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國”字的本義和中國的起源

談談“國”字的本義和中國的起源

“國”這個字或“國家”這個詞,本來是司空見慣、意義明顯的字詞,可是,不加辨析,也容易產生誤解;由此,對中國國家文明的起源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

一、“國”字的本義

“國”這個字,在古代中國語(漢語)和古代中文中,其實也是一個詞。因為古代中國語大多是單音節詞,所以,“國”既是一個字,又是一個詞,和現代中國語及中文裡的“國家”是一回事。

那麼,“國”的本義或者初始意義是什麼呢?

根據“國”字的甲骨文字形“或”(音:guo,二聲)推斷:國的本義是“有武裝力量保衛的人口”。

談談“國”字的本義和中國的起源

圖一:甲骨文的“國”字

談談“國”字的本義和中國的起源

圖二:“國”字字形演變

“戈”,代指兵器,表示軍隊和武裝力量。“口”,代指人口,表示人民。“口”的甲骨文字形就是現在看來不規則的“口”,見下圖。有人認為下圖這個“口”字最初代指土地,這樣理解是錯誤的,是違背中華先祖造“國”(或)這個字的初心的。

談談“國”字的本義和中國的起源

圖三:“口”的甲骨文字形

總之,“國”的本形“或”和本義“武裝保衛下的人口”,都表明,人民是國家的主體,保衛人民生存、發展利益的武裝力量是國家存續的主要標誌。“國”的其它含義,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累加的,是必要的,但不是最初的。

二、“國”和“國家”含義的擴充與理解

由圖二可見,中文“國”字經歷了一系列變化,但是,無論如何變化,讀音變化不大,而且字形變化中,除了現在通行的簡化字“國”(由簡化字“國”字形含義與本義差別太大看來,大學生認讀繁體字和古中文專業人員研究繁體字是有必要的),其它字形都沒有脫離“口”和“戈”這兩個最重要的組件,只是添加了“一橫”或“土”(表示土地)、“邊框”(表示國界)、“王”或“玉”(表示帝王和財富)等等,另外,“國”還特指國都、都城,這都是“國”和“國家”含義的演變和擴大。

綜合“國”字字形的演變,可以豐富對“國”和“國家”含義的理解:國是由帝王或領袖統帥、軍隊武裝保衛下的、有一定邊界和領土(包括領水領空)的、人民命運共同體。

對照“國”和“國家”原始意義來認識其發展意義,可以看出:

第一,最初,“國”(或)字是不關注國界的。

原因何在?因為從採集、狩獵文明到農耕遊牧文明,中間有很長的過渡期。這個期間,在氏族公社和部落及部落聯盟基礎上陸續出現了原始國家,而這些原始形態的國家只有大致的生存活動和發展區域,這些區域或領地往往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自然災害、外敵入侵、遷徙移居等,國家的疆界隨時都可能改變。過渡期內一些落後部族發展成為文明國家,也必然對已發展國家的邊界產生衝擊;反之亦然。總之,在原始國家人民的心目中,邊界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或者說是難以主導和固定的問題。只是隨著生產力(特別是軍事實力)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及文明的進步,出於特定國家文明內部團結對外、融合發展的需要,國家邊界才逐步明晰起來,併成為國家文明的重要構件和標誌之一。

第二,最初,帝王和財富也都不是國家的主要構成。

原始國家普遍實行原始民主制,往往輪流執政,國家的對外功能特別突出,內部鎮壓機制相對弱化,這也是氏族和部落社會治理傳統的自然延續。在生產力極其落後的條件下,專職帝王和多餘財富都成為奢侈。組織國人抵禦外敵入侵或發動對外戰爭以及抗擊自然災害,必然產生領袖或首領。隨著階級的分化,文明的進步,貴族和帝王都應運而生了,帝王家族和貴族財富及政治地位的保衛,也成為國家的重要職能。

第三,國家的確是階級壓迫的工具。

國家是文明進步的標誌,是階級分化與鬥爭的產物。除了和平交流、合作與融合,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都必然長期存在階級壓迫和鬥爭乃至戰爭,這種不平衡狀態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由於生產力難以在短期內實現高度發達和充分全面發展,階級之間包括國家之間難以實現相對的公平和均衡,所以國家的存續看起來還是漫長的。

三、“國”和“國家”本義與發展意義的辨析有助於探究中華文明的起源

通過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可以理解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及演變發展規律。

通過甲骨文“或”(國)也可以推測中國國家文明的起源。

考古學、古文字、口頭歷史文學和人類文化學、社會學、地域姓氏家族文化比較等都可以幫助我們大致推知中華文明的起源。

如果按照西方文明標準和結論來認知,中國歷史僅僅從商王朝開始,距今不到四千年,這是不準確的和不科學的,也是不公正的,是對中華先祖文明成就的忽視。中華文明至今至少五千年甚至更久遠,這從“或”(國)這個音節和漢字的本義和“國家”的原始意義來理解,也可予以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