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光仇人,賞盡恩人,用公權報私情,這種人為何受到百姓尊敬

西漢建國中前期,有一任燕國的丞相叫欒布。

當時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管控較弱,郡守和封國丞相,擁有十分大的權利,相當於一個地區的“小皇帝”。

欒布在燕國,用公法報私情,那些曾對他有恩的,全都得到了他的厚報。那些與他有仇的,全都被他吹毛求疵、栽贓陷害,用法律給除掉了。

殺光仇人,賞盡恩人,用公權報私情,這種人為何受到百姓尊敬

這樣的一個人,反而受到了百姓的尊敬。當時齊國、燕國一代的百姓,全都為他建立社廟,名叫“欒公 社”。山東、北京、天津、遼寧一帶的土地爺,都是欒布。

燕齊之間皆為欒布立社,號曰欒公社。

坎坷的人生

欒布能當上燕國丞相,是依靠資歷逐步晉升的。漢朝初期,當大官只有一個硬要求——資歷。

欒布的前半生,是一部“坎坷史”,活得落魄不堪,甚至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他本來是梁國人,年輕時與彭越有交情。

他家裡很窮,所以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富庶的齊國求生。在齊國,他也只能找到為大戶人家打雜的差事。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掀起了反秦起義。全國各地的百姓紛紛效仿,斬殺自己郡縣的長官,響應起義。

殺光仇人,賞盡恩人,用公權報私情,這種人為何受到百姓尊敬

秦朝末年的各地起義

在這種亂局下,地方上的行政制度被破壞。那些不法之徒異常猖狂,可憐的欒布被人販子挾持,被賣到燕國當奴僕。

欒布有幸被賣給了一位好人,在他手下受到了善待。只可惜這位好人被人陷害,死於非命,欒布一怒之下為主人報仇雪恨,自己背上了殺人的罪名,換來了主人的安息。

殺人償命,欒布本該被斬首。燕國大將臧荼聽說了這件事,很佩服欒布的義氣,赦免了他的死罪,並將他提拔到自己手下當都尉。

從此,欒布的人生得到了改寫。之前他只是個普通的農民。從現在開始,他終於步入仕途。

臧荼被項羽分封為燕王后,也沒有忘記欒布,又將他提拔為將軍。

殺光仇人,賞盡恩人,用公權報私情,這種人為何受到百姓尊敬

項羽分封圖,臧荼成為了燕王

劉邦擊敗項羽後,又剿滅了臧荼,欒布本該被一起處死。已經成為梁王的彭越知到這件事後,親自為他求情。劉邦於是饒了他一命,讓他在彭越手下當官。

後來彭越被扣上了“謀反”的帽子,在集市公開斬首,屍體被剁成肉醬,送給各位諸侯。

劉邦下令:誰敢給欒布收屍,就等於承認自己參與了謀反。

欒布不忍看見彭越的頭顱在市集中腐爛,獨自一人去給彭越收屍。劉邦一怒之下差點要將他殺死,卻還是敬重他的義氣,任命他做都尉。

漢惠帝劉盈時期,欒布成為了燕國的丞相。漢景帝時期,欒布在七國之亂中平叛有功,被封為俞侯。

殺光仇人,賞盡恩人,用公權報私情,這種人為何受到百姓尊敬

七國之亂 是被周亞夫、酈寄、欒布 三位將軍平定的


欒布名言:窮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貴不能快意,非賢也。

窮苦窘困時,不能忍受屈辱,隱藏志向的,算不上好漢。富貴闊達時,不能稱心快意,為所欲為的,算不上賢人。

為何能揚名?

欒布是被自己的義氣所成就的。

燕王臧荼、梁王彭越,雖然沒能像劉邦一樣征服天下,卻也不失為一代梟雄。

欒布能讓這兩人如此敬重,正是因為他的義氣。

作為一個僕人,為了給主人報仇,不惜背上殺人之罪。

作為一個臣子,為了給君主收屍,不惜背上謀反之名。

在義氣與生命面前,他總是選擇了前者。

他每次拋棄生命追求義氣,總是反而保全了生命,成就了美名。

殺光仇人,賞盡恩人,用公權報私情,這種人為何受到百姓尊敬

彭越畫像

《老子》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應侯範睢,睚眥之仇必報,一飯之德必嘗,官極秦國丞相。

秦始皇嬴政,擊敗趙國之後親自前往邯鄲,誅殺曾經與母親結仇的人。

這些人雖然沒有寬容別人的度量,但也不失為真性情。

敢愛敢恨,有仇必報,有恩必嘗。

這種明面上的報仇,總比那些暗地裡的報復,要光明正大的多。


欒布為何能被百姓尊敬?

因為他講義氣,敢愛敢恨,有真性情。

所以他能成為燕、齊一帶的土地爺,被百姓立廟祭祀。

同樣,他也因為這些優點而被臧荼、彭越、劉邦賞識,從農民到都尉,再到燕國將軍,再到梁國大夫,再到燕國丞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