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礼相迎》中马志明说:我不支持师父徒弟的说法,还是老师学生好。你怎么看?

清水6039


马志明先生是我很崇拜的一位老艺术家,他的相声功底在当今相声界无出其右者。同时,他的一些看法和见解深深影响着我,但对于师徒转为师生的这种看法,我并不赞同。

当然,我觉得马志明先生的说法是有其自身考虑的,一部分辈分大的相声演员来说,他们要收徒是很困难的。比如马志明先生要收徒的话,是受到很多阻拦的,所以他现在只能帮助他的儿子马六甲教授徒弟,但是这样的方式和教授自己的徒弟是有区别的,有时候也是无力的。有责任的老艺术家是急切地想把自己的能耐传授下去的,如果以师生代替师徒的话,就会减少这种阻碍,传承艺术。

但是这种观点是有他严重的弊端的。师生代替师徒在文字上就会使关系减弱,而且这样的说法也会使相声界产生一定的混乱。师徒不是随便都可以成为你的,但师兄实在任何地方都不为过的,他只要给你的一些帮助,你就可以称他为老师。我是某大师的徒弟和我是某大师的学生,这两种说法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如果师生代替了师徒,会使更多的虚假的、不完美的相声演员出现,反而不利于相声的发展了。


爱传统的青年


少马爷说的对!

什么年代了,吃不上饭了么?

老的传统不能丢,尊重不能丢,没必要师徒名份,可以老师学生,传统东西别丢就行!

别跟小黑胖子一样,流氓团体的头子!小黑胖子就是个人渣,那个什么张什么蕾的除了骂国殇就是拿艺术家开荤,充分说明艺德缺失,相声是艺术,别上来就低俗!买票去看耍猴?那你不如小剧场去看二人转,那里比这个什么社的好看一百套,还便宜!


四爷说车


少马爷在师徒传承上有点瑕疵,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为了有个门户,他曾为此舍脸求过余世游和侯宝林,卖了房子摆知,遍请相声界的老少爷们吃饭,还是侯宝林(侯也是看在其父马三爷的面子上)以代拉师弟的名分,勉强入流。所以,少马爷一提起这事,心里就不舒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也就不可能全身心的赞成这件事。

师徒和师生不仅是名分的不同,而是整个的谱系不同!梨园行和曲艺们如果改成师生就不能传承了!此前几十年的教训就是证明!就是少马爷也是在家由马三爷一句一句教出来的,没有这个几十年口传心授的过程,他也不会有今天的造诣。


赵建新226


马志明的说法有点片面,不符合相声传统。当然在现代社会当中,可以以“老师学生”相称,但情况不一样。

马志明曾因拜师、收徒受阻

天津卫视播出的《笑礼相迎》邀请来马志明确实比较稀罕。因为马志明是非常低调的,之前很少公开露面,这次参加天津卫视的节目是给足了他们面子。

在一次节目当中,马志明表示,不支持“师父徒弟”的说法,还是“老师学生”好,引起了很大争议。


相声界的师承是非常重要的,哪怕它诞生了已经有100多年了,这个传统还是代代相传,今天依然有很多相声演员以“师徒”相称。

而作为老一辈相声演员的马志明竟然提出与众不同的说法,与他之前拜师和收徒受阻有很大关系。

马志明是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儿子,相声界有个规矩,儿子不能拜父亲为师。所以,即使马三立的相声说得再好,马志明也只能拜其他人为师。

在相声界,没有名分就会容易被人欺负。马志明这样的还不好找师父,因为与马三立同辈的人实在不好找。


后来,与由侯宝林代收,马志明成为了已故著名相声演员朱阔泉的徒弟,这样才是有了个名分,成了正式的相声演员,一波三折。

马志明收徒的时候同样遇到了不少挫折,现在他不收徒弟,因辈分太高。他是属于“宝”字辈的相声演员,和侯宝林是同一辈分的,如果谁要是成了他的徒弟,辈分也是相当高,很多人都要管马志明的徒弟叫师叔、师爷,会让某些人觉得心里不平衡。

而马志明又是一个低调的人,不想参与相声界的是非,不喜欢收徒,自然不赞成师父徒弟的说法。

以“师徒”相称才能学到真本领

相声界的师父和现在的老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相声是一门独门手艺,如果哪个人收了徒弟以后,会将看家本领教给徒弟,让他有了一生的饭碗。

老师就不一样了,老师教给学生的那些东西都是书面上的,或者说是大众化,大家都知道的。这种老师可以有1万个,师父只有一个。


之前与郭德纲打官司的杨志刚,自诩为郭德纲的师父,实际上并不是。

虽然郭德纲早些年间在天津跟杨志刚学了一点东西,但仅仅是入门。杨志刚只是老师,没有给过郭德纲名分,而侯耀文就不一样了。侯耀文是摆知过的,给了郭德纲在相声界的名分,才是真正的师父。

曹云金与何云伟离开德云社被指其实灭祖,就是因为他们从郭德纲身上学到了真本领,之后竟然落井下石。


当初,曹云金与何云伟刚进德云社时,什么都不是,到离开德云社时,二人都已经是可以独挡一面的相声演员了,翅膀硬了,教会他们这些看家本领的就是师父郭德纲。可惜他们不懂得感恩,违背了相声界的传统规矩。

“老师学生”相称可以,情况不同

马志明说他喜欢“老师学生”的说法,是可以的,不过仅局限于浅显的传道解惑。就像学校的老师一样,讲的那些内容,别的老师也能讲出来,只是点拨了一下而已。


如果想要学到相声的精髓,还必须要拜师才可以。只有这样,才能把相声很好的传承下去。所以,马志明的说法是非常片面的,仅代表个人观点。


R娱记


相声界过去那种师徒关系,即师父和徒弟(又称徒儿)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拜师和传承的关系,但是,这种师徒关系有很大的封建糟泊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师徒之间转变一种新型的老师和学生(师生)关系,近些年来,又有些人主张重新回到过去那种师徒关系,这其实是一种倒退。


QILINLONG


马志明是天津卫视《笑礼相迎》节目的常客,由于自身的能耐和地位,每次到来都受到欢迎。不像有的嘉宾,根本不说相声不懂相声也被请来充数,实在是让人看不习惯。少马爷很实在,坐在那里笑呵呵的,尽量都给予年轻演员鼓励,但该点出的问题还是要说。

关于马志明提倡的相声应该论老师学生,而非师父徒弟,其实也是很实在的话。在这样的一个新的时代,相声传统确实需要讲,但师父徒弟这种传承已经出现异化。

旧社会讲收徒有其必要性

拜师收徒这种方式,在旧社会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还立有很多规矩。这从很多相声艺谚中就能看出来,比如“投师如投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徒弟徒弟,三年奴隶”、“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就拿“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来说,为了防止徒弟将来艺术方面超过自己,师父一般都要留一手,这反映了那时候师徒关系中保守消极的习气。

另外,那时候的规矩还包括徒弟终身孝顺师父师娘,三节两寿要带礼物探望,最后还要为师父养老送终。可以看出,不能说所有的相声规矩都已经不合时宜,但其中确实有很多不与时俱进的地方。新时代,需要有新时代的师徒关系。

马季与姜昆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

在解放之后,其实师徒关系这种做法就基本抛弃了,因为它属于“四旧”,是新社会需要扔掉的旧习气。这种习惯一直到八十年代还依旧保持。

马季当时收了姜昆、冯巩、刘伟等众多徒弟,但在马季看来,他和姜昆他们的关系并非师徒关系,而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些徒弟们称呼马季并不是师父,而是称他为马季老师。随着徒弟们的成名,有些人说你们应该举行拜师会,马季坚决不同意。一直到进入九十年代,徒弟们才举办了一场所谓谢师会,也算是完成了仪式。

马季是不讲究那么多程式化的东西,注重相声实际业务的人,他很瞧不上的就是老艺人身上的旧习惯,因此在他身上也根本找不到。

马志明坚持不收徒

这些年之所以相声拜师收徒的仪式又开始兴盛,与德云社的兴起有直接关系。郭德纲非常注重相声传统和程式,拜师收徒每次都比较正式,而且随着小剧场的兴盛,越来越多的新人进入相声行业,拜师仪式也变得多了起来。很多演员自己还没有把相声说明白,却开始收起了徒弟。

对于这种现象,生性低调的马志明也不以为然。马志明是现在为数不多辈分最高的相声演员之一,由于辈分太大他不方便收徒弟,另外最主要的是他这个人爱清静,不想因为收徒拜师的事情影响自己过日子。因此,辈分那么大能耐那么大的少马爷,到现在也没有正式开门收徒,只有一个黄族民,算是他的学生。

新时代期待新师徒关系

相声名家杨议也不主张拜师,他认为相声行业拜师总是容易拜出矛盾,引发各种争议,索性还不如不拜师好,你觉得谁能耐大投脾气就跟谁学,不算师徒,就算老师和学生。这样既可以行学相声之实,又抛开了一些困扰。

相声从讲究拜师到不讲究拜师,而后又发展到如今的拜师风潮,其实已经产生异化现象。最典型的要数侯耀华,他本来极少说相声,却也收了那么多徒弟,其中有的根本就不是相声行业的人,因此也闹出不少笑话。

相声发展到现在,是需要确立一种新型的求教和学习关系了。



郑捕头


师徒还是师生,徒弟和学生区别是什么呢?

从我国历史来看,是先有师生,后有师徒。

师生,就是知识传授的关系,师生的“师”是老师,也就是教授了知识的人,学生就是学到知识的人。师生关系比较简单,甚至于从没见面互不认识的两个人,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观点中学习到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就可以称呼那人是老师。

师徒,是哲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师徒的“师”是师傅,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做师傅的,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象教育自己孩子一样,教育指导徒弟做人;此外,师傅要传授技能,所以师徒关系更多用于需要言传身教长期指导的领域,除了艺术类,医学界也有师生和师徒关系同时存在的情况,因为这类学科的共同点,师生只能传授一些普遍基础的知识,而具备专业独立的从业技能,还需要有人固定长期的引领指导才行,这就是师徒关系。

再之,一些特定的领域,相对不同的思想和技能需要传承,也要依靠师徒关系。举个简单例子,认识汉字需要的是师生关系,老师教会学生把字认对就行。红学(研究红楼梦的学说)中几大流派对同一本小说各有各的观点,老一辈想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传扬下去,就要长期的从思想到细微技能无所保留的传承指导复制给一些人,这就是师徒关系。一位语文老师,是承担不起把一个学派的思想传递下去的责任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师生适合普及,师徒适合传承。

最后说马志明先生的观点。如果想普及相声,用师生关系就行;想弘扬传承这门艺术,还要靠师徒关系。


马糖醋


首先,我对马志明先生的相声技艺非常佩服,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同意马先生的观点。

艺术类的技艺不同于知识类的东西,比如你学数学物理,学习开车,学习编程,这些东西都是有非常量化的指标,一本教材,一位老师,只要你按照规矩来,都能很好掌握。

而同为艺术类的东西,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比如京剧和相声就完全不同,京剧分为各种流派,而判断京剧技艺水平的高低,一个主要指标就是你唱的像不像流派创始人,比如马派老生,你必须唱的像马连良先生,越像越好,除非你自己独创一个派别。

而相声却完全相反,比如马三立先生徒弟,如果完全模仿马三立,模仿的非常像,那么他的相声就是失败的的相声,观众会把他当成模仿秀,不会当做相声,相声学习的精髓在于学习相声的技巧和领会相声精气神,还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打磨适合自己的相声风格,所以,相声老师在传授当中就不能大锅饭式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而课堂式的教学是难以胜任的。

我们历数那些位相声大师、相声名家,没有一位和自己的老师特别像的。马季先生和侯宝林先生风格就完全不同,马志明先生和马三立先生也是完全不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再比如天津的北方曲校,学生众多,但能成名成家的几乎没有,而反观德云社的弟子们,已经有很多成名了!








慨文


首先,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师傅,师父和老师。师傅是指教你技术的人,是对比你懂得多,但又没有太高文化的人的一种尊称。我们平时问路,也会称陌生人为师傅。虽然,他不能教你技术,但他认识路,你不认识。所以在这方面,他比你懂得多。

师父就更进一层了,不仅是师,而且是父,也就是师傅和父亲的组合。师的意思,代表他有责任传授你技术。父的意思,代表他还要养活你、管教你。当然了,父的另外一个意思是,你也有义务为其养老。虽然不是必须的,起码在道义上是这个意思。

师父和师傅同样,只有传授技术、技艺的意思,而没有传授文化的含义。师父和师傅不一样的是,师傅只是个临时称呼,互相之间不存在依附关系,比自己懂得多的,都可以称师傅。没自己懂得多的,也可以称师傅。师傅只是对手艺人的一种尊称,或对陌生人的一种客气。师父则不同,存在明显的依附关系。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老师原来的称呼为先生,听起来就和师傅与师父的意思,明显不同。先生是对有文化的人的一种尊称,在称呼上就比师傅和师父高了一级。如果把师父改称为老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依我理解,如果改为老师、学生,说明师父不仅能教你说相声,同时还能教你理论。毕竟,没有理论课的老师,不还是师父吗?或者是师傅。这就好比幼儿园小朋友称呼阿姨,和称呼老师的区别。阿姨说明只会带孩子,老师可以教孩子唱歌、跳舞、学文化。这中间,有质的飞跃。

另外,称老师以后,也就撇开了人身依附关系。感觉老师和学生更像商业关系,你交了学费,我就教你知识,也不需要终身为父。如果你觉得我教得不好,还可以转学。😂😂😂也不存在爬门的问题。因为学无止境嘛!所以老师也不一定就一个,但师父只能有一个。

少马爷说:还是称呼老师、学生好,我也这么看。我觉得,老师、学生的称呼,更符合时代的节奏,也对师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师父到老师,不只是一个称呼上的简单更改,更像是把相声从一门手艺变成一门艺术、一种文化,是对相声地位的一种抬升。


孤独不孤单在抽烟


少马爷说的对。有些人故意把师傅徒弟弄得神神叨叨,其真实意图是想把跟他学艺的学生永远掌控在他的门下,给他打工卖命。如果学生离开,就把搞臭,一会抛妻弃子道德败坏,一会欺师灭祖忘恩负义。其实他自己呢,做的比谁都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