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製造業如何植入區塊鏈

作為一種數字技術,率先在金融領域落地的區塊鏈,已延伸到物聯網、智能製造和供應鏈管理等多個產業領域。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純看來,未來區塊鏈技術在中國最重要的應用空間當屬工業製造等領域。

那麼,區塊鏈技術究竟能給製造業帶來什麼?又如何與製造業技改相結合?

數據可溯源、報告可驗證為製造業構建“信用網”

質量檢測,是工業生產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作為第三方檢測服務商, 檢測結果是否公正可靠,對於促成交易至關重要。

“過去做設備檢測,客戶不信任檢測中心,經常派人來現場監督,有些買家甚至從外地大老遠飛來廣州, 一來一往,耗時長、成本高不說,效率也低。”在承接過上百家制造商的檢測訂單,聽了不少客戶意見後,新歐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起新談起區塊鏈,有些“相見恨晚”。

設備聯網後,新歐機械今年上馬了區塊鏈技術。“現在不僅能實時採集檢測數據,更重要的是,原始數據可溯源、報告可驗證。”王起新指著正在運行的檢測設備說,如今採購商坐在家裡就能在終端獲取可信報告, 真正在器件供應方、設備檢測方和終端用戶之間建立起一個跨時空、低成本、高效率的互信機制。

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副院長楊學成表示:“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是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和加密算法,這些技術特點能促進供應鏈協同,從而賦能製造業發展。”在他看來,區塊鏈基於分佈式網絡記賬,使得無需通過第三方即可進行點對點交易,大幅降低了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交易成本,提高協同效率。

事實上,在工業互聯網平臺上應用區塊鏈技術,正在為傳統制造業轉型發展構建起一張巨大的“工業信用網”。

楊學成指出,實現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解決了設備“上網”的問題, 而區塊鏈技術則通過破解信息不對稱和實現數據可靠性,解決了數據的“信用”問題。

在廣東中設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書升看來,工業互聯網本質上是一個工業信用載體,區塊鏈是一項技術支撐手段。“工業信用”的建立,可以說是製造企業的生命。“通過構建‘工業信用’,將大大減少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購買商在選擇產品時,數據背後反映出的工藝水平和使用維護情況真實可靠,而供應商則不需要品牌推廣便獲得了品牌價值,從而將精力從打廣告更多轉向製造和研發上,專注於提升整體工業水平。”

數據防篡改,給設備上“鎖”促智能化改造提速

隨著製造業向數字化轉型,大量智能設備將形成海量信息流。如何保證在線數據安全,為越來越多製造企業所關心。

杜書升說,區塊鏈技術具備高度透明、不可篡改的優勢,恰好實現了對智能設備的有效控制。有了區塊鏈的“加持”,項目系統的安全性提升了70%以上。

在杜書升看來,在智能化時代, 設備的安全性反映在運行數據中。通過應用區塊鏈技術,保證了數據“誠實”與“透明”,在一定程度上為設備可靠上了一把“鎖”。

“組建高效、低成本的工業互聯網,是企業構建智能製造網絡的關鍵環節。”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工業經濟研究中心經貿室主任何岸說,但在傳統的組網模式下,所有設備之間的通信必須通過中心化數據中心實現, 不僅提高了組網成本,可擴展性和穩定性也較差。區塊鏈技術可以將計算和存儲需求分散在各個設備中,既顯著降低了數據中心維護成本,也能有效阻止任何單一節點被惡意操控的風險,實現全流程透明可追溯。

楊學成分析,很多產品的原材料極其重要,生產加工以及物流運輸中的變化會極大影響最終價值,區塊鏈賬本記錄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 便於企業發現和解決問題,使得這類企業存在強烈的上鍊訴求。

潛能待挖掘,融合須加快更多應用場景待探索

在與製造業的融合上,不少企業先行先試,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已初現,成為企業提升數字經營能力、加快轉型升級的一股新動力。

一批致力於區塊鏈技術研發和應用探索的產業園區正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根據《中國區塊鏈產業園區發展圖譜》研究報告,目前全國已有超過20個區塊鏈產業園區,其中物聯網、智能製造等領域成為主要發展方向,這些園區通過與地方政策、產業基金結合,為企業成長賦能。

“應該看到,‘製造業+區塊鏈’潛力十足。”楊學成解釋,目前我國兩化融合在加快,工業互聯網正在引領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未來的製造業應該是“數據驅動、智能控制”,同時, 製造業的數據不僅量大,而且精準可控,這樣的數據特徵更有利於直接轉化為生產力。此外,製造業環節眾多, 參與主體複雜,需要多主體聯動,因此必須依賴協同機制,這些都讓製造業與區塊鏈的攜手成為可能。

如何才能抓住發展機遇,充分釋放區塊鏈賦能製造業的潛力?短期看,應當以政策引導支持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

廣電運通鏈達金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甘波坦言,一些製造企業有意願嘗試區塊鏈改造,但難以承擔前期智能化改造的持續投入。“數字化轉型是一項長期性和系統性工程,建議加大對中小企業技改的政策扶持,為企業利用區塊鏈技術探索模式創新奠定基礎。”

目前我國製造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斷加快,但空間依然巨大。據測算,目前全國兩化融合發展總體水平達53.9,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68.9%和49.2%。“下一步將依託工業互聯網發展專項資金,在2018、2019年平臺建設項目中支持企業開展區塊鏈技術探索,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區塊鏈作為一項新技術, 在推廣應用過程中還面臨認知不足的問題。安信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顏星告訴記者,目前尚未成熟的市場對區塊鏈技術存在一些誤解,一些企業具備應用區塊鏈技術的能力,但因對其價值存疑而放棄使用。“建議有關部門在加強對行業監管指導的同時,積極鼓勵合規的區塊鏈業務拓展, 逐步樹立公眾對區塊鏈的正確認知。”

長遠看,應當鼓勵跨產業的數據共享,打通“數據孤島”。

“數字經濟需要多方參與,要把產業生態夥伴轉變為區塊鏈節點,實現節點之間的相互賦能,就需要將數字資產開放給所有合作伙伴。”盈盛智創科技(廣州)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勁提出,從產業鏈來看,只有處在不同環節的成員都上鍊,才能釋放更大效益,這就要求逐步實現跨產業的數字共享和融合。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在區塊鏈的底層核心技術上還有差距,技術與場景的融合度還不夠。何岸建議, 在政策層面,應鼓勵區塊鏈開發者研發自主可控的平臺和應用,鼓勵國內重點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加強合作,加快對共識機制、可編程合約、分佈式存儲、數字簽名等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逐步推行區塊鏈中加密算法的國產化替代,為打造更加符合國家安全要求的自主可控區塊鏈平臺, 促進眾多應用落地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