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遺風?天賦使然?跨越百年他們會不會在另一個場合中相遇?

他和她並無交集。她出生時,他已經故去106年,而更無鉤掛的是,他們分屬兩個朝代,但是,他們卻有一個必然的共同點——都姓李。

都姓李只是表象,背景和背後肯定有點什麼?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樣的詞賦長短句是很多人的最愛。

南唐遺風?天賦使然?跨越百年他們會不會在另一個場合中相遇?

清代沈謙《填詞雜說》中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他們共同的交集是一個身份——詞人。

但是放眼望去,詞人一大片,似乎詞人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而沈謙之說淡淡,“當行本色”風輕雲淡間,該當解釋後人何以“念念不忘”。

南唐遺風?天賦使然?跨越百年他們會不會在另一個場合中相遇?

第一部分

那一年 他匆忙繼位 史稱南唐後主

由詞人到帝王 角色轉換顯然不及格

才華傍身的南唐後主李煜,本來對政治不感興趣。背靠祖父和父親的李煜本來活的很滋潤,很小橋流水,溫紅軟玉的,也是帝王之家的一輩子。但是皇權爭奪,暗流湧動,李煜避之不及,他被推向了帝王之位。這一年是公元959年,李煜23歲。

史料稱,南唐在李璟,就是李煜父親執政時,由於與後軸作戰失利,割讓了江北的土地,並向後周稱臣,年年進貢大量財務,導致國庫空虛,南唐沒有後勁,勉強維繫。李煜等於接受了一個空架子,爛攤子。而此時,新生代北宋黑馬橫空出世,劍拔弩張,如旭日東昇,北宋覬覦殘喘的南唐,而南唐唯有向北宋低聲下氣稱臣,李煜的出場就是一部卑微的歷史。當然這也不能全怪他。

南唐遺風?天賦使然?跨越百年他們會不會在另一個場合中相遇?

一是基礎不強大。本來就是後周的臣國,而後北宋又試圖消滅,南唐的李煜,或者說李煜的南唐四面楚歌,風雨飄搖。

二是李煜本身的缺陷。因為早期為了避禍,他不敢在朝事上放什麼精力和時間,而是讀讀書,寫寫詞,可以這麼說,除了治國才能,李煜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政治不可能速成,更何況李煜本身就沒有這方面的才能。

三是李煜的僥倖心理,以為一直向北宋稱臣,且又在金陵,中原的宋太祖可能會放過他,彼此相安,但李煜太天真。

宋太祖等待的是時間和機會。

而宋太祖的時間和機會就是南唐的終結者。


南唐遺風?天賦使然?跨越百年他們會不會在另一個場合中相遇?


“她們上好了晚妝,一個個肌膚像雪一樣潔白光滑。”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笙簫聲斷水雲閒,重按霓裳歌響徹。”

一闋《玉樓春》,華麗旖旎,只是不明白,李煜這個時候怎麼能夠逶迤後宮,舞文弄墨,全然不顧城池和國家的危機四伏?想來,帝王詞人心也是夠大,在這一點上,李煜的格局也是不能說不大。

南唐遺風?天賦使然?跨越百年他們會不會在另一個場合中相遇?


一個內史舍人潘佑,想提醒李煜,說:樓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須誇爛漫,已輸了春風一年。

告訴李煜,桃花固然美麗,但是已經被春風吹得凋謝了一半。意思就是提醒李煜,給後周割讓的土地已經佔南唐的一半了。昏庸帝王,其實最是臣子的悲哀。潘佑及戶部的李平多次上奏重視改革朝政,開始李煜還認可幾句,到後來,卻開始不高興,要治這二人的罪。自古昏庸帝王都是忠言逆耳,李煜也是概莫能外。潘佑和李平失望到悲憤,二人先後自盡,以謝南唐先祖。

真是禍不單行。朝堂上臣子自戕,而江湖上也是劫數難逃。史料記載,南唐有個書生叫樊若水,多次考進士未中,心裡不服氣,有意投奔北宋。他就在長江邊上加以釣魚,用釣魚線測試了長江的水深和寬度,繪製了一幅圖,送到了北宋開封,宋太祖此時是瞌睡正等枕頭呢,此圖正是宋太祖急需的戰事圖,早就對南唐虎視眈眈的宋太祖開始著手攻打南唐。

南唐遺風?天賦使然?跨越百年他們會不會在另一個場合中相遇?

此時的李煜內外交困,但仍不忘填詞表意。他在《臨江仙》中表達出無限惆悵——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子規啼月小西樓,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

別巷寂寥人散後,望殘菸草低迷。爐香閒嫋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第二部分

十八歲嫁得如意郎君 靖康之難成為分水嶺

雖海棠不依舊 但北宋才女李易安仍名冠天下

李清照出生於北宋的官宦之家,家境殷實,父親李格非酷愛藏書,李清照便成為近水樓臺的那個得月者。易安居士,是李清照後來為自己取的別號。李清照十八歲時,與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結婚。據元代《嫏環記》記載,趙明誠小時候作過一個夢,夢中讀到一本書,醒來後,只記得三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父親聽後,告訴他,以後他會娶一個善於文詞的媳婦了。這三句話,分別暗指“詞女之夫。”所以,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結合真是天作之合。二人婚後也是你儂我儂一般,感情非常好。

在趙明誠的影響下,李清照對金石學也很關注,懂得了期其中的價值,這也為後來靖康之難中她費盡周折精心保護趙明誠收藏多年的金石文物打下了基礎。

史料記載,因為郎君如意,衣食無憂,且李清照的詞賦總能引起轟動,所以李清照在北宋宋徽宗以前,還是很幸福很美好的。

南唐遺風?天賦使然?跨越百年他們會不會在另一個場合中相遇?

當然,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李清照也有一點小傷感,那就是趙明誠有時會出門,或者叫出差。這給了李清照詞性大發的時機。

新婚小別,李清照寫下那首朗朗上口的《一剪梅》送別丈夫——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閨房詩情,閨房閒情,李清照的《如夢令》說——

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慵懶的生活,賦予了李清照飛揚獨特的才情,而與丈夫趙明誠伉儷情深的感情,又成為她創作的靈感和源泉。而這也是李清照早起詞賦風格的特色。

南唐遺風?天賦使然?跨越百年他們會不會在另一個場合中相遇?

有一年重陽節,李清照思念在外面的趙明誠,填詞《醉花陰》,這首詞也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之一——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據說,趙明誠看到這首《醉花陰》後,非常欣賞。因為趙明誠平時也喜歡寫詞,夫妻兩經常“比試比試”。這首《醉花陰》讓趙明誠很有壓力。他一個人待在屋裡,幾天填詞五十首,然後請詞友品析,當然他把李清照的也混進去。友人再三斟酌品析,說只有三句最絕。趙明誠急問哪三句,友人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北宋宋欽宗健康元年,公元1126年,靖康之難發生,開封失陷,北宋兩帝被擄。

國難當頭,李清照也沒有例外,她隨人們向南遷移,而她和趙明誠收藏的大量的金石文物卻沒有那麼幸運,據說十幾屋的古書金石文物都毀於戰火。

近日南宋時代,宋高宗三年,趙明誠被委任湖州(今浙江吳興)知府,當時夫妻二人尚在安徽旅居。趙明誠為了趕時間,先行出發。但是,當時正是三伏天,趙明誠不幸染疾,李清照急忙趕過去,但是幾天後,趙明誠就去世了。

至此,海棠不再依舊。

這一年,李清照45歲。


南唐遺風?天賦使然?跨越百年他們會不會在另一個場合中相遇?

第三部分

說什麼南唐遺風 說什麼天賦使然

跨越百年 他們會不會在詞賦的另一個場合中相遇?

時間再逆流而上,看看帝王詞人李煜的最終命運。

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北宋攻入金陵,李煜成為階下囚。在從金陵被押往開封的途中,李煜的才情仍然命運受到亡國的影響。他寫下“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

公元976年,李煜到達開封,被軟禁起來。可能只有真正靜下來,人才能深層次思考一些處境。

李煜寫下《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樓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南唐遺風?天賦使然?跨越百年他們會不會在另一個場合中相遇?

想想深陷宮闈,琴棋書畫的李煜此刻竟然能寫出“幾曾識干戈”,作為帝王,他的憂患意識有多少呢?這是為君大忌,只想享樂,卻不思國事,成為階下囚也是咎由自取。也許歷史給予李煜的使命不是治理國家,僅僅是完成並留下些許瑰麗的詞章?

國破家亡的李煜其實是深深懂得勝敗的邏輯的,只不過這些邏輯是體現在他的詞中,而現實中,他依然有些不可思議。被宋太祖監督下,第一不懂得韜光養晦,第二不懂得低調自保。身處幽閉,還寫出“春花秋月何時了”“小樓昨夜又東風”“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容易引起宋太祖猜忌的文字。

文字何其優美,何其無人可敵,但是一切都已經不堪回首。史上再無李煜,再無“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世人哀嘆,文字無人可敵,為什麼國家就弱弱拱手給了別人?

南唐遺風?天賦使然?跨越百年他們會不會在另一個場合中相遇?

42歲,人生的42歲以後還能幹多少事呢?李煜徹底告別了他的世界,帝王之位已無從說起,他連他最愛的詞賦也徹底告別。

江山、宮娥,真的是一了百了。

而取南唐而代之的北宋有如何?

李清照是不是南唐遺風中孕育的種子?她的詞賦天然而成,還是也曾讀到過李煜的“小樓昨夜又東風”?

失去夫君的李清照在南宋時期活的顛沛流離,一度定居臨安,今浙江杭州。再一次生病中,趙明誠的一位故交對李清照噓寒問暖,照顧有加,李清照被其感動,成為一家人。但事實上,此人不過是看中了李清照的財物,騙得後,便開始翻臉。鬧上官府,此人被髮配遠方,李清照也被收監。因為宋律有規定,妻子告夫,妻子也得坐牢。好在李清照不是一般的婦人,有名氣,也有些友人,牢裡待了幾天後被放出。

南唐遺風?天賦使然?跨越百年他們會不會在另一個場合中相遇?

家國情懷的李清照看到南宋的人們還是歌舞昇平一般,很是不解,她在《永遇樂》中悵然——

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她的《聲聲慢》,成為她“女中李易安”的旗幟。

此後的李清照,鮮少再寫思情,而是國家命運成為她的思緒。

她的《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成為她新的風格和格調。雖然有靖康之難在前,但身在江南的李清照,不是一個苟且偷生之輩。雖為女子,李清照活的豁達明白。而才情之內,她一定也是洞悉整個人生的。

有詞為證。

那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