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海濱公園(樂壽山莊)

墟溝北固山舊名舍利山,《雲臺補遺》說它“北臨大海,其山峰名玉枕崖,土人呼為棺材山。登此遠眺,水天萬里,一望無涯。”如此憑海聽濤的絕佳所在,自然會引起達官貴人的矚目。1920年,顯赫一時的海州王白寶山請來德籍工程師,在北固山麓設計建築了一座樂壽山莊,設有樓房一幢,共三層71間,現今樓房都已被毀,只留下門牌坊、噴水池等少許遺物,實屬遺憾。整個樓房為歐式古典建築風格,又仿歐式花園圈佔草坪,建有荷花噴水池和亭子,亭曰“向若”,又名望海亭。並不時邀來文客摯友吟詩作對並勒石存名。隨著歷史風雲的變遷,樂壽山莊於1961年6月更名為海濱公園,成了普通百姓閒暇賞景的地方。


連雲港海濱公園(樂壽山莊)


連雲港海濱公園(樂壽山莊)


山莊裡和白寶山有關的石刻,盡都毀於“破四舊”的“紅色”年代。據附近老人介紹,當時的公園領導,迫於“紅衛兵”、“造反派”多次強烈要求的無奈,花200元僱請一名石工,將這裡的石刻全部鑿去,只留下一個個的凹槽讓後人迷惑難解。1981年,公園方面請來自小熟悉這裡石刻內容的張樹莊、王蘭洲、董建鑾、張某四人,靠回憶對石刻內容進行了恢復。現今見到的“向若亭”三字,則是根據收集到的原刻相片而補刻。儘管經過放大字體有些失真,但總算記錄了當初的原貌。


連雲港海濱公園(樂壽山莊)


連雲港海濱公園(樂壽山莊)

白寶山之所以看中樂壽山莊這塊寶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裡有一處真正的“瑞石窩”。據臺灣百歲老人邵詩譚回憶:早先在樂壽山莊山門的西北側,有一叢怪石,形如半月狀新月,犬牙交錯,奇形怪狀,在一塊高丈餘的長石上,刻有“瑞石窩”三個大字,旁有“會籍劉知紀題”字樣。1918年白寶山來到此處,對“瑞石”二字情有獨鍾,覺得與自己的“寶山”、峻青暗合,久久流連不願離去,同行的墟溝士紳看破白大人的心思,於是將這塊山場送給了白寶山。白寶山大喜過望於1920年著手興建樂壽山莊。待到完工驗收,白寶山大吃一驚,原來的“瑞石窩”三字無影無蹤,全被石工開鑿用於建造別墅,白寶山雖然暴跳如雷也於事無補,無奈只有在現今的“瑞石窩”處另行重刻,並在晚年自稱“瑞石老人”。儘管如此,我們今天看到的“瑞石窩”仍不是白氏的原貌,和“向若亭”一樣,同為白氏原刻相片放大後的複製品。


連雲港海濱公園(樂壽山莊)


連雲港海濱公園(樂壽山莊)


連雲港海濱公園(樂壽山莊)


連雲港海濱公園(樂壽山莊)


連雲港海濱公園(樂壽山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