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退休:“教父”传奇

来源:21Tech(News-21)

这是一场“迟到”的退休。

早自2008年,关于“柳传志或将退休”的传闻便屡见报端;今年5月的消息似乎更加铁定,却又推迟了半年多。

2019年8月,柳传志“赶”了两个场。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五届夏季高峰会,和第二届全国青年企业家峰会暨京津冀青年经济领军人物创新发展大会上,他发表了不同主题的演讲;7月,在“进取吧!少年——希望·未来”座谈会上,柳传志与来自贵州、甘肃和宁夏等地的进取班孩子们面对面,并感慨自己“从你们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我们国家的未来。”

这一次,柳传志是真的要隐退了。12月17日,有报道称,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即将正式宣布退休。

柳传志退休:“教父”传奇

无论行至何处,这位中国企业家的“元老级”人物,备受企业界的尊敬。这份尊敬由沉甸甸的岁月构成。

1984年,柳传志在自己40岁时创立联想公司,此后,作为目前中国商业史上,为数不多贯穿改革开放10周年、20周年、30周年和40周年的风云企业家,柳传志亲历了市场经济的野蛮生长期、艰难闯关期、泡沫时代和移动互联的碎片时代。

他本人的角色也在历次变革中持续变化,从掌舵联想,到选拔英才,再到全面放手,转型投资,身份自联想集团董事长转变至联想控股董事长,亦在屡次的岁月淘洗中,被后来者冠以“教父”的光环。

首批创业者

与当前众多互联网“小鲜肉”创业者相比,柳传志创业时可谓“高龄”。

柳传志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国防科工委十院十所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中科院计算所的13年研究生涯内,柳传志一直研究磁记录电路,并连续获得好些奖项。

但他志不在此。柳传志曾在回忆录中表示,当时科技人员面临经济窘迫、人才挤压闲置、科研体制与国民经济脱节三大难题,“这种没有目标的茫然,让人有力使不出来,实在是憋得慌。”

柳传志则是一个“骨子里不太安分的人”。短暂地在中科院人事局工作了一年后,1984年,外部形势发生变化的同时,中科院计算所面临“五年之后科研经费皇粮全断的局面”,自此柳传志“心里那些压抑已久的、要做点事情的强烈冲动,也被点燃了”。

1984年10月17日,经中科院批准,柳传志团队的公司诞生于中关村科学院南路2号计算所的传达室内。三周后,柳传志、王树和、张祖祥三人召集起一支由工程师们组成的小团队,其中柳传志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在公司的第一次会议上,在团队们的争吵中,公司的名字定了下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以下简称新技术公司)。

这正是联想集团的前身。

不过,这家如今的国产电脑霸主,在1984年秋冬及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时间里,并没有明确的创业方向,从运动服装到电子表,再到旱冰鞋、电冰箱,新技术公司最初更多只是进行着“倒卖”。

而倒卖业务也并不顺利。“我创业的时候资本金是20万,不到两个月被人骗走了14万。我们处于衣食无着的险境,卖过电子表、旱冰鞋都赔了钱。”柳传志曾回忆道,“后来差点被人骗走了300万元,两个礼拜之后把钱追回来了,心还继续狂跳不止。联想年年都是要死要活的,我们当时不仅仅是伤筋动骨,而是已经到了生死边缘,弄不好摔一跤就死了。”

这样的生死边缘也令最初的创业团队显得窘迫。1985年初,柳传志第一次到深圳出差,火车上对面坐着一对操着广东话的胖老太太。“卖盒饭的来了,要四块钱一盒,俩老太太眼都不眨就买了两盒。我和同行的同事毫不犹豫都说不饿,其实饿得都懒得说话了,下了车终于找到了五毛钱一碗的面条,那叫一个香啊

!”柳传志说。

直到1985年5月,由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时任公司总工程师倪光南主导的“汉字系统”完成开发,第一型联想汉卡正式开始投放市场,联想才真正走过了命运的第一道门槛。

当时中国电脑基本依赖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因此只能装上汉卡才能对内销售。联想公司第一年的利润来源也正于此,在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中,联想凭藉联想汉卡赢得了中科院500台PC机的合同,这些PC机均配有联想汉卡。公司为这500台PC提供验机、装汉卡、培训、服务,获得了70万元利润。

此后联想并未停留在汉卡和电脑代理销售阶段,转向了自有品牌的微机开发。当时,在国内进行电脑生产需要许可证,但考虑到之前的投入亏损情况,批复难度很大,于是,柳传志玩笑称“绕道香港做了一个生产小作坊”。1988年6月,北京联想、中国技术转让公司和港商吕谭平等各投资30万港币,合资建立香港联想。

1989年3月,香港联想在德国汉诺威CeBIT博览会上首次推出联想

286微机主板产品,其运算速度达到当时市面上最快的286电脑的1.7倍。同年,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

1990年,北京联想在国内市场上推出采用自己设计制造主板的自有品牌电脑,自此联想与长城、浪潮和东海共同构成国内自有品牌微机的企业。

柳传志退休:“教父”传奇

图:图虫

从“贸工技”到“技工贸”

在一边从事电脑代理、一边推出自有品牌电脑的打法下,联想之后几年内一直发展平顺。

1994年前后,中国为了加速IP电脑系统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将进口电脑关税由200%降低至26%,一批国有品牌电脑立刻直接面对IBM、Compad等庞然大物的竞争。“当时中国的领头羊老大哥长城,1993年一年就被冲垮,长城品牌之后就没有了。”回忆起当时,柳传志唏嘘不已。

也正是在这个时间点,联想陷入“技工贸”与“贸工技”的路线之争,即“柳倪之争”。

1994年,由于在研发路线上产生分歧,时任联想总工程师倪光南与时任联想总裁柳传志渐生不和。倪光南认为,联想应该对标英特尔“芯片”技术,希望全力开展“中国芯”工程,走技术路线。而柳传志则认为,当时联想的实力无法匹配“中国芯”工程的需求,出于工业基础、技术储备、资本实力等方面的欠缺,中国公司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国际电脑行业格局。

柳传志退休:“教父”传奇

倪光南,图:图虫

最终的争议结果是柳传志胜出。

第二年,联想几乎取消了所有研发,联想ASIC芯片等项目纷纷中止。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未来联想是想做强还是想做大”的问题时,柳传志犹豫之后回答称:“那还是做大吧!”

平心而论,这个选择恐怕是联想和柳传志不得不为之。

1996年的一次会议中,柳传志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作为后发展的国家,要利用手中的市场优势,你想卖产品吗?我帮你卖;我这里劳动力成本低,可以加工;然后我再学技术,从实用技术到自主开发,这样就过来了,我们的技术也是最符合市场的了,不会无的放矢。”

同时,自主芯片产业破局的过程,需要上至国家层面支持、下至产业链上下游配合,单凭联想一家之力也难以形成突破。如果没有以贸易打头的原始积累,联想在当时的处境下难言生存,也就没有今日之联想。

不过,发展到第二个十年之际,2004年在接受采访时,柳传志表示“联想贸工技积累已够,将尝试技术突破”。同年,联想集团以总价17.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上演了一出“蛇吞象”的并购大戏。

通过并购,联想得到了IBM在PC领域的全部专利技术,获得了PC领域技术的积累优势。与此同时,联想得到位于美国罗利与日本大和两大技术研发中心,加上联想自身的联想研究院,在技术研发的实力迅速得以增强。

转型投资

除了定调企业发展路线之外,柳传志在联想成长的过程中,还为这家公司选拔了一批“联想系”人才,如杨元庆、郭为、朱立南以及之后备受争议的孙宏斌。

1994年,联想成立微机事业部,时年29岁的杨元庆担任微机部总经理,并将公司由行业直销和代理分销相结合的策略,改变为完全由代理销售的策略。这是柳传志全力支持下达成的结果。之后联想微机部迅速扭转销售形势,令公司推广联想电脑取得成功。

柳传志退休:“教父”传奇

杨元庆,图:图虫

之后,柳传志逐渐放手。2001年,柳传志将老联想一分为二,成立新的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两个公司。“一个是专做自有品牌的,这块由杨元庆领导,把代理业务分出一块,郭为领导。我就由原来第一线做CEO退到了后面。”

退出联想一线业务后,柳传志开始转向了投资。

于他而言,这是经过长期思考的改变。在一次分享中,柳传志指出,尽管2000年联想电脑已经占据中国市场第一的份额,但考虑到联想起家时资金积累少,难以用微薄资金攻克核心技术实现长期领跑,因此,“联想需要走企业多元化道路”。

多元化意味着打破固有窠臼。2001年,柳传志带领联想集团母公司联想控股进入投资领域。“为什么做风险投资?因为我自己觉得我们是一家科技企业,从小到大的过程有哪些艰难,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们都了解。再加上手里面当时的联想上市之后已经有一些钱了,于是拿3500万美元办了一个风投公司。”柳传志表示。

2015年6月29日,联想控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它目前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多元化投资集团之一。

联想控股的战略投资除了传统的IT产业,还覆盖金融服务、农业与食品、新材料等板块,财务投资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拥有丰富的布局。

从传统电脑行业的较量,到基于互联网大发展的竞争,在柳传志看来,技术变革让这个时代迎来大的拐点,是挑战,更是机遇。移动互联网出现以后,会和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数字能源结合,两个正能量结合到一起,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个国家最后还是比科技力量的强弱。

一代企业家的作别

柳传志最近一次处于风口浪尖上,源于联想5G投票风波

2018年5月16日,已经74岁的柳传志拍案而起,与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联想控股总裁朱立南发表联名信《行动起来,誓死打赢联想荣誉保卫战!》。

这是柳传志一次罕见的激烈表达。在所有与他有过接触的旁人看来,老柳一向宽厚、平和、坦诚。事实上,即便是当初“柳倪之争”时,面对公司路线的取舍的争论,柳传志都没有过激反应。而这一次,极端化的外部舆论氛围,让已过古稀之年的柳传志难以承受。

柳传志退休:“教父”传奇

图:图虫

从柳传志的经历可一窥端倪。柳传志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在2019年8月17日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五届夏季高峰会上,彼时他做了一个主题演讲,叫做“今天,我们血脉贲张”。

1944年出生的柳传志,在演讲中坦言自己是“抗战时期生人”,这也是他为何如此关心国家命运的原因。“我们历经沧桑,了解历史,有血性,所以初心和使命就牢牢地刻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

从柳传志的创业经历来看,作为第一批创业者,“家国情怀”、“产业报国”是其身上最明显的时代烙印。2017年,马云在美国中小企业峰会上全英文演讲,身在国内的柳传志空中打Call,盛赞马云“为国争光”。由此可窥,作为企业家的柳传志,除了为股东、员工和社会负责之外,内心深处有着难以割舍的为国家争光的基因。

柳传志既是一个时代的传奇,也是一代创业者的符号,因此他身上熔铸了这代企业家所有的光与影,光荣与梦想。随着王石、柳传志们的退休,第一批企业家们已陆续退至时代大幕之后。新的创业者们,带着新时代的印记与梦想奔涌而出。

但那些“家国情怀”与“产业报国”,依旧留存于我们的记忆中,不会因应年轮的累积而湮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