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董家河—世界最大的坡立谷,山光水色如诗如画


在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有一个被称为“中国之中”的湖北省鹤峰县,是昔日容美土司的核心区域,很美丽,清代诗人顾彩称赞这一带为“古桃源”。距县城42 km的燕子乡董家村,有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人称董家河。长达20多公里九起九落的暗河和明流,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坡立谷地质地貌品牌。20世纪80年代,桃花山水电站构筑拦水坝,原本只在山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因水位的升高而形成了这条平静的小河。

生长在岸边的树木也因为水面上涨常年被淹在水中,形成了一道“树在水中生,水在树间流”的独特景观,被称为“湖北的小九寨”。蜿蜒流淌的小河,犹如一位丰姿绰约的绝色佳人,拖着长长的绿色裙幔,幽雅地穿过村庄,款款前行。

河上有一座风雨桥,远望似彩虹卧波,回清倒影。两岸老树新枝,似把木桥紧紧怀抱。

近观桥下,形如少女的一只大眼睛,美丽动人,艄公轻轻一点手里的长镐,小船儿便悠然地走入她的心河。

平静的河面盛满绿意,没有声响,看不出流向。两岸绿荫依依,村落掩映,水树相融,如若人间仙境,人在画中行。

河中的那些老树,它们形态各异地深植于水中,一棵棵,一排排,苍虬,沧桑,好似在向游人倾述某种历经和劫难。老树干虽然有些残缺,却又添新绿。并没有因环境的改变而丧失生命的本色。相反,这些绿色的生命显得更加美丽和生动!

十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乘一叶小舟第一次游览了董家河。不足4公里的水上行程,小河有说不完的情话,告诉我哪里是她的家。第一次在这里听说坡立谷这个词,有点悬浮。当亲眼得见水的来路是从坡底下流出,而水的去路是地下河的时候,方知坡立谷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断头河。董家河就这样九起九落,不用全看,可以想象该有多美丽!


金秋时节的董家河,白云蓝天,青山红树。金黄色的银杏,青灰色的瓦屋,还有那如镜的河面上挺立的老树兜,交相辉映,美轮美奂。仿佛觉得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诗句曾经是在这里写的。

董家河的自然景观有特色。两岸有“三狮赶象”、“九龟寻母”、山间飞瀑、溶洞奇观。古树名木、田园农庄、庙宇遗址、风雨桥等人文景观也具风格。而今的风雨桥,与十年前有很大变化。外形民族特色更为浓厚,桥面车辆通行,桥下水泥人行道曲径通幽。小山岚松涛阵阵,枫香树红艳夺目。水中裸露的树兜,根须曲折,形态万千,形成天然的"水中盆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一幅幅中国宋代的界画山水就在这里再现。

遇晴日,小桥、流水、还有几户人家,从一曲古韵声中款款走出。古树怪木,农舍掩映。老农耕作,鸡犬和鸣。秋菊路芳,月季嫣红。河水清澈,倒映成趣。若秋雨绵绵,董家河将凸显幻境之美。天青色等烟雨,雾如淡墨烘托农家。


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好,农民走上了富裕道。旧房改新房,水泥道路村村通。白花花的经济林,后续有产业。白肋烟收了忙什么?不出家门观秋色。

清清的河水里,成群的鱼儿穿梭在水草中;岸边垂钓者常有成对的夫妻和老农。

要想找一栋既古朴又有形式感的老瓦屋真难,要想拍摄一点炊烟也得赶上时间。因为村民的住房大多翻修了,取暖做饭也很少烧柴了。于是这户烟农家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点。

董家河四季如画,是摄影爱好者和自驾游的好去处,因种种原因,目前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不要门票,游玩的散客不少。偶尔在农家买点山货、干货颇有其乐。

熟悉《刘三姐》歌曲的人大多会唱“世上哪有树缠藤”,在董家河可见这样的景。狂风暴雨和滔滔洪水把几个树种纠缠在一起,年年月月,难舍难分。好比一对热恋中的情人,如胶似漆。

走完董家河,再回头看看这棵老树,恨不得跳进河里去摸摸。老树身上那潮湿粗糙的皮肤和长满寄生的黄叶,还有那即将枯萎的小草。在水中浸泡冲刷几十年,居然还能存活!一种生命的感动涌上心头。

有人把董家河比喻成一个和人类捉迷藏的调皮可爱的孩子,“它时而平静时而湍急,时而钻进地下无影无踪,时而又蹿至你跟前牵扯你的目光……”董家河,如一阙清丽婉约的宋词,恬静而素雅,宏伟瑰丽的九重坡立谷群体,有欣赏不完的如诗如画般美丽!

后记:本组图片先后拍摄于2009年8月21日和2017年11月21日。跨越8年间。整理时,为了满足“诗”’“画”这一主题和形式的需要,除第一张地理位置介绍以外,我选用圆形和椭圆形的外形构图,试图像南宋的团扇小景山水一样,更具诗意和画意之感。其中1-7张表现夏天开阔水面的自然风光,用椭圆;9-18张偏重于人文景观的记录,用圆形,表达人和自然的和谐之美。不妥之处,请方家不吝赐教。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