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籌圈錢內幕曝光:我的善良,你買不起

水滴籌圈錢內幕曝光:我的善良,你買不起


你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

某某朋友的親人身患絕症,但苦於家境貧寒,無力承擔高額的醫藥費。

於是,他們通過眾籌平臺,在朋友圈籌集藥費,募捐文章裡言辭懇切,聞者落淚。

所以,出於人道主義,你或許會捐出十幾二十塊錢,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這就是近幾年興起的水滴籌。

水滴籌圈錢內幕曝光:我的善良,你買不起


不得不說,眾籌平臺的興起,將中國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發揮到了極致。

這是個好現象,畢竟,對於家中困難的患者家庭來說,“水滴籌”“輕鬆籌”等的出現,是支持他們活下去的希望和動力。

但是,這些所謂的患者求助,信息來源是否真實?善款被籌集後,最終去向何方,是否物盡其用?

這些疑慮,卻成了盲區,無人知曉。

而在最近,一則“水滴籌掃樓籌款漏洞多”的新聞,將本就頗有爭議的水滴籌,再次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水滴籌圈錢內幕曝光:我的善良,你買不起




在全國40多個城市的醫院裡,有一群“好心人”,他們每天穿梭在醫院的病房裡,循循善誘,引導有需要的患者,發起募捐。

這種看似老套的“掃樓”行為,卻暗藏玄機。

對於這群“好心人”而言,只要有一單籌款被成功發起,他們就會獲得相應的提成。

5單提成400元,6到10單提成600到1000元不等。

換句話說,只要發起人數越多,他們拿到的提成就越豐厚,做得好的,月入過萬不是夢。

水滴籌圈錢內幕曝光:我的善良,你買不起


這些人,就是水滴籌的線下籌款顧問。

“每單最高提成150元,月入過萬……”

這句看似振奮人心的口號,實則是將原本賴以救死扶傷的募捐,包裝成銅臭氣息濃厚的生意買賣。

只要你有意向發起籌款,剩下的流程,都能交由這些“籌款顧問”一手包辦。

求助故事可以代寫,至於經濟狀況、診療缺口這些本該嚴格審核的細節,直接簡化成口頭詢問的形式,輕易地就被登記在案。

就連至關重要的籌款額度,也是經由籌款顧問與患者家屬“商量”著來定的,金額被隨意填寫。

整個過程一氣呵成,至於患者最基本的財產狀況,卻被選擇性忽視,所謂的後臺審核形同虛設。

在知乎上,有網友就曾經吐槽過曾經的眾籌經歷,原本只要幾萬塊的手術費,卻被工作人員隨手填上了10萬。

對於這一點,更是有工作人員直言不諱地說,“在籌到錢之後,公司不會調查籌款去向。”

本該審核嚴謹的眾籌平臺,在“籌款顧問”眼中,變成了一筆穩賺不賠的交易。

水滴籌圈錢內幕曝光:我的善良,你買不起


我幫你編故事籌款,你讓我賺提成,兩廂獲利,豈不美哉。

在被曝光的視頻中,一位患者表示,自己家曾拆遷補了10萬塊錢,對於這個信息,籌款顧問置若罔聞,直接選擇了隱瞞。

水滴籌圈錢內幕曝光:我的善良,你買不起


當公益籌款向績效看齊時,當中的公益成分又佔了幾成,我們不得而知。

這種打著公益的幌子,肆意地將原本看病治人的病房,扭曲成凸顯人性之惡的交易場,顯然讓聞者心寒。

當慈善淪為生意場上的籌碼,那是比殺人放火更加誅心的惡。


02

說句實在話,水滴籌的興起,成了遭受病魔在身體和精神雙重摺磨的家庭,賴以撐下去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在社交平臺上,就有網友感慨過,

“作為一個醫院的醫生,親眼目睹過很多家庭因病致窮,因湊不夠錢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期,水滴籌的出現給了更多家庭希望。”

正是由於水滴籌的出現,讓掙扎在貧困中的人們看到了希望,這是功德無量的善舉。

但是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陰暗處,對水滴籌的質疑,從未間斷過。

新華社曾經就水滴籌的審查流程,進行過深入報道。

在暗訪中,記者化身受助對象,向水滴籌發起資助申請。

根據工作人員的指導,需要提供一張帶有患者姓名和疾病名稱的醫療材料照片,作為眾籌憑證。

記者在百度搜索中,以“先天性心臟病”為關鍵詞,隨機選擇了一份沒有就診醫院和檢查日期的診斷報告,直接發送給對方。

對方並未詢問或核實報告來源,就表示“這張就可以”。

這位工作人員甚至提供了套用的文字模板,以此向社會公眾籌款。

水滴籌圈錢內幕曝光:我的善良,你買不起


在給到的這份模板中,不乏“籌錢救命!”“我們家本是幸福的一家,對於我們這個家庭來說,實在無法繼續維持在醫院的高昂費用”的套話。

整個報道的背後,是讓人寒心的真相。

一份真假難辨的病歷,配合感情色彩濃厚的套話,任何人有資格藉助水滴籌,發起眾籌。

水滴籌的漏洞,一目瞭然。

在事件曝光後,人民日報發表過一篇社評,

“水滴籌掃樓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對民眾善心和好意的消解,是對信任與託付的傷害。籌款平臺需要靠善心滋養,而非業績刷單激勵。”


這次事件的發酵是一次警醒,恰恰說明了社會對善心被消費的零容忍。

病房並非交易場,任何與經濟利益掛鉤的商業行為,只會玷汙用來救死扶傷的聖潔之地。

這些變了味的眾籌,以透支信用為代價,做出殺雞取卵的不智之舉,寒的是捐助者一顆赤誠之心,坑的是真正需要救助的可憐人。

最終此消彼長,最終惡化的,是原本積極向善的社會形態。



這幾年,打著治病的幌子,籌別人的錢,花式賣慘的醜事,時有發生。

去年七月,四川傳媒的小黃突然高燒不退,住進了ICU,情況危急。

由於經濟情況不佳,無法支付高昂的醫療費用,小黃的母親鄧女士只能在“水滴籌”平臺發起眾籌。

短短几天的時間,在熱心網友的無聲支持下,籌到了25萬,小黃也因此脫離了生命危險。

救命錢有了,騙局卻被無情揭穿。

在事情發生後不久,就有網友爆出,鄧女士家其實並不缺錢,開有3家粉店,家中開著奧迪車,名下有多套房產。


所以,小黃家並非沒錢,只是不肯花錢。

更匪夷所思的是,轉危為安的小黃還在網上大言不慚,與網友叫囂:“你給了多少錢,我還你,不缺你這幾個錢。”

甚至在社交動態上,小黃甚至公然挑釁:“我媽能掙錢關你什麼事?老子家裡住的房就算幾百萬關你什麼事?”

水滴籌圈錢內幕曝光:我的善良,你買不起


善良被踐踏的背後,錯的不止是詐捐,還有一顆不知感恩的心。

雖然在輿論的壓力下,鄧女士最終“變賣家產退還籌款”,但整個事件的發展,卻讓一眾捐款網友,如鯁在喉。

類似事件重演、曝光、再重演,一次次的信任危機,消耗著國民的耐心,扯下的是水滴籌的遮羞布。

即使在謊言被拆穿,善款被退回原處之後,恐怕也只會讓公眾的行善之心大打折扣。

其實,並非我們的善良帶著鋒芒,而是現實曝光的真相,不斷地打擊著我們樂於行善的心。

我承認世界有不完美,但是這種消費善意,只會麻木心存善意之人的熱心腸。

消費人性的善,才是最大的惡。

當善良一次次被消費揮霍,這個社會只會越發冷漠。

小時候,我們總被大人用“狼來了”的故事教育。

但設想一下,倘若有一天,我們對那些在朋友圈卑微的求助再也充耳不聞時,這個世界又將變成什麼樣呢?

水滴摻水,愛心窩心,這才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場面。




我在網上看到過一句話,我願意將善良送給你,是因為感恩和喜歡這個世界。

最開始的時候,水滴籌建立的初衷,是為了救急救命,精準扶貧。

根據大數據顯示,

截至2019年9月底,水滴籌已成功為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免費籌得235億元的醫療救助款,近2.8億愛心人士支持了平臺的救助項目,共計產生了超過7.5億人次的愛心贈與行為。

精準幫扶國家級貧困縣的困難患者超過7萬人,覆蓋全國563個國家級貧困縣,共籌集17億餘元醫療救助款。


“235億元”“2.8億愛心人士”“7.5億人次”……

這些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它們的背後,是社會願意對掙扎在死亡線上的人,施以援手的佐證。

水滴籌搭建起連接希望的橋樑,卻又親手毀掉了國人的信任。

有句名言說,我們選擇做好人,不是為了回報,而因為那是對的事。

只不過,當公益與互助被披上虛假的外衣,成為詐捐者牟利的工具之時,又有誰來保護捐助人的善意?

善良是人的本性,所以,我們願意行善,只是不願意看見自己的善意被肆意踐踏。

正如人民日報談到的,

“殷鑑不遠,給善良留一點淨土,給真正需求扶助的人留點希望,別讓好心人寒心!”

欣慰的是,水滴籌的創始人沈鵬願意站出來,拍著胸脯做了保證,

“再管不好,我願把水滴籌交給相關公益組織!”

水滴籌圈錢內幕曝光:我的善良,你買不起


我們也姑且相信,沈鵬發出這條保證打的用意之誠,也希望水滴籌能不忘初心。

其實,中國有句古話,人之初,性本善。

這個社會本就是善意的,請不要辜負行善之人的滴水之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