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表現為發熱、多汗的「布病」可致流產、不育?


這種表現為發熱、多汗的「布病」可致流產、不育?


甘肅蘭州獸醫研究所因多人感染布魯氏菌病事件近日登上熱點。截至12月10日17時最新情況反饋:該事件就診者中布病確診病例1例、疑似2例、隱性感染10例。就診的49名學生均來自於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


這種表現為發熱、多汗的「布病」可致流產、不育?

圖為CCTV2對該疫情剛暴發時的新聞報道截圖


布魯氏菌病究竟是什麼病?它和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何聯繫?生活中該如何防護?


「人對這種菌普遍易感,很少量就能染病,甚至青壯年都可能被感染」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病科的盧洪洲教授告訴我們,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桿菌屬(簡稱「布魯氏菌」)引發的傳染病。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該病屬於乙類傳染病。而乙類傳染病中有我們熟知的乙肝、瘧疾、肺結核、艾滋病等。目前每年全球新發感染病例在50萬人以上。城鎮化和畜牧業的發展,加上動物飼養、食品加工缺乏防控措施,導致近年布魯菌病傳播,為公共衛生帶來一定程度風險。布魯氏菌主要感染動物,在動物間傳播,如牛、狗、豬、綿羊和山羊

,常給畜牧業帶來不小的經濟損失。成年動物感染布魯氏菌後,生殖系統會受到影響,其中,雌性動物流產是動物布魯氏菌病較常見的併發症。


這種表現為發熱、多汗的「布病」可致流產、不育?

雖然布魯氏菌主要感染動物,但它不止步於動物間傳播,它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危害人類健康。並且,人群對布魯氏菌普遍易感,很少量的細菌就能夠使人類染病,並且沒有年齡、性別的差異,不論兒童、老人

甚至是體格健壯的青壯年,都可能會被感染。唯一慶幸的是,「布病」幾乎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羊種菌』毒力最強,『牛種菌』影響最大,這個時段是暴發高峰」


盧洪洲教授告訴我們,如果要追蹤溯源,這種「布病」的病原布魯氏菌是於1886年由英國醫師David Bruce在馬耳他軍隊發生此病流行時首次發現的。而人類是布魯氏菌的「機會性宿主」


什麼叫「機會性宿主」呢?

盧洪洲教授解釋說,患者患病風險及疾病嚴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暴露的布魯菌菌種類型。「羊種布魯氏菌」是最常見的人布病致病菌,也是毒力最強的菌種,與嚴重急性疾病相關。「羊種布魯氏菌」通常感染綿羊和山羊,但也可以感染犬、牛、駱駝等動物。而牛一旦被感染,則是特別嚴重的問題,因為感染的牛可以產生大量被汙染的牛奶,對所有消費者產生威脅。


這種表現為發熱、多汗的「布病」可致流產、不育?

目前看來,「布病」每年流行是以2月至6月為高峰,流行形式呈多發、分散的點狀,非大規模的暴發流行。受感染人群除了職業人群外,老年、青少年乃至兒童的發病有增多的趨勢。染病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動物飼養繁殖增多、缺少針對相關動物及從業人員的檢驗檢疫和隔離措施、相關經濟動物的頻繁交易等。比如此次感染事件中的受害者為獸研所實驗室工作人員,他們都屬於高危人群。


「急性期表現發熱、多汗,可導致流產和不育,影響全身重要器官」


盧洪洲教授告訴我們,「布病」沒有特定的症狀,臨床表現不一,急性期主要表現為發熱、多汗;慢性期主要表現為關節痛、睪丸炎、腦脊髓炎及心內膜炎等;牲畜感染主要導致流產和不育。嚴重感染可能會影響大腦、心臟、肝臟、脾臟等重要器官。若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這種疾病可演變成慢性疾病,並可持續多年。這種疾病沒有特定的潛伏期,一般為5-60天,但可以延長至數月。所以,一次感染治療痊癒後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種疾病仍可能會復發。


這種表現為發熱、多汗的「布病」可致流產、不育?

「可經這幾類途徑傳染人類,做好這些預防措施,忌食這種乳類食品」


盧洪洲教授告訴我們,「布病」可由受感染的動物或汙染的動物加工產品,經以下途徑傳染人類:1、飲用或進食受汙染的產品,包括未經消毒的奶類產品、生或未經煮熟的肉類或動物內臟;2、經皮膚傷口或黏膜(如眼結膜)接觸受感染動物的組織、血液、尿液、陰道分泌物、流產胎兒和胎盤;3、吸入受病菌汙染的空氣粒子。人類「布病」是通過直接與感染了布魯菌的動物(牛、羊、駱駝、豬等)接觸,或食用了未經滅菌處理的感染動物的肉、乳製品而感染罹患此病。


這種表現為發熱、多汗的「布病」可致流產、不育?

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積極預防


一、切忌食用未消毒生乳製品,以及未經滅菌處理的感染動物肉、乳製品。經消化道傳播食物傳播,是城市人口感染「布病」的主要原因。通俗說來,通過食入帶菌的生乳、乳製品和半生的病畜肉類,病菌可自消化道進入體內。

二、奶酪製品須在陰涼環境下儲存至少6個月再食用。這是因為奶酪製品中的布魯氏菌可存活數月以上,因此需要注意儲存方式和儲存期,奶酪製品並非越快食用越安全。不過,酸奶和酸奶酪導致感染的風險較小,因為布魯氏菌不耐酸性環境。

三、與家畜密切接觸者和實驗室工作人員須做好防護工作。這兩類人群是高危人群,與家畜密切接觸者包括從事與牛、綿羊、山羊、豬等家畜有關工作的人,如農民、農場工人、動物飼養員、牧民、剪羊毛者、獸醫和配種員。由於他們與病畜直接接觸或暴露在嚴重汙染環境下,病菌很可能從破損皮膚進入人體均可受染。而實驗室工作人員常可由皮膚、黏膜感染細菌,因此這兩類人群要做好防護工作。

四、接觸動物或其分泌物後必須用洗手液和清水徹底清潔雙手。立即清潔、保護受損的皮膚,用敷料妥善包住傷口,避免傷口直接觸碰動物或其分泌物。觸摸傷口前、後須潔淨雙手。處理動物組織或內臟時,尤其是高風險人群,須佩戴合適的防護裝備,包括口罩、手套、眼罩及保護衣或圍裙等。工作完畢後,必須徹底洗手。

五、對於獻血或器官捐獻者需行「布病」篩查。雖說「布病」人傳人案例極其罕見,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所以對於獻血或器官捐獻者還是應當進行「布病」篩查,以排除近期感染史。


這種表現為發熱、多汗的「布病」可致流產、不育?

盧洪洲教授告訴我們,「布病」患者經規範治療總體預後良好,患者大多於3至6個月內康復,僅10%至15%病例的病程超過6個月。未經抗菌藥物治療的病死率為2%至3%,主要死亡原因為心內膜炎、嚴重中樞神經系統併發症、全血細胞減少症等。慢性患者一般會遺留有關節病變、肌腱攣縮等而使肢體活動受限。所以,雖說病死率不高,但轉為慢性病後其對人體產生的傷害和帶來的痛苦大。


盧洪洲教授告訴我們,預防「布病」還需從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畜做起,具體說來即患者及病畜隔離,人畜分居、生乳須經巴氏消毒處理、家畜肉類經煮熟後才可進食,此外,現有減毒活疫苗保護效果較好,高危人群做好防護可最大程度降低患病風險。


盧洪洲教授特別提醒大家,布魯氏菌屬於兼性胞內寄生菌,這意味著它能躲在宿主的吞噬細胞內生存、繁殖,容易躲過藥物的追擊,故需要保證抗生素的有效性和足夠的療程。

目前使用抗生素是治療「布病」的主要方法。除了根治病菌,還要留意有沒有出現相關併發症。若沒有併發症的急性期患者,通過規範的抗生素治療後一般能痊癒,有併發症的患者還要對症治療。其中,對患「布病」的孕婦做出及時而有效的治療,甚至可以挽救胎兒的生命


如何更好地預防由食物傳播的疾病?大家在處理食物時也可以遵從「食物安全五要點」


精明選擇(選擇安全的原材料);

保持清潔(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

生熟分開(分開生熟食物);

煮熟食物(徹底煮熟食物);

安全溫度(把食物存放於安全溫度)。


專家簡介

這種表現為發熱、多汗的「布病」可致流產、不育?

盧洪洲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內科學與護理學博士生導師,留美博士後。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共同主任,中華醫學會熱帶病與寄生蟲病學會主任委員,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