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广州、香港,谁才是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第一城”?

深圳和香港仅有一河之隔,却有不一样的“风景”。

一边从边陲小镇发展成“改革之都”,一边由小渔村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然而,在不一样的境遇下,依然有着一条无形的纽带。从“大逃港”到“产业大转移”,两座城市的变迁不仅是历史悲剧的见证,也催生并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历史进程。

深圳在承载来自香港、台湾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之后,成功向中高技术产业转型,逐步从代工发展至全产业链的布局,实现了飞速的发展。而香港则从制造业转向金融、服务等新兴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之都”和“服务之都”,也至此深陷“产业空心化”的泥潭。

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一幅涉及约7000万人口的大湾区生活、工作图景正徐徐展开,一个又一个“双城记”也正在成为现实。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粤港澳大湾区区域融合,没有先例可循。推动互联互通,不仅仅要站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层面,更关乎科技、人才、金融和制度等多个维度,挑战和机遇并存。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科技炙手可热的新领域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AI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术,正在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和格局,影响深远。


深圳、广州、香港,谁才是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第一城”?

香港研发,内地转化

香港为什么难有独角兽企业?

近年来,围绕这个问题一直让香港的创业环境饱受诟病。

事实上,香港在AI、生物科技、金融科技方面都拥有雄厚的研发能力和顶尖的科研人才。但由于市场规模有限,难以实现市场转化和落地,一直困扰着当地企业。同时,在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全面转移至深圳等内地市场后,香港空有研发实力和科研人才,却无用武之地。

因此,香港科技企业和创业者就将目光放在了内地,其中不乏大疆创新、商汤科技、第四范式等知名的独角兽企业。

大疆创新是创始人汪韬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研期间创立,后迁至深圳;商汤科技的创始团队均出自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汤晓鸥创建的多媒体实验室,总部则在北京;第四范式创始人戴文渊曾在香港科技大学访学,师从计算机系教授杨强,后者也成为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创业地点也在北京。

尽管三家独角兽的创始人均来自香港高校,但都选择了在内地创业和发展。这与内地产业链基础和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因此为大疆创新、商汤科技等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滋养的土壤。

但毋庸置疑的是,香港拥有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四所世界百强名校。同时,相比内地高校,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在AI等领域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积累。

不过,香港和珠三角地区在科研上的互联互通始终未曾中断。与此同时,“香港研发,内地转化”的全新模式也孕育而生。

近年来,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内地互联网巨头纷纷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方式,通过香港和内地科创资源的结合,优势互补,推动科研成果的共享和转化。

同时,香港高校也积极“走出来”,与内地高校和企业展开合作。例如,去年6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与同在深圳的腾讯AI Lab共建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并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等全方位合作。同年12月,香港科技大学与广州市人民政府和广州大学签署协议,合作筹建位于广州南沙区高铁站的分校,课程内容包括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机器人自动化系统、金融科技等。

如今,科技、人才的互联互通,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常态。


深圳、广州、香港,谁才是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第一城”?

科技助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金融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打通三地经济血脉、为大湾区发展提供持续稳定资金支持的重任。所以,如何让货币更自由地在湾区内流通,是企业合作、人才流通的关键所在。

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贸易结算、融资和资产管理服务中心,香港素有“国际金融中心”的称号。近年来,珠三角制造业和经济的腾飞,一定程度上就得益于海外资本的不断注入,其中香港不仅是主力军,更是重要的中转站。


深圳、广州、香港,谁才是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第一城”?

香港


为了打通 “任督二脉”,融合金融和科技两大元素的全新的“金融科技”已成为共识,受到金融、科技界等多方的认同,以此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

金融机构方面,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都积极通过金融科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的建设。

平安银行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以“SAT(社交+移动应用+远程服务)+智能主账户”为核心的零售银行服务体系,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零售业务转型。广发银行努力整合银行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三大新兴IT基础技术,并实践于银行全流程业务中,通过建设大数据研发及应用生态,拓展新的业务场景,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于手机银行APP,建成机器学习平台,打造核心竞争能力。招商银行聚焦AI技术研究和应用,已建立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知识中心等六大AI平台。

科技企业方面,腾讯、华为等巨头都通过金融科技,从支付工具和公共交通等领域入手,进行了深度的布局。

2016年,腾讯为香港本地用户推出了“微信香港钱包”。去年9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支持下,“微信香港钱包”成为首家为香港用户提供内地移动支付服务的香港电子钱包,助力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在公共交通领域,腾讯微信推出的乘车码小程序,目前包括深圳、广州、珠海、佛山、惠州、江门、肇庆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以及全国110多座城市都已上线。今后,香港用户也能用微信实现刷码过闸坐地铁。

2019年11月底,华为钱包(Huawei Pay)联合深圳通发布了“Huawei Pay深圳通互联互通卡”。该卡基于NFC技术,可用手机充当交通卡,无需联网或解锁屏幕,刷手机即可搭乘公交、地铁,乘车享受深圳本地优惠,还可在全国250多个城市公交、地铁刷卡。

12月11日,中银香港、香港交易所、中国平安、招商银行、微众银行、国信证券、华为、腾讯等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及业内重要社会组织在深圳成立“深港澳金融科技联盟”,将从产业、人才、空间载体等多维度,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推动三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的建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最重要的落子之处,随着深圳金融科技“玩家”的不断涌现,未来依托“香港的场景、深圳的科技”,将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同时,在公共交通和金融互通的相互作用下,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将在未来实现。


深圳、广州、香港,谁才是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第一城”?

聚焦制度创新,布局湾区AI大发展

深圳的崛起,让省会城市广州略显尴尬和失落。

然而,喜欢叹茶、煲汤的广州人并没有太多焦虑,而是以务实的态度寻找新的突破口。

其中,制度创新成为破局的关键。通过政策将科技企业“引进来”,推动产业集聚、技术和人才的流通,已成为广州“闷声大发”的“杀手锏”。AI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自然当仁不让。


深圳、广州、香港,谁才是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第一城”?

广州

2018年3月,广州出台《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人工智能(artificail)、生物科技(biology)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规划,南沙区成为广州重点发展AI产业的地区之一。南沙地处“珠西装备制造产业带”和“珠东电子走廊”交汇点、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在产业链和地理位置上,都可谓“得天独厚”。

在押宝南沙之后,广州在扶持政策上下足了功夫。2018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广州南沙数据资源及应用场景开放工作方案》、《广州南沙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扶持产业发展的系列文件,政策扶持的全面性和力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具体的举措方面,广州不仅针对性强,而且较为具体,尤其在资金扶持上,均给出了明确的扶持资金力度。包括对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给予最高1亿元资金支持;每年安排10亿元,支持一批IAB创新重大专项;引导设立百亿元级产业基金等。

此外,广州政策中还包含不少创新举措。例如,制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目录,支持和奖励国产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补贴支持价值创新园区开发运营主体配套建设;推动政府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等。

由此可见,广州在AI发展的支撑性政策举措和制度创新方面,拿出了相对较为丰富和详细的政策选项,同时在政策设计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目前,南沙已聚集了包括小马智行(Pony.ai)、云从科技等独角兽在内的170多家AI企业。业务范围覆盖AI芯片、基础软件算法、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新型人机交互、自主决策控制等领域。在投融资和人才培养方面,南沙开办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科院大学广州学院,也将AI人才作为重点培养方向。

此外,广州还在自动驾驶测试场地上展开积极布局,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6月20日,广州正式发放了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牌照,并向广汽集团、文远知行、小马智行、景骐科技、裹动智驾(AutoX)、深兰科技6家企业颁发了共24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此次开放测试道路共有33条,总里程达45.644公里,覆盖黄埔、白云、花都、南沙区四个区域。

另一边,深圳在拥有雄厚制造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在国家政策上受益良多。2019年,科技部和工信部先后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授予深圳,可谓寄予厚望。

5月29日,深圳发布《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13年)》,目标在5年内打造10个重点产业集群,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将深圳发展成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由此可见,深圳思路明确,深知自身优势,并做出了针对性的规划。如今,深圳除了腾讯、华为、大疆创新、商汤科技、平安科技之外,华大基因、中兴通讯、优必选、云天励飞、达闼科技等一大批成熟企业和初创企业也成为大湾区AI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创新氛围浓郁,研发实力雄厚。

而广州、深圳较劲的同时,东莞、佛山、珠海、肇庆等大湾区城市也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提出了相关AI的支持政策。同时,这些城市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垂直优势与AI实现融合。例如,东莞、佛山以制造业见长,肇庆注重环境和新能源产业,将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协同。


深圳、广州、香港,谁才是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第一城”?

谁才是大湾区“智慧第一城”?

在数字时代,AI将逐渐融入城市的方方面面,成为支撑医疗、交通、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能源、环保等场景背后的“智能大脑”。同时,AI产业的发展将汇聚成一条集技术引进、转移转化、孵化、产品研发、金融投资等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与链条式服务模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和主要趋势,最终带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落地。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在交通、基础设施、人才、金融、制度等多个领域推动互联互通,并将AI等前沿技术融入其中,根本目标就是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建城智慧城市群”的目标。

顾名思义,就是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上,形成集聚和规模效应,在区域内汇聚多个智慧城市,组成智慧城市群。

从我国已规划的四大智慧城市群来看,广州、深圳、佛山作为珠三角的重点城市,与香港、澳门都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哪座城市会是智慧第一城?

深圳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储备、广州更具政策优势和丰富场景支持、香港则具备出色的科研实力和顶尖人才,同时香港又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深圳、广州等内地城市将形成协力,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资本力量。

由此可见,三座城市并不存在一家独大,而是呈现出互补的态势。尤其在AI领域,香港为深圳和广州输出科研实力和金融资本,同时依托深圳的产业链优势和广州的政策和场景,实现成果转化和商业化落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湾区AI生态链体系。

正如《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蓝皮书(2018)》中表述的一样,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人工智能有独特优势:世界一流的制造业、服务业、物流和终端产品,同时具有完善的产业发展模式,即香港的大学+珠三角高水平的制造业基础+内地巨大的市场需求。


深圳、广州、香港,谁才是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第一城”?

旧金山


无论是 “深圳将成为中国硅谷”,还是 “香港要建立世界级科创中心”,或是“广州将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任何目标和定位都需要各城市之间的协同、创新和互补,发挥自身定位和优势,弥补短板和劣势,并形成辐射和助推效应,才能全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的建设,打造出一个比肩、甚至赶超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世界级湾区。

最后,很多观点认为,香港、深圳等城市的大发展,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顺应并培育出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环境。

总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竞争必将有好戏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