寺正卿,位入昭忠祠,於國史館立傳,並飭令相關省縣列入“鄉賢”,一同被殺害的還有次子思沆、侄子師沆均予旌表,嘉封長子宗沆承襲世職知縣。

“學問純正,踐履篤實,治行卓著,大節凜然”,李南暉事蹟在《清史稿》、《四川通志》、《甘肅人物誌》、《威遠縣誌》、《通渭縣誌》都有記述。如今通渭縣的城隍廟,也兼做李南暉祠堂。四川鄉黨追憶他,感念甚深,以李公橋、李公祠、青峰廟以紀念。

通渭城隍爺——太僕寺正卿李南暉

縱觀李南暉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以修齊治平為宗旨,立功立德立言,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少年早慧,胸懷高遠;為官時愛民如子,政績卓著;年老時勇猛擔當,深孚眾望;辦學讀易,著述甚豐。處處與眾不同,可歌可泣,四川威遠人民尊稱其為“李公”,甘肅通渭人民敬稱其為“李爺”,堪稱中國歷史上的一座豐碑!

公元2001年辛巳仲夏閏四月十二日,南暉靈骨於今通渭縣城西五星川口味精廠西側一農家院出土,二十三日,在白土嘴前馬路旁舉行公祭,參加者數萬人,祭後入主城隍,並移葬於南屏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