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知州白明義,到任後為汝州做了三件事,名揚千古

清●知州白明義,到任後為汝州做了三件事,名揚千古

白明義,字宜庵,奉天府承德(今河北承德縣)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汝州知州。白明義在汝州任內特別重視文化教育及文物保護,尤其是在編纂汝州志書、保護汝帖、修復風穴寺等方面做了不少實事,值得我們去敬仰。

一、編纂汝州志:

時任汝州知州白明義主導編修的《直隸汝州全志》,成書於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故今皆曰為“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距上次修志時有八十餘年。


清●知州白明義,到任後為汝州做了三件事,名揚千古

▲《直隸汝州全志》線裝版


白明義為搞好續修志書工作,還成立臨時機構汝州志書局,總理修志事務。同時抽調汝州及轄縣近70名文史專家和學者分頭採訪核實。白明義在州署宴請地方紳士,通報續修志書的事宜,先後有66人為修志捐錢捐物,為續志工作順利進展在資金方面給予了保證。
《直隸汝州全志》參考明代《正德汝州志》、萬曆《汝州志》,清代金先聲康熙《汝州全志》、五登魁康熙《汝州全志》、宋明立乾隆《汝州續志》和乾隆二十八年張士果任汝州知府修志未成的半成品。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54年),湖北江夏張士果任汝州知府時,修汝州志未完成而升遷,遺有《職官》、《選舉》、《人物》三編稿本。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奉天承德白明義任汝州知州,取金志、王志、宋志、張志稿合而為一,由祥符縣舉人趙林成總纂,刪誤補漏而成《直隸汝州全志》。

清●知州白明義,到任後為汝州做了三件事,名揚千古

▲ 由白明義自序的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原版

全書共十卷:(一)沿革志、疆域表、星野、山川表;(二)職官表;(三)城池志、公署志;(四)籍賦志,倉儲志、溝渠志、食貨志;(五)兵防志、學校志、祀典志、風俗志;(六)(七)人物誌;(八)選舉志;(九)古蹟志、災祥志;(十)藝文志。卷首有河南督學使錢福昌作序,誥授朝議大夫前署直隸清河道保定府知府現知河南汝州直隸州事白明義自序。志書內設凡例、重修姓氏、目錄,同時附有舊志清康熙二年(1663)知汝州事楚江陵金先聲、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汝州事王登魁、清乾隆八年(1743)知河南直隸汝州事宋名立等三序。

清●知州白明義,到任後為汝州做了三件事,名揚千古

▲ 汝州楊佔營新版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

該志書續編一反前志舊規,重新規劃,另為體例。在內容上也作了不少增訂,糾正了舊志沿訛者,如汝水發源於伊陽(今汝陽)天息,而不知久隸嵩縣;白樂天墓在汝州臨汝,而不知實在洛陽等。該志書對所轄魯山、郟縣、寶豐、伊陽四縣的記載,較為詳細,條目類屬,景觀盡致,均有志列,對研究清代汝州及所轄四縣的歷史有較大參考價值。

二、保護《汝帖》:

宋大觀三年(1109年)八月,汝州知州王寀集《淳化閣帖》、《絳州帖》及“三代而下迄於五季字書百家”刻成,共12塊汝帖碑,匯帖12卷,每卷首均刊目錄,卷末刻帖的數目,共77家又23種,宋刻匯帖有目錄者並不多見。因刻於汝州,故名《汝帖》。

清●知州白明義,到任後為汝州做了三件事,名揚千古

《汝帖》

刻成之後,把它們鑲嵌在汝州官衙“坐嘯堂”的牆壁上,後移至望嵩樓上。碑刻移於望嵩樓上,社會影響日益擴大,誰都能隨時拓印。明末戰亂,望嵩樓樓焚碑殘。清順治七年(1650年),巡道範承祖重新修整一新,重新收藏於衙門,安置在西園存古軒中。汝帖經宋、元、明三代保存下來,但損毀嚴重,清代幾任知州相繼修補。

清●知州白明義,到任後為汝州做了三件事,名揚千古

▲ 白明義在汝帖上加的序、跋、目錄和汝州官印

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義見所存《汝帖》碑文漫漶不復識,又自洛陽用重金購得宋時《汝帖》原拓片一部,重摹諸石,範承祖所做跋已失,白明義又加上序、跋和目錄,並加蓋汝州官印為記,碑刻變成了20塊,仍藏存古軒中,使得這一鴻寶保存至今。白明義對保護“汝帖”能夠使它留存到現在確是功不可沒。

三、復修風穴寺:
大清道光年間,直隸汝州正堂白明義在探訪風穴寺時,見寺內“殿宇之漸傾頹”,包括貞禪師塔(又稱:七祖塔)在內急需重修加固。於是在大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二月,岀資先對貞禪師塔進行了重修,如今的七祖塔塔南門口上方,嵌有一石刻《大唐開元寺禪師貞和尚寶塔》塔銘,系大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二月立,塔銘中題“貞禪師塔”四字,左序文載:“禪師貞,京兆人也,俗姓張氏,幼習儒,弱冠遊學,看破世事,棄儒歸禪,披剃於開元寺,時年八十有四圓寂,舊碣剝落不全,僅序其塔如此。直隸汝州正堂三韓白明義重修。”


清●知州白明義,到任後為汝州做了三件事,名揚千古

清●知州白明義,到任後為汝州做了三件事,名揚千古

清●知州白明義,到任後為汝州做了三件事,名揚千古

▲貞禪師塔塔銘上有“直隸汝州正堂三韓白明義重修”字樣


次年,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白明義攜魯山、寶豐、郟縣、伊陽等縣令,號召汝州四十多家鄉紳及數百家富戶,捐銀對風穴寺進行大修,中佛殿後西側(即今從西往東第三塊碑)記事碑上均有記載(碑文後附)。


清●知州白明義,到任後為汝州做了三件事,名揚千古

清●知州白明義,到任後為汝州做了三件事,名揚千古

▲ 白明義撰文的“重修風穴寺”石碑

附:

(碑址:貞禪師塔門上側)

大唐開元寺禪師貞和尚寶塔

禪師諱貞,京兆人也,俗姓張氏。幼習儒,弱冠游泮,後看破世事,棄儒歸禪,披剃於開元寺,壽登八十有四圓寂。舊碣剝落不全,僅序其略如此。

直隸汝州正堂三韓白明義重修

本郡癸酉科舉人蓮溪尚夢書題

住持真修率兩序執事監院空磬等立石

大清道光二十四年二月穀旦

(碑址:中佛殿後西側)

賜進士出身河南汝州直隸州前直隸保定府署清河道三韓白明義撰

郡癸酉科舉人候選教諭丹篆尚夣書篆 郡優廩生福堂王樹基書

風穴寺依山作宇,本號白雲禪院,其峰巒秀拔,甲於西京,昔人所稱非虛語也。至創寺始末,或雲昉自元魏,或雲鼎建自唐。然萬曆中,郡公劉公覲文《遊風穴》詩│雲:“宿莽殘碑有漢文”,則漢代遺蹟,當時猶及見之,今已不可考矣。明季,中原板蕩,風穴寺宇,僅存數椽│。國朝順治年間,郡守林公中寶,始議修葺,後人接踵而增華焉。

餘筮仕畿輔,於道光戊戌,調任汝旁。公退之暇,來遊玆山,見萬柏參天,蒼翠欲滴,塔影沉沉,諸峰如茇│(此字碑文作“”加“犮”,有待進一步辨認),既喜與山靈有宿緣,年來恐殿宇之漸就以頹也,因亟籌倡修之計。適體元禪師坐丈席,願捐衣缽資相其役,謀諸屬縣及合境紳民,亦並樂善勸施,乃鳩工庀材│,撤就更新,殿閣廊廡,次第營建,於是年二月告成。從此宗風善緣,綿綿不替,鐘鼓魚磬,響徹巖阿,上為│聖主祝釐,下為庶民祈福,佛天感應,永保太平,固司牧者所深望也。爰濡筆而為之記。

誥授奉政大夫知汝州直隸州事加五級紀錄十次白明義

汝州同知孫瑞昌 汝州城守營李萬松 汝州儒學正堂王大田

汝州儒學副堂囗賜祜 汝州右堂錢致遠 魯山縣正堂囗囗囗

郟縣正堂汪傑 寶豐縣正堂盧經 伊陽縣正堂楊珍秀

化主:兵馬司正指揮李濤 囗囗工程李桂聯 廩生王涵 武生孫朝桂

布經歷彭鼇 候補州同張應辰 歲貢郭雲松 舉人尚夣書

廩生王樹基 山陝會館 布經歷李本宗 監生周海朝

奉直大夫王章成 國子監典囗樊錫齡 訓導吳耀庚 監生馬長庚

監生於廣施 武生於廣治 州同樊鳴臺 囗囗汪廷對

布政司理問李本種 監生囗囗囗 監生馬善鳴 監生馬冬鳴

武生郭登麟 生員王忠信 生員張光澄 監生楊泰來 候選州同李泮

訓導王厚成 永福典 生員陳濟堂 監生李士潔 監生楊大晉

監生嶽仙齡 監生計法五 監生黃漢章 職員韓國慶 千總汪清一

州同蘇定和

本寺當代方丈真修率兩序:

知事煥章 總理西田 監院永光 都監妙徹 後堂妙一 首座慧林

西堂西賔 堂主妙禪 參頭馨齋 書記誠慈 藏玉道欽 知藏天然

直歲敬生 知壇了參 典座正果 糾察明空 副寺慈文 維那樂然

知客笑峰 知浴林美 知殿秀然 燒香萬珠 記錄明鏡 延賔聖傳

寮院西曉 副悅戒譜 副悅湛魁 悅眾曉徹 庫司悟澈 堂司景峰

知眾遵路 衣缽明菴 請客通宣 湯藥海照 聖僧應囗 聖僧法楞

書狀成太 侍祖德順

囗囗永囗 清眾覺路 香燈常太 殿主廣學 化主濶宣 清眾覺禮

耆舊濟太 監牧吉臨 監修證果 清眾純祿 囗主囗囗 典務源囗

倉囗源眾 管辦覺寅

行堂喜堯 巡照洪純 茶頭湛謨 飯頭通遂 司水普信 貼案廣才

貼庫覺囗 管辦隆倉 莊頭清榮 巡山湛林 囗頭智淵 碾頭清照

磨頭印漢 腐頭法春

門頭囗宗 行者心融 火頭普勤 灑掃緒太 送飯心囗 公務覺貴

水頭興貴 園頭清山 雜務囗囗 照客囗隆 刷印證明 知牲照興

竹園覺參 拂子本曉

仝立

大清道光二十五年歲次乙巳三月上浣穀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