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培土都有哪些技術要求?

黃曉紅果果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離不開生薑,生薑的用途廣泛,燒菜、泡薑湯,據說還可以治掉髮。生薑可分為:北方大姜,南方小黃姜區分,生薑的生長週期長,需肥量大,追肥和培土都需要注意,用生物有機肥施用不僅可改良土壤,還能保證大姜生長後期不脫肥。忌培土傷根重,導致土傳病害傳播、蔓延,死棵加重。據瞭解,這幾年,姜農使用機械培土的越來越多,而這在某種程度上卻加重了對生薑根系的“傷害”(因為培土機培出的溝底寬約20釐米,壟高40釐米,而人工使用钁培土,溝底約10釐米,壟高35釐米左右。)。

那麼,如何加以避免呢?一是儘可能使用人工培土。假若用機械培土,也要注意深度,以壟高30釐米為宜。二是在無法改變培土方式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調節大姜地下姜塊的生長方向來避免過多傷根,即在播種薑母時,有意識地把薑母垂直於種植行,使得子姜、孫姜也都垂直於種植行,到了培土時整個姜塊也就與種植行垂直,而培土造成的肉質根、側根、毛細根則是順向種植行延伸,在培土時不會過多的被傷害。此外,大姜培土追肥後,忌立即澆水,建議隔一天再澆水,以利於大姜根系傷口的癒合。

追肥過程中忌追施氮肥過多,會導致養分吸收不平衡,出現“旺棵”立秋過後,隨著氣溫逐漸下降,大姜莖葉的養分將逐步“迴流”到地下塊莖內,促其膨大。假若該期仍追施高氮肥料,勢必會導致“旺棵”,植株養分將被消耗利用在莖葉生長上,而地下塊莖所積累的養分減少,導致產量下降。

追施高氮肥料的姜農朋友不少,有畝用量超過200斤的,去年調查中曾發現因施氮肥過高燒了根的。在此,提醒姜農朋友,該期應按照大姜對氮、磷、鉀三元素的需求比例3:1:4—5,來進行追肥培土。可追施百事得有機肥80斤+80斤雅冉苗樂複合肥或凱米瑞複合肥。


末農


生薑是姜科姜屬中中能形成地下肉質莖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為無性繁殖的蔬菜,所生產的果實即是產品器官又是將來繁殖用的種子,很少開花,主要的器官就是根,莖,葉等。

大姜的莖包括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地下莖是根狀莖,常稱為根莖,也就是所說的大姜產品,俗稱姜塊。是由多個地上莖稈的基部膨大而成的,主要包括種姜和次生薑。這些姜都得躲藏在黑暗潮溼的土壤中生長,一但露出地面,它們就不再分子姜,孫姜,孫孫姜等。

那大姜為什麼要進行培土呢?下面就來說一下。

一,大姜培土的作用

1,防倒伏

大姜儘管生長在地下,但並不是根而是地下莖。大姜的根只有纖維根和肉質根兩種,纖維根非常的細短,具有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作用,是主要的吸收器官。肉質根短而粗,不分叉,基本上沒有根毛,所以吸收能力很差,主要起到支撐固定和儲存養分的作用。大姜的根系很淺,絕大部分都在土壤上層30釐米的耕作層中,而一株大姜有多達十幾個分枝,且有重達幾斤至十多斤的重量的姜塊,那這了了無幾細,短,弱的根系根本支撐不了這些重量,所以必須要屢次培土,把它們埋在土中,起到固定不至倒伏的作用,以利其生長。

實踐證明,大姜經多次培土後,根系擴展範圍會更大,根量更多更長,支撐力加強,且更有利於根系對養分的吸收。

2,增通透

大姜因在土中生長,所以要求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而肥沃,通氣性良好。但大姜對水分的需求太多,所以必須多次澆水,而每一次的澆水都會對土壤沉實一次,最終會導致土壤板結,透氣性差。

而大姜的子姜,孫姜,孫孫姜等,會逐漸向地表延伸,為了創造大姜透氣疏鬆的土壤環境,就必須多次進行培土,從而讓子姜孫姜們生活的安逸。

3,埋肥料

大姜的根系少而短,在土壤中的分佈淺,但大姜的產量又太高,所以對肥料的需求是非常多的,大姜極其耐肥,而在不同的生育期對肥料的需求又不一樣,所以得進行多次的追肥。

大姜在追肥的時候,會在溝中開溝追肥,那就需要將壟上的土鉤入肥溝內填埋,多次追肥,多次培土,從而使得姜壟變成了溝,姜溝邊成了壟。

4,保溼防旱

大姜太愛水,太怕旱,所以要多次澆水,而覆蓋在大姜表面的土層太薄,儲水能力不夠,而經過培土後的大姜,其上土層深厚,儲水能力提高,減少了澆水的次數,提高了抗旱的能力。

既然培土對大姜如此重要,那如何做好培土工作呢?


二,大姜的培土

大姜的根莖生長膨大需要黑暗而又疏鬆溼潤的環境,為了防止根莖膨大外露,造成姜指變短,顏色變深,纖維素增多,因此需要進行分次培土。

在我們這裡,大姜一般要經過2–3次培土。開溝栽培的大姜,撬窩栽培的大姜和挖窩栽培的大姜,因栽培方式不同,因此培土的方法也不同。

開溝栽培的大姜要把壟背上的土培在植株的基部,以後結合肥水的管理,進行第二次第三次培土,逐步將溝變壟,始終將根莖埋在土下,為根莖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培土的工作多結合除草施肥進行,一般從夏至開始培土,共培2–3次。

南方地區很多都是採用撬窩栽培大姜,這得要根據撬窩的深淺而定,如果撬窩淺,培土的方法同開溝栽培的大姜培土方法差不多,也是逐步填土入窩,最後將壟上的土全部培到植株行間,最後成壟,而壟則變成了溝。

如果撬窩較深,而根莖的長度不會長出洞穴,那就根據植株的生長情況,逐步將穴周圍的土壤填在穴內即可,不用將壟變溝,不另行開溝培土。

在我們這裡,一般是要進行2次培土,分別稱為小培和大培。小培土一般是在麥收後進行,只是將壟上的一部分土培在植株基部,大約培3–6釐米厚。大培土是在立秋前後結合大追肥進行最後一次培土,此次培土就將壟上的土全部培到植株的基部,使原來的壟變成了溝。此次培土厚度大約10–15釐米左右。不管怎樣吧,反正最後應該培土厚度達到20釐米左右。

但如果你想收穫嫩姜,培土應該高一些,起到軟化的作用。如果收乾薑,則要培的淺一點,使根莖粗壯。

在這裡特別強調一點,大姜的培土高度一定要適宜,過高姜指頭長,顯得鬆散,過淺,姜指頭短,粗壯,但產量低。多年的經驗證實,大姜培土在20釐米左右,是最合適的厚度。

不管你採用什麼方法,在什麼時候,採用什麼器械對大姜進行培土,都需注意儘量不要造成大姜根系和莖葉的受損傷。

如果你的大姜生長髮育不良,最後一次培土時可稍晚一些,讓分枝再多一點,多增加一些葉面積,有利於大姜的增產。大姜培土以後,會出現葉片發黃的現象,這是因為培土時不管怎樣小心,也會傷及到大姜的根系,影響對養分和水分的吸收,所以會出現葉片發黃的現象,也不可避免地對葉片造成傷害,所以在培土後要及時噴施一次殺菌劑和葉面肥,以起到預防的作用。


總之,大姜的培土是在其管理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管理措施,一定要注意培土的高度和培土後的管理工作。在大姜培土前,最好澆一次水,讓土壤溼潤,利於粉碎土壤,細碎的土壤可有利於提高培土的質量,土壤空隙少,有利於大姜塊的生長。


努力就好


生薑是人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調味品之一,溫性,辛辣,它具有溫胃治嘔心的作用。生薑在培土過程中具有哪些技術要求呢?生薑在生產過程中要及時培土,如果不及時培土,姜的根莖暴露於空氣中,會影響生薑的品質和產量。怎樣培土更合理呢?一般生薑培土以三次為宜,兩次小培土和一次大培土。三次培土每次培土需要注意的地方不同。所以,在三次培土過程中需要掌握技術要點:1、第一次培土時間大約在生薑的根莖有4~5個分叉時最佳,培土大約兩釐米的厚度。這時生薑還比較弱,用較小的鋤頭,將壟寬30釐米左右的壟的兩側勾出五釐米左右寬度的溝,沿著壟邊劃下到種植溝裡,覆蓋露頭的姜塊即可。第一次培土的時候注意不要過厚,否則,不利於土壤透氣,影響生薑的生長,還會導致生薑種子壞掉,不利於生薑根莖發叉。在這次培土過程中需要進行追施有機肥約100公斤左右,複合肥10公斤左右。施肥的時候注意不要直接將肥料置於姜植株的基部,以免燒死姜苗。因為,有機肥具有鹼性。所以,應在距離姜的15~18釐米處,先施肥培土,最後澆水。2、第二次培土間隔20天左右,施肥培土與前次一樣,第二次培土約三釐米左右較好,將生薑種植溝兩邊的土平入溝內就行了。注意,兩次培土為小培土,不易過厚。否則會影響根莖發叉減少,生長緩慢,產量和質量受到影響。第二次培土一般培土厚度為3釐米左右。3、第三次培土為大培土,一般在第二次培土的半個月後姜苗有5~6個分枝時進行,這次培土很重要,是決定生薑的根莖生長髮育的關鍵。若培土淺,則長出來的姜塊較短、較粗。如果培土較深的話,那麼長出的姜塊會又細又長。所以,培土厚度要7~8釐米左右為最合適。這次培土就是把之前生薑種植的壟溝填平,兩邊壟上的土,都扒下來,這樣一來,之前的壟就變成了溝了,而之前溝就變成了壟。第三次培土的時間在半個月後但不固定哪一天,後面如果發現有生薑芽露出土面,要及時進行用土覆蓋,以卻保生薑的質量和產量。第三次大培土階段可根據前兩次施肥的情況進行適當施肥。這時候姜苗長的較大,需要的養分也多,可以追加有機肥,複合肥適量。在陪土過程中,由於人為或者機械操作不當,容易造成生薑根系受損,影響生薑的後期生長。所以,培土時一定要及時進行根系保護,讓生薑儘快恢復吸收能力。對於養根護根產品的選擇,不要使用激素類肥料。因為激素類肥料不但不能很好的修復根系,還可能會加重根莖受損。在陪土期間也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止,在打大培土前,做好癩皮病的預防,每畝約用百分之1.8的阿維菌素2000~2800毫升隨水衝施,大培土後也是白星病的高發期,用嘧菌酯等殺菌劑及時預防。以確保生薑的產量和質量。


899399505225


您好,題主,鄉辣梅子為您解答。

生薑培土都有哪些技術要求

生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的食物之一,有些肉類、雨類沒有生薑的話其腥味是很難被壓住的,除了可以用於烹飪同時還能用於其他,比如可以作成洗髮水等,因此越來越多人種植生薑。生薑種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培土,如生薑不培土的話其產量就會降低,那麼生薑培土都有哪些技術要求呢?下面就跟梅子一起來看看吧。

*南方生薑培土方法

①第一次培土:在我們南方也有很多人種植生薑,其中也少不了培土這個環節,一般第一次培土的時間是在姜地裡的苗有10%出現分枝的時候就要進行培土,這時培土的厚度要適宜,通常情況下為6cm左右,厚度不能太高,因為這個時間段在生薑處於分枝期,如土培得太厚會影響其分枝,那麼當第二次培土時高度會上去。

②第二次培土:如果生薑畦溝裡面沒有什麼土壤的話,那麼生薑日後長出的姜球就有可能露在土壤的表面,所以當生薑分出了三個分枝時就要進行第二次培土,這次培土的要求要比第一次更加嚴格些,要把土壤培在生薑的根部,其次土質也有要求不能用畦旁邊的土壤要用畦溝底的土壤,這樣可以防止日後姜球顯露在外面。

③第三次培土:第三次培土也是最後一次培土,這時每個畦溝都要均勻,不能高高低低,如高低不平日後水分難管理。如果在培土的過程中溫度過高,姜田太乾燥的話要先對姜地灌水,姜地徹底溼潤後再進行培土。因為在高溫下培土它的根很容易出現斷裂,根斷裂後它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產生病害的概率就會增大很多。

*坡地生薑培土方法

①第一次培土:有些農戶在坡地上種植生薑,這個時候培土所用的土壤就用壟上面的土壤來培,第一次培土的為8釐米左右,同時要把土培到壟的外面去,這樣可以使壟外面的土壤比釐米的高些。如果不把土培到壟的外面的話,等到第二次培土時生薑會出現較多的分苗,這樣日後壟外培土就更難了。

②第二次培土:當生薑的分枝苗增加很多,同時它的姜根也長出了一些根系,那麼就可以進行第二次培土。第二次培土的高度不能統一高度要和其長勢相結合,如果生薑的杆莖很粗壯那麼培土高度差不多為10釐米,如果莖稈比較矮同時長得不是很粗壯的話,那麼培土高度要控制在7釐米左右。

*平地生薑培土方法

在平地上生薑一般採用的時開溝的方式來種植,這時培土就可以用溝兩邊的土來培,這樣經過三次培土後它的溝就會變成壟,日後管理起來也比較簡單。

生薑培土的作用是什麼

生薑在生長的過程中會長出姜球,進行培土後有利益姜球的生長。其次生薑的根和莖比較適合長在溼潤和黑暗的地方,根莖在光照下會影響它的生長,所以生薑培土還有利於其根莖的生長。此外如生薑不培土它的果實會顯露在土壤的外面,那麼對其產量和質量都有一定的影響。

給生薑培土該注意什麼

【1】在給生薑培土時有些農戶會使用一些肥料,使用肥料後會出現姜的幹尖出現黃葉現象,這種主要原因是用了太多的複合肥或是沒有腐熟的牲畜糞便等。所以在使用農家肥時要先腐爛,同時使用化肥時要開溝施入。

【2】在培土時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操作不當的話很容易傷到它的根系,那麼後期的生長就會受限,因此在培土後要對根進行保護可以用一些肥料,但是不能用激素類的肥料,因為激素類的肥料不僅對姜沒效果,而且還有可能使它的根系受傷。

【3】給姜培土後不能立即對其灌溉,如果立即灌溉的話他的根系容易產生病害,所以要各兩三天後再澆水,其次要注意乾溼問題,要注意土壤的透氣。

【4】在培土前要做好一些病害的預防,比如瘌皮病,如產生這種病害要及時防治,可以用1.8%阿維菌素2000-3000與水結合使用。

種植生薑有哪些技巧

{1}土壤選擇:生薑種植首先要選好土壤,因為土壤土質如何對生薑來說非常的重要,比如要避免重茬,重茬生薑很容易出現病害,同時如果土壤太潮溼的話也會產生一些病害。除了重茬之外還要注意土壤的有機物含量,含量高才能種出高產量、高品質的生薑。

【2】生薑的生長週期相對來說比較長,因此基肥要施足,基肥可以選用有機肥也可以用農家肥,農家肥可以用牲畜糞便,但是在使用前要先腐爛。除了基肥還要追肥,追肥要以少量多施,比如生薑長到15釐米左右就可以進行一次薄肥,到長到30釐米後就可以再追一次肥,時間間隔二十天左右就應施一次肥。

【3】生薑在陰涼的環境下長得比較快,所以要做好遮陽工作,如果太陽太大的話不利於它的生長,在選址種植地時就要考慮到這樣問題。其次生薑是一種不耐澇的植物,當下雨的時候要及時把雨水排出,在潮溼的環境下生薑容易產生一些病害,當然土壤也不能太乾燥,如太乾燥也不利於它的生長。

以上就是關於生薑培土和高產的相關闡述,希望能給朋友們帶來幫助,如朋友們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後續梅子將持續帶來關於種植方面的小知識,記得關注我哦,最後感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鄉辣梅子


生薑培土是為了保持根莖在黑暗溼潤的環境中生長,是提高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措施。一般分三次培土,即兩次小培土和一次大培土,具體應該這麼操作

1)第一次培土,在生薑長到4-5個分枝進行,培土不宜過厚,將種植溝兩次的壟土劃下到種植溝內,覆蓋露頭的姜塊即可。期間需要結合追肥,以複合肥加有機肥為好。

2)第二次培土,距離上次約半個月,方式一樣。也是小培土,厚度約2-3釐米,不宜過厚,否則新芽生長受阻,根莖分枝減少。

3)第三次培土,在第二次小培土15天后,有5-6個分枝時進行。將原來壟上的土都覆蓋到種植溝上,培土厚度要8釐米左右。再結合使用有機肥。

這階段若培土淺,姜塊短粗,若培土厚,則姜塊細長。若有姜苗露出,應及時培土,保證根莖正常生長。


桔荔呈祥


霧都山客來回答您的問題。

生薑是人們生活中一種常見的配料,很多菜餚只要有生薑,味道會鮮美很多,因此很多菜是少不了放生薑。在種植生薑的時候,因為生薑的根莖不能暴露在陽光下,見光就會停止生長,所以姜塊逐漸膨大分枝過程中時,需要及時對根部進行培土,這樣可以提高生薑的產量和品質。一般情況下,生薑培土需要分三次進行。

第1次培土時機。

第1次培土又稱為小培土,大約是在生薑長大3~5個分枝時進行。不能過早,否則會影響生薑的發育,不能培土過厚,2~3公分就行,只需要將生薑種植溝兩側4~5公分寬的壟頭沿路邊劃下到種植溝內。澆水就可以了。培土前先用菌滅立康加惡黴靈對磚塊進行消毒殺菌,再追施鈣加鎂或者移動鈣,增強姜株的抗病能力。切忌,培土不能過厚,否則會降低土壤的透氣性,導致生薑新芽生長受阻,分杈減少、生長緩慢,降低產量和品質。

第2次培土時機。

第2次培土也是小培土,方法和第1次相同,時間在第1次培土後15~30天進行。需要注意的是,姜塊雖然喜歡黑暗的環境生長,但只在地下12~15公分處膨大,超過15公分姜塊就會停止膨大,所以第2次培土也不宜過厚,同樣以2~4公分為宜。否則容易導致姜塊的根莖生長困難,降低產量。如果培土時遇到高溫天氣,溫度超過35℃,土壤乾燥時,可以對姜田先澆灌後再培土。

第3次培土時機。

第3次培土又被稱為大培土,時間在第2次培土以後15天左右進行。此次培土要將原來壟上的土全部培到種植溝裡,使得溝變成壟,壟變為溝。這一次的培土至關重要,是決定姜株生長髮育的關鍵。如果培土淺了,會導致姜塊較短、較粗,如培土過厚,則姜塊會發育得過長、過細,因此,建議培土厚度在7~8公分為宜。此次培土過後,姜株生長的速度會加快,生長量增大,因此需肥量也會大量增加,因此需要及時追施適量的氮磷鉀肥及鈣、鎂、硼、鋅等微肥,以補充姜株生長所需的養分,提高其抗病能力,保證其優質高產。

以上是山客對這個問題的一點淺見,歡迎留言指教。【關注】霧都山客瞭解更多農村的風土民情。

霧都山客


生薑是典型的根莖類農作物,這個和甘蔗、大蔥、大蒜就是和這樣一樣的,那必須要在生長的過程當中需要“培土”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蔥薑蒜在生長的過程當中都是需要進行培土的,但是生薑的抗旱抗寒能力很弱,適合生長在溫度高的地區。

1、生薑在其生長過程當中,對於土壤的要求比起溫度來說要寬泛一些,那麼對於“培土”來說就是在這個土壤上面“做文章”,那麼在整個生長週期裡面最少要進行兩次到三次的培土;

2、第一次培土時間節點,此時生薑還沒有完全露出地面,那麼第一次培土的時間和厚度來說是最短最薄的了,當然此時培土也是最簡單的,只是把裡面的雜草給捎帶腳除掉就OK了。

此階段培土的話,目的很簡單,說白了就是一個“生長過渡”提高。“比較薄”的培土讓生薑適應在完全出苗之後的生長;

3、第二次培土的時間是在接近第一次一個月的時候,那麼此時培土的動作要比第一次大很多,因為在有的人種植生薑的時候這是最後一次培土,尤其是比較小規模種植的那種。

如果是還需要進行第3次培土的話,那麼這次培土的厚度我也是不建議過厚,如果是最後一次的話,那就厚一些沒有關係的;

4、說說最後一次的培土,也是第三次,那麼在規模化種植的時候,這次培土是動作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了,當然在前面兩次培土的時候要進行一個施肥(追肥)與澆水,那麼在這次培土同樣也是如此。

那麼這次培土的時間就是在第二次培土後的第20天左右進行,所要追施的肥料就用有機肥和複合肥就可以了,也是相對比較簡單的,這主要得益於前面兩次的培土打好了一個基礎性的工作,畢竟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農活。

總結

生薑在生長過程當中的培土其實和我甘肅農村老家裡面種植大蔥培土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我們屬於比較乾旱和寒冷的地區,因為生薑它沒有很好的抗旱抗寒性質。


寧寧說的話


生薑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對土壤質地的要求不甚嚴格,不論在沙壤土、輕壤土、中壤土或重壤土上,都能正常生長。但以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有機質豐富、通氣與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生薑最為適宜。如山東萊蕪市東汶南村,家家戶戶種姜,產量高,品質好,是遠近聞名的種姜專業村,也是名產生薑的栽培中心。這裡的土壤特性是:土層深厚,酸鹼度適宜(pH為6~7),土表0~20釐米內為中性壤土,容重為1.29克/釐米3,總孔隙度與固相之比約為1∶1。這種土壤鬆緊適宜,既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排水性,也具有較好的保水性。在20~40釐米土層內為重壤土,物理沙粒與物理黏粒大約各佔一半,土壤容重為1.32克/釐米3,土壤總孔隙度為50%,其中空氣孔隙度為7%,土質稍緊實,但保水保肥力強,可防止水分和養分滲漏。這種土壤的特性是:土壤表層沙黏適中,有機質含量較高,鬆軟透氣,有利於幼苗生長和根系發育;而土壤下層保水保肥,營養充足,可為生薑生長後期根莖膨大提供充足的養分,非常適於栽培生薑,生薑產量高,品質好。萊蕪市孤山村是生薑的集中產區,為丘陵地,土質疏鬆,酸鹼度適宜,灌溉和排水條件良好,也非常適合種植生薑(表4)。

表4 主要生薑產地土壤物理性質

從土壤肥力狀況來看,有機質含量較高,平原產區有機質含量一般都在1.5%以上,高者達2.96%。速效氮和速效鉀含量比較豐富,尤以速效鉀含量更為豐富,這與生薑的高產優質有密切關係(表5)。從表5中看出,平原產區與丘陵地產區的土壤肥力有一定差異,平原姜區的土壤肥力較好,無論是有機質含量,還是速效氮、磷、鉀的含量均明顯高於丘陵姜區。

表5 生薑主要產區土壤肥力狀況

注:採樣地塊1、2、3為平原,4為丘陵。

雖然生薑對土壤質地要求不甚嚴格,但不同土質對生薑的產量和品質卻有一定的影響(表6)。沙性土一般透氣性良好,春季地溫升高較快,姜苗生長亦快,但往往有機質含量較低,保水保肥性能稍差。若生薑生長後期追肥不及時,容易因脫肥而使產量降低。黏性土春季地溫上升較慢,因而幼苗生長亦較慢,但有機質含量比較豐富,保水保肥能力較強且肥效持久,到生薑生長後期,仍可為根莖膨大提供充足的養分,因而產量較高。

表6 不同土質對生薑品質的影響

(2)對土壤酸鹼度的要求

生薑幼苗期,尤其在小苗時期,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性較廣,反應不甚敏感。據章淑蘭等試驗,種植在pH為4~9土壤上的姜苗,其生長狀況均基本正常,表現無明顯差異;自7月中下旬開始,即幼苗生長後期,就可看出不同酸鹼度對植株生長有明顯的影響,尤其在進入旺盛生長時期以後,其影響越來越顯著。

①土壤pH對生薑莖葉生長的影響。據9月11日及10月23日對不同處理植株的生長狀況的調查,其結果顯示(表7),pH為7的植株最高,分別為80釐米和83.2釐米;其次是pH為5和6的植株,而pH為4及pH為8和9的植株較矮。至10月23日收穫時,pH為8和4的植株,株高分別僅為62釐米和67釐米;尤其以pH為9的處理,植株最矮,至收穫時,株高僅有53.8釐米。試驗結果表明,在土壤pH為5~7的範圍內,生薑地上莖的高度基本正常,但在pH為4以下或pH為8以上時,對生薑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土壤酸鹼度,不僅影響生薑地上莖的高度,而且對葉片的發生和生長亦有明顯的影響。以10月23日收穫時調查為例,以pH為7的處理,平均每株具有169.4片葉;以pH為5和6的處理,葉數均略少於前者;以pH為9的處理,平均每株只有55.4片葉,與前者相比,其葉數僅為前者的1/3左右,且植株矮小,生長勢弱。由此可見,酸性或鹼性過強,均對生薑葉片生長不利。在pH為5~7的範圍,對生薑葉片的發生和生長較為適宜。

表7 土壤酸鹼度對生薑株高及葉片生長的影響

表7 土壤酸鹼度對生薑株高及葉片生長的影響(續)-1

②土壤pH對分枝及根莖生長的影響。生薑分枝的多少,與根莖產量有密切關係。由試驗看出(表8),生薑在中性和微酸性條件下,長勢較旺,分枝較多。如pH為5~7時,以10月23日調查為例,平均每株具分枝12~14.8個;在酸性條件下,分枝則較少,如pH為4時,每株具分枝10.2個;若在鹼性或強鹼性條件下,則分枝數更少,如pH為8和9時,平均每株分別只有5.6個和5.4個。各處理差異十分顯著,可見鹼性特別是強鹼性會嚴重抑制生薑分枝的發生和生長,從而影響根莖的產量。

表8 酸鹼度對生薑分枝及根莖生長的影響

表8 酸鹼度對生薑分枝及根莖生長的影響(續)-1

從表8還可以看出,生薑不耐鹼。在pH為8以上時,不僅莖葉生長受到抑制,根莖也發育不良,平均每株只有10個姜球,平均單株根莖重僅為104~117克,姜塊又瘦又小。而採用pH為5~7的處理,則根莖較大,發育良好,平均每株具姜球20個以上,單株根莖重約為前者的3倍。其中以pH為6的處理,根莖生長最好,每株具姜球25.6個,單株根莖鮮重為362克。

綜上所述,土壤酸鹼度的強弱,無論對生薑地上莖葉的生長或地下根莖的生長,都有顯著的影響。姜喜中性及微酸性反應,不耐強酸及強鹼,但對土壤酸鹼度又有較強的適應性。據試驗結果表明,在pH為5~7的範圍內,植株均生長較好,其中以pH為6時,根莖生長最好。當pH為8以上時,對生薑各器官的生長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表現植株矮小,葉片發黃,長勢不旺,根莖發育不良。生產實踐也表明,栽培在鹽鹼地上的生薑,不僅植株矮小,而且莖稈纖細,分枝少,葉片薄而稀疏,根莖瘦小,產量很低。因此,栽培生薑應注意土壤選擇,鹽鹼澇窪地不宜種姜。如果要在鹼性土壤上種植生薑,需先進行土壤改良,把土壤酸鹼度調整到適合於生薑生長的範圍內,

生薑對環境條件有什麼要求?

生薑對溫度的要求:種姜的適宜發芽溫度為22~25℃;幼苗期及發棵期,以保持25~28℃對莖葉生長較為適宜。在根莖旺盛生長期,白天溫度稍高,保持在25℃左右,夜間溫度稍低,保持在17~18℃。當氣溫降至15℃以下時,莖葉便基本上停止生長。 生薑對光照的要求:徐坤等(2003)研究發現,在土壤水分供應充足時,生薑可適應較強的光照,表現出喜光耐陰的特點。因此,生薑幼苗期多進行遮蔭栽培,以保持自然光強的50%左右為宜。 生薑對土壤的要求:生薑對土壤質地要求不甚嚴格,但以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有機質豐富、通氣與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生薑最為適宜。生薑喜中性及微酸性土壤,以pH 5~7的範圍較好。 生薑對水分的要求:姜為淺根性作物,難以充分利用土壤深層的水分,因而不耐乾旱。但土壤水分過多,則易發生澇害,或導致嚴重病害。 生薑對礦質元素的要求:每生產1000千克產品所吸收的氮、磷、鉀的數量分別為10.4、2.64和13.58千克。

姜的種植要求是什麼?土壤,氣候

(1)對土質的要求 生薑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對土壤質地的要求不甚嚴格,不論在沙壤土、輕壤土、中壤土或重壤土上,都能正常生長。但以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有機質豐富、通氣與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生薑最為適宜。如山東萊蕪市東汶南村,家家戶戶種姜,產量高,品質好,是遠近聞名的種姜專業村,也是名產生薑的栽培中心。這裡的土壤特性是:土層深厚,酸鹼度適宜(pH為6~7),土表0~20釐米內為中性壤土,容重為1.29克/釐米3,總孔隙度與固相之比約為1∶1。這種土壤鬆緊適宜,既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排水性,也具有較好的保水性。在20~40釐米土層內為重壤土,物理沙粒與物理黏粒大約各佔一半,土壤容重為1.32克/釐米3,土壤總孔隙度為50%,其中空氣孔隙度為7%,土質稍緊實,但保水保肥力強,可防止水分和養分滲漏。這種土壤的特性是:土壤表層沙黏適中,有機質含量較高,鬆軟透氣,有利於幼苗生長和根系發育;而土壤下層保水保肥,營養充足,可為生薑生長後期根莖膨大提供充足的養分,非常適於栽培生薑,生薑產量高,品質好。萊蕪市孤山村是生薑的集中產區,為丘陵地,土質疏鬆,酸鹼度適宜,灌溉和排水條件良好,也非常適合種植生薑(表4)。 表4 主要生薑產地土壤物理性質 從土壤肥力狀況來看,有機質含量較高,平原產區有機質含量一般都在1.5%以上,高者達2.96%。速效氮和速效鉀含量比較豐富,尤以速效鉀含量更為豐富,這與生薑的高產優質有密切關係(表5)。從表5中看出,平原產區與丘陵地產區的土壤肥力有一定差異,平原姜區的土壤肥力較好,無論是有機質含量,還是速效氮、磷、鉀的含量均明顯高於丘陵姜區。 表5 生薑主要產區土壤肥力狀況 注:採樣地塊1、2、3為平原,4為丘陵。 雖然生薑對土壤質地要求不甚嚴格,但不同土質對生薑的產量和品質卻有一定的影響(表6)。沙性土一般透氣性良好,春季地溫升高較快,姜苗生長亦快,但往往有機質含量較低,保水保肥性能稍差。若生薑生長後期追肥不及時,容易因脫肥而使產量降低。黏性土春季地溫上升較慢,因而幼苗生長亦較慢,但有機質含量比較豐富,保水保肥能力較強且肥效持久,到生薑生長後期,仍可為根莖膨大提供充足的養分,因而產量較高。 表6 不同土質對生薑品質的影響 (2)對土壤酸鹼度的要求 生薑幼苗期,尤其在小苗時期,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性較廣,反應不甚敏感。據章淑蘭等試驗,種植在pH為4~9土壤上的姜苗,其生長狀況均基本正常,表現無明顯差異;自7月中下旬開始,即幼苗生長後期,就可看出不同酸鹼度對植株生長有明顯的影響,尤其在進入旺盛生長時期以後,其影響越來越顯著。 ①土壤pH對生薑莖葉生長的影響。據9月11日及10月23日對不同處理植株的生長狀況的調查,其結果顯示(表7),pH為7的植株最高,分別為80釐米和83.2釐米;其次是pH為5和6的植株,而pH為4及pH為8和9的植株較矮。至10月23日收穫時,pH為8和4的植株,株高分別僅為62釐米和67釐米;尤其以pH為9的處理,植株最矮,至收穫時,株高僅有53.8釐米。試驗結果表明,在土壤pH為5~7的範圍內,生薑地上莖的高度基本正常,但在pH為4以下或pH為8以上時,對生薑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土壤酸鹼度,不僅影響生薑地上莖的高度,而且對葉片的發生和生長亦有明顯的影響。以10月23日收穫時調查為例,以pH為7的處理,平均每株具有169.4片葉;以pH為5和6的處理,葉數均略少於前者;以pH為9的處理,平均每株只有55.4片葉,與前者相比,其葉數僅為前者的1/3左右,且植株矮小,生長勢弱。由此可見,酸性或鹼性過強,均對生薑葉片生長不利。在pH為5~7的範圍,對生薑葉片的發生和生長較為適宜。 表7 土壤酸鹼度對生薑株高及葉片生長的影響 表7 土壤酸鹼度對生薑株高及葉片生長的影響(續)-1 ②土壤pH對分枝及根莖生長的影響。生薑分枝的多少,與根莖產量有密切關係。由試驗看出(表8),生薑在中性和微酸性條件下,長勢較旺,分枝較多。如pH為5~7時,以10月23日調查為例,平均每株具分枝12~14.8個;在酸性條件下,分枝則較少,如pH為4時,每株具分枝10.2個;若在鹼性或強鹼性條件下,則分枝數更少,如pH為8和9時,平均每株分別只有5.6個和5.4個。各處理差異十分顯著,可見鹼性特別是強鹼性會嚴重抑制生薑分枝的發生和生長,從而影響根莖的產量。 表8 酸鹼度對生薑分枝及根莖生長的影響 表8 酸鹼度對生薑分枝及根莖生長的影響(續)-1 從表8還可以看出,生薑不耐鹼。在pH為8以上時,不僅莖葉生長受到抑制,根莖也發育不良,平均每株只有10個姜球,平均單株根莖重僅為104~117克,姜塊又瘦又小。而採用pH為5~7的處理,則根莖較大,發育良好,平均每株具姜球20個以上,單株根莖重約為前者的3倍。其中以pH為6的處理,根莖生長最好,每株具姜球25.6個,單株根莖鮮重為362克。 綜上所述,土壤酸鹼度的強弱,無論對生薑地上莖葉的生長或地下根莖的生長,都有顯著的影響。姜喜中性及微酸性反應,不耐強酸及強鹼,但對土壤酸鹼度又有較強的適應性。據試驗結果表明,在pH為5~7的範圍內,植株均生長較好,其中以pH為6時,根莖生長最好。當pH為8以上時,對生薑各器官的生長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表現植株矮小,葉片發黃,長勢不旺,根莖發育不良。生產實踐也表明,栽培在鹽鹼地上的生薑,不僅植株矮小,而且莖稈纖細,分枝少,葉片薄而稀疏,根莖瘦小,產量很低。因此,栽培生薑應注意土壤選擇,鹽鹼澇窪地不宜種姜。如果要在鹼性土壤上種植生薑,需先進行土壤改良,把土壤酸鹼度調整到適合於生薑生長的範圍內,才能使姜苗生長良好。

姜對土壤質地要求不嚴格,無論砂土、壤土或黏土均能正常生長,但不同土質對其產量和品質有較大影響。砂土透氣性好,春季地溫上升快,有利於早出苗,幼苗生長也較快,在砂性土壤上栽培,姜的根莖光潔美觀,含水量較少,幹物質較多,但砂土漏水漏肥嚴重,往往有機質含量較低,旺盛生長期植株長勢弱,易早衰。若生長後期追肥不及時,容易因脫肥而使產量降低。 黏土保水保肥能力強,有機質含量比較豐富,但透氣性差,春季地溫上升慢,影響前期發苗和後期根莖膨大,最終產量也不很高。在黏性土壤上栽培,其根莖質地細嫩,但含水量較高。 壤土砂黏適中,既鬆軟透氣,又能保水保肥,有利於幼苗生長與根系發育,因而根莖產量較高,尤以重壤土最高。 對不同土質生產的根莖營養成分分析可知,重壤土生產的姜可溶性糖、維生素C及揮發油含量高於砂壤土和輕壤土,但其幹物質含量較低。土質對纖維素和澱粉含量影響不大。 姜對土壤酸鹼度反應敏感,土壤酸鹼性的強弱,無論對生薑莖葉或地下根莖的生長,都有明顯的影響。姜喜中性和微酸性反應,但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範圍較寬,在pH5~7範圍內都生長良好。其中以pH6時根莖生長最好。當土壤pH大於8時,則對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表現植株矮小,葉片發黃,根莖發育不良。因此,栽培生薑應注意土壤選擇,鹽鹼澇窪地不宜種姜。 總之,種植生薑應選擇中性偏酸、肥沃的壤土種姜,這種土壤栽培生薑產量、商品性狀、產品品質都較好。

種植姜對土壤有什麼要求?

姜對土壤的要求比較嚴,以土層深厚、肥沃、鬆散,具有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宜,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長良好。姜的根系不甚發達,主要分佈在20釐米的耕作層,深耕20~40釐米對姜形成根狀莖極為有利。整地時每667米2施入基肥2000千克、草木灰40~50千克和過磷酸鈣。做畦時,要因地而異,如在雨量充沛地區要做高畦,大小為1.5米×3米左右,畦間30釐米左右寬溝,在生長初期溝深為15~20釐米,隨著植株生長,可培土加深為30~40釐米,這樣會更有利雨季排水。姜不宜連作,連作產量低,根莖瘦小,表面發生癲瘡,而且易發生根腐病。四川、浙江產區至少隔2年再種姜,山東產區多采用8年輪作制。一般多選擇玉米、蔬菜、小麥、花生、甘薯等為前茬作物。

生薑需要的土壤環境是怎樣的

生薑種植,對土壤環境的要求:生薑適合種植在疏鬆、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在粘重潮溼的低窪地栽種會生長不良,不適合在瘠薄、保水性差的土地上生長。   生薑的根系不發達,耐旱抗澇性能差,故對於水分的要求格外講究。在生長期間土壤過幹或過溼對姜塊的生長膨大均不利,都容易引起發病腐爛。生薑的播種時間,一般4月下旬~5月上旬


黑娃在農村


種植生薑培土技術和間隔:生薑的第一次培土:

在生薑的根莖有3~5個分杈,但未露出地表時開始,培土約2釐米厚。這時只需用小鋤或鉤子等農具,將生薑種植溝兩側4~5釐米寬的壟土,一般壟寬25~30釐米,沿壟邊劃下到種植溝內,澆水即可。這樣既可防止雜草生長,又可利於姜的根莖膨大。

第一次培土切不可過厚,否則容易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造成生薑新芽生長受阻,根莖分杈減少、生長緩慢,產量和質量都受到影響。

生薑的第二次培土:

此次培土應在第一次培土20天后進行,培土厚度2~3釐米。此時,可將生薑種植溝兩側的壟土,用小鋤或鉤子等農具平入姜種植溝內即可。此次培土也不可過厚,否則容易造成生薑的根莖生長困難,影響產量。

生薑的第三次培土:

此次培土又稱“大培”,在第二次培土後15天進行,厚度以7~8釐米為宜。這時需將原來壟上的土全部培到種植溝內,使原來生薑生長的溝變為壟,原來的壟變為溝。這一次培土非常重要,是決定生薑的根莖生長髮育的關鍵。若培土淺,則和姜塊短、粗;若培土厚,則生薑塊細長。以後,若發現有生薑芽露出,也應及時培土,保證生薑的根莖正常生長。

培土注意事項:在每次培土都要結合施肥、澆水,應先施肥再培土後澆水。第一次及第二次培土前,可每畝施入5公斤複合肥和40公斤生物有機肥,距植株基部15釐米左右處條施,不可將複合肥施於植株基部,以免造成燒苗,施後培土、澆水。最後一次培土應加大施肥量,這時正是姜的根莖生長髮育最快的時期,需肥量大,可每畝施入50公斤複合肥及75公斤生物有機肥。





淘淘小美女


有經驗的生薑種植戶都知道,培土對於生薑種植是多麼的重要。培土得當可以讓生薑健壯生長,為高品質、高產量打好基礎。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生薑培土呢?也就是說到底怎樣進行培土更有利於獲得高產優質呢?下面我們來一起學習下。

一、為什麼要培土?

生薑的根莖適宜生長在黑暗、溼潤的環境中,見光即停止生長。因此,生產中必須隨生薑的生長進行及時培土,如果培土不及時,姜的根莖暴露於空氣中,會嚴重影響姜的品質和產量。

二、怎樣培土更合理?

一般生薑培土3次為宜,即兩遍小培土和一次大培土。

1、第一次培土

時間上,大約在生薑長到4-5個分枝左右進行,此次不易培土過厚,只需將姜種植溝兩側4-5釐米寬的壟土沿壟邊劃下,到種植溝內,覆蓋露頭的姜塊即可。

在此次培土的過程中需要進行追肥,建議每畝追施有機肥400斤、複合肥50斤左右。

2、第二次培土

與第一次培土間隔半月左右,培土追肥方式與第一次相同。

注意:這兩次培土都屬於“小培土”,兩次培土切不可過厚,否則容易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造成生薑新芽生長受阻,根莖分枝減少、生長緩慢,產量和質量都受到影響。

3、第三次培土

此次培土在生產上稱為“大培土”,一般在第二次培土的半月後,姜苗有5-6個分枝時進行。這時要將原來壟上的土全部培到種植溝內,使原來姜生長的溝變為壟,原來的壟變為溝。此次培土一般蓋土8釐米左右。

這一次培土非常重要,是決定姜的根莖生長髮育的關鍵。若培土淺,則姜塊短、粗;若培土厚,則姜塊細、長。以後,若發現有姜芽露出,也應及時培土,保證姜的根莖正常生長。

大培土階段,可以根據前兩次培土追肥情況進行適當追肥,原則上此期不建議再追施複合肥,可以適當施用有機肥。

三、培土要注意哪些問題?

1、培土後,生薑容易出現大面積幹尖黃葉現象。這主要是由於培土時使用了大量複合肥或者使用了未腐熟的糞肥豆餅之類的肥料。

解決方法:施肥時一定不要使用未腐熟的糞肥、豆餅之類的肥料,同時減少複合肥料的使用。特別注意的是,使用複合肥時,需要在距植株基部15 釐米左右處開溝施入,不可將複合肥直接施於植株基部,以免造成燒苗。

2、培土過程中由於人為或者機械操作不當,特別容易造成生薑根系受損,影響生薑後期的長勢。

解決方法:培土之後一定要及時進行根系養護,讓生薑根系儘快恢復吸收能力。對於養根產品的選擇,一定不要使用激素類肥料,因為此類肥料不但不能很好的修復根系,反而可能會加重根系受損。

3、培土期間病蟲害防治。

解決方法:大培土前,一定要做好癩皮病的預防,建議畝用1.8%阿維菌素2000-3000毫升隨水衝施;根莖腐病建議畝用多寧1公斤、甲基硫菌靈600克進行衝施預防,大培土後白星病處於高發期,建議用嘧菌酯等殺菌劑及時預防。

4、培土前後的澆水問題。

解決方法:培土後儘量不要立即灌溉,可隔2-3天后再澆水,否則易引發根部病害。大培土後澆水要澆透,同時也要做到乾溼合理交替,使根系透氣不缺氧。

以上就是雲哥整理的關於生薑培土方法及注意事項,培土是生薑種植的關鍵技術,生薑種植戶們一定要掌握好該技術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