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樓的考辨

本文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學習、交流,非商業盈利用途。

 宋知軍州事王漢在其《金城山記》一文中提到:“韓文公嘗即東山,為亭以便遊覽,人呼曰侍郎亭……。”潮州前八賢、宋化州知州劉允的《韓山》詩:“惆悵昌黎去不還,小亭牢落古松間。月明夜靜神遊處,三十二峰江上山。”就連在京都任職的宋員外郎梅堯臣所寫的《送湖都官知潮州》:“自昔揭陽郡,刺史推韓侯。……更尋賢侯跡,書上揭陽樓。”都知道潮州古稱揭陽,有一座揭陽樓。

揭陽樓的考辨

而《古今圖書集成·潮州府部彙考》p153頁有“揭陽樓,在東山,唐韓愈建”的記載。《潮州三陽志·州縣總敘》:“唐韓愈刺潮之日,又嘗建為揭陽樓,而舊圖經以為今之韓亭(注:思韓亭)即其地,是必有據者。”陳香白教授在《韓愈治潮述評》文中:“韓愈性弘通好遊,剌潮期間也然。每當公餘,他經常涉足溪東之筆架山登覽。後來,他還在山麓建‘揭陽樓’,復於樓側‘手植嘉木,邦人以比甘棠’,稱之為‘韓木’,後人在揭陽樓遺址建‘思韓亭’。”

揭陽樓的考辨

韓愈因上書《諫佛骨表》惹怒皇上,被貶到潮州任刺史。來潮八月後即移任袁州。這短短的八個月間,他充分地展現出一個為國為民的政治家的抱負,為潮州人民做了驅鱷除害、關心農桑、釋放奴隸、延師興學等好事實事,對潮州的發展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為潮州逐漸變成“海濱鄒魯”“嶺海名邦”奠定了基礎,贏得了潮州人民的敬仰和愛戴,從“江山都姓韓”可知潮州人崇韓情結有多深厚。從上面的引述可知,揭陽樓是韓愈留給潮州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後來,揭陽樓只剩遺址,人們在其上建思韓亭,而後在淳熙十六年(1189)丁允元將韓文公祠遷建於其地。而今,韓文公祠坐落於韓山山麓,不斷地注視著潮州的發展;韓祠裡的橡木成林,預期著潮州的文化昌盛;西湖公園裡,景韓亭內留下韓愈手書王維的《白鸚鵡賦》詩的石刻;叩齒庵留下了韓愈與大顛結緣的印記。但韓愈在筆架山麓所建的揭陽樓尚未有復建。作為韓愈在潮州留下的文化遺產,揭陽樓未有復建誠為一大憾事。

揭陽樓的考辨

揭陽樓本身,她記述著真實的歷史,潮州禹貢屬揚州之南裔,商南越,周海陽,週末百粵。秦屬南海郡之揭陽。[清·雍正]張士璉的《海陽縣誌》則說得明明白白:“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定楊越,置南海郡,潮為郡東境。後設兵守五嶺,其一揭陽,即府治亦即海陽地也。”也正因為潮州在歷史上曾有過揭陽、潮陽、海陽等名稱,號稱“三陽”。《潮州三陽志·城池》:“(潮州)三陽門,郭之南門,結樓其上,舊曰揭陽門,存古也,常公禕始創。”(注:常禕系宋時潮太守)。

揭陽樓的考辨

正視歷史,才能更好地瞭解和認識歷史。筆者認為,在韓文公祠景區內,規劃配套重建揭陽樓很有必要。第一,告訴人們,揭陽樓是韓愈留給潮州的文化遺產,她的位置就在韓山中;第二,揭陽樓與韓木相配襯,也更相得益彰,能更好的充實韓祠景區的建設;第三,告訴人們歷史的真相,幫助人們在學習潮州的歷史文化中正確瞭解潮州的前世今生。

揭陽樓的考辨

期待著揭陽樓的重建,能更好地促進潮州的旅遊事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