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99%必死的仗,柳傳志為何還是義無反顧地打?

1994年,聯想在香港上市後,風光無限,連續三年市場份額持續上升,並穩居中國第一。儘管如此,柳傳志並沒有沉浸在喜悅中,而是更加迫切地想要打開國際市場,因為早在前兩年,他就強烈地感受到中國市場要變成國際市場了。

隨著戴爾、惠普等國際品牌先後闖入中國市場,不斷蠶食著聯想的市場份額,在國際競爭對手的挑戰和中國市場全面開放的背景下,柳傳志明白,聯想是時候“揚帆出海”了。

但出海並非容易的事,需要付出大量的資金和人力,還要組建渠道,對於當時的聯想而言,資本收購其實是更合適的方式。

無人看好的併購

2004年12月8日,聯想在北京五洲大酒店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將以總價12.5億美元現金和股票收購IBM的全球PC業務,IBM的5億淨負債轉移到聯想名下,交易總額算起來達到17.5億美元。與此同時,IBM持有聯想集團18.9%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12.5億美元是什麼概念?這在當時相當於聯想73%的市值,聯想這條“小蛇”要吞IBM這頭“大象”。與此同時,IBM的PC業務已經連續數年虧損,幾乎沒人認為這是一樁成功的交易。

當時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班上,柳傳志請在場的企業家舉手,問有多少人認為聯想能夠併購成功,全班90多人,只有3人舉手了,其中有倆還是聯想派過去的學員。

義無返顧赴戰

不僅僅是市場上,就連聯想董事會內部也出現了質疑,有人認為聯想這是自不量力,收購必然失敗等。然而以柳傳志為首的聯想管理層還是力排眾議,克服重重困難,在第二年的5月,正式完成收購。

按照協議,這次收購資產包括了IBM所有筆記本、臺式電腦業務及相關業務,包括客戶、分銷、經銷和滯銷渠道,Think品牌及相關專利,IBM深圳合資公司及日本和羅利研發中心。在收購後的5年時間裡,聯想與IBM一直處於持續性的磨合,聯想的業績也搖擺不停,但還是產生了1+1大於2的結果。

跨國併購,讓聯想不但成為世界500強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很多原來難以獲得的資源,更重要的是在與IBM的合作過程中,訓練出了一支熟悉國際化運作,可以管理大型跨國公司的管理團隊,為之後聯想控股開展投資業務輸送了大量的資源與管理人才。

完成併購後的第7年,即在2012年的一次演講中,柳傳志才鬆了口氣說:“我認為併購算是成功了。”這場風險巨大的併購,如果當時沒有選擇執行下去,那麼聯想可能就會變成一家平庸的企業,但併購的結果,99%幾乎就是死。在生死之間,柳傳志憑藉超脫的智慧,做了最艱難的決定。而這個決定影響著聯想的未來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