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楼的考辨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信息学习、交流,非商业盈利用途。

 宋知军州事王汉在其《金城山记》一文中提到:“韩文公嘗即东山,为亭以便游览,人呼曰侍郎亭……。”潮州前八贤、宋化州知州刘允的《韩山》诗:“惆怅昌黎去不还,小亭牢落古松间。月明夜静神游处,三十二峰江上山。”就连在京都任职的宋员外郎梅尧臣所写的《送湖都官知潮州》:“自昔揭阳郡,刺史推韩侯。……更寻贤侯迹,书上揭阳楼。”都知道潮州古称揭阳,有一座揭阳楼。

揭阳楼的考辨

而《古今图书集成·潮州府部彙考》p153页有“揭阳楼,在东山,唐韩愈建”的记载。《潮州三阳志·州县总叙》:“唐韩愈刺潮之日,又尝建为揭阳楼,而旧图经以为今之韩亭(注:思韩亭)即其地,是必有据者。”陈香白教授在《韩愈治潮述评》文中:“韩愈性弘通好游,剌潮期间也然。每当公余,他经常涉足溪东之笔架山登览。后来,他还在山麓建‘揭阳楼’,复于楼侧‘手植嘉木,邦人以比甘棠’,称之为‘韩木’,后人在揭阳楼遗址建‘思韩亭’。”

揭阳楼的考辨

韩愈因上书《谏佛骨表》惹怒皇上,被贬到潮州任刺史。来潮八月后即移任袁州。这短短的八个月间,他充分地展现出一个为国为民的政治家的抱负,为潮州人民做了驱鳄除害、关心农桑、释放奴隶、延师兴学等好事实事,对潮州的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潮州逐渐变成“海滨邹鲁”“岭海名邦”奠定了基础,赢得了潮州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从“江山都姓韩”可知潮州人崇韩情结有多深厚。从上面的引述可知,揭阳楼是韩愈留给潮州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后来,揭阳楼只剩遗址,人们在其上建思韩亭,而后在淳熙十六年(1189)丁允元将韩文公祠迁建于其地。而今,韩文公祠坐落于韩山山麓,不断地注视着潮州的发展;韩祠里的橡木成林,预期着潮州的文化昌盛;西湖公园里,景韩亭内留下韩愈手书王维的《白鹦鹉赋》诗的石刻;叩齿庵留下了韩愈与大颠结缘的印记。但韩愈在笔架山麓所建的揭阳楼尚未有复建。作为韩愈在潮州留下的文化遗产,揭阳楼未有复建诚为一大憾事。

揭阳楼的考辨

揭阳楼本身,她记述着真实的历史,潮州禹贡属扬州之南裔,商南越,周海阳,周末百粤。秦属南海郡之揭阳。[清·雍正]张士琏的《海阳县志》则说得明明白白:“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定杨越,置南海郡,潮为郡东境。后设兵守五岭,其一揭阳,即府治亦即海阳地也。”也正因为潮州在历史上曾有过揭阳、潮阳、海阳等名称,号称“三阳”。《潮州三阳志·城池》:“(潮州)三阳门,郭之南门,结楼其上,旧曰揭阳门,存古也,常公祎始创。”(注:常祎系宋时潮太守)。

揭阳楼的考辨

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历史。笔者认为,在韩文公祠景区内,规划配套重建揭阳楼很有必要。第一,告诉人们,揭阳楼是韩愈留给潮州的文化遗产,她的位置就在韩山中;第二,揭阳楼与韩木相配衬,也更相得益彰,能更好的充实韩祠景区的建设;第三,告诉人们历史的真相,帮助人们在学习潮州的历史文化中正确了解潮州的前世今生。

揭阳楼的考辨

期待着揭阳楼的重建,能更好地促进潮州的旅游事业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