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国”字的本义和中国的起源

谈谈“国”字的本义和中国的起源

“国”这个字或“国家”这个词,本来是司空见惯、意义明显的字词,可是,不加辨析,也容易产生误解;由此,对中国国家文明的起源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一、“国”字的本义

“国”这个字,在古代中国语(汉语)和古代中文中,其实也是一个词。因为古代中国语大多是单音节词,所以,“国”既是一个字,又是一个词,和现代中国语及中文里的“国家”是一回事。

那么,“国”的本义或者初始意义是什么呢?

根据“国”字的甲骨文字形“或”(音:guo,二声)推断:国的本义是“有武装力量保卫的人口”。

谈谈“国”字的本义和中国的起源

图一:甲骨文的“国”字

谈谈“国”字的本义和中国的起源

图二:“国”字字形演变

“戈”,代指兵器,表示军队和武装力量。“口”,代指人口,表示人民。“口”的甲骨文字形就是现在看来不规则的“口”,见下图。有人认为下图这个“口”字最初代指土地,这样理解是错误的,是违背中华先祖造“国”(或)这个字的初心的。

谈谈“国”字的本义和中国的起源

图三:“口”的甲骨文字形

总之,“国”的本形“或”和本义“武装保卫下的人口”,都表明,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保卫人民生存、发展利益的武装力量是国家存续的主要标志。“国”的其它含义,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累加的,是必要的,但不是最初的。

二、“国”和“国家”含义的扩充与理解

由图二可见,中文“国”字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变化,读音变化不大,而且字形变化中,除了现在通行的简化字“国”(由简化字“国”字形含义与本义差别太大看来,大学生认读繁体字和古中文专业人员研究繁体字是有必要的),其它字形都没有脱离“口”和“戈”这两个最重要的组件,只是添加了“一横”或“土”(表示土地)、“边框”(表示国界)、“王”或“玉”(表示帝王和财富)等等,另外,“国”还特指国都、都城,这都是“国”和“国家”含义的演变和扩大。

综合“国”字字形的演变,可以丰富对“国”和“国家”含义的理解:国是由帝王或领袖统帅、军队武装保卫下的、有一定边界和领土(包括领水领空)的、人民命运共同体。

对照“国”和“国家”原始意义来认识其发展意义,可以看出:

第一,最初,“国”(或)字是不关注国界的。

原因何在?因为从采集、狩猎文明到农耕游牧文明,中间有很长的过渡期。这个期间,在氏族公社和部落及部落联盟基础上陆续出现了原始国家,而这些原始形态的国家只有大致的生存活动和发展区域,这些区域或领地往往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自然灾害、外敌入侵、迁徙移居等,国家的疆界随时都可能改变。过渡期内一些落后部族发展成为文明国家,也必然对已发展国家的边界产生冲击;反之亦然。总之,在原始国家人民的心目中,边界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或者说是难以主导和固定的问题。只是随着生产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及文明的进步,出于特定国家文明内部团结对外、融合发展的需要,国家边界才逐步明晰起来,并成为国家文明的重要构件和标志之一。

第二,最初,帝王和财富也都不是国家的主要构成。

原始国家普遍实行原始民主制,往往轮流执政,国家的对外功能特别突出,内部镇压机制相对弱化,这也是氏族和部落社会治理传统的自然延续。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条件下,专职帝王和多余财富都成为奢侈。组织国人抵御外敌入侵或发动对外战争以及抗击自然灾害,必然产生领袖或首领。随着阶级的分化,文明的进步,贵族和帝王都应运而生了,帝王家族和贵族财富及政治地位的保卫,也成为国家的重要职能。

第三,国家的确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国家是文明进步的标志,是阶级分化与斗争的产物。除了和平交流、合作与融合,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都必然长期存在阶级压迫和斗争乃至战争,这种不平衡状态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由于生产力难以在短期内实现高度发达和充分全面发展,阶级之间包括国家之间难以实现相对的公平和均衡,所以国家的存续看起来还是漫长的。

三、“国”和“国家”本义与发展意义的辨析有助于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以理解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演变发展规律。

通过甲骨文“或”(国)也可以推测中国国家文明的起源。

考古学、古文字、口头历史文学和人类文化学、社会学、地域姓氏家族文化比较等都可以帮助我们大致推知中华文明的起源。

如果按照西方文明标准和结论来认知,中国历史仅仅从商王朝开始,距今不到四千年,这是不准确的和不科学的,也是不公正的,是对中华先祖文明成就的忽视。中华文明至今至少五千年甚至更久远,这从“或”(国)这个音节和汉字的本义和“国家”的原始意义来理解,也可予以证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