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水縣土河村,荷花香,“荷包”鼓

從習水縣城乘車出發,半小時後,來到習水至仁懷的老公路,邊上一個不太寬闊的壩子靜躺於兩山之間。桑木鎮土河村便位於此。

站在村委會門口眺望千畝荷塘,雖已是冬天,但透過片片殘葉,仍能感受這裡夏季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盛景。

村黨支部書記穆升黨領著記者,沿著木棧道,穿行於荷塘之間。他介紹,過去這裡是一壩“爛包田”,在雨季穿著雨鞋也寸步難行,種的莊稼幾乎都是水稻、苞谷和餵豬的苕藤雜糧,到了冬天,土地閒置一片冷荒。如今,全部種上了蓮藕,夏賞花、秋採藕。


習水縣土河村,荷花香,“荷包”鼓

荷塘邊,穆升黨給記者算了算賬:同樣是一畝田,過去種水稻可產七八百斤穀子,收入不到1000元,而今採藕3000斤,按每斤3.5元的市場價格算,除去成本可純收入7500元。

借力於脫貧攻堅和東西部扶貧協作上海市普陀區結對幫扶習水,桑木鎮黨委、政府和土河村村支兩委主動申報“苗鄉荷塘”景區,充分挖掘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民居風貌改造、村莊環境整治、產業扶貧開發,先後贏得數千萬元項目資金支持。

山青,荷紅,小橋,流水,一條長約10裡的景區長廊,扮靚1260多米海拔的村莊壩子。一路上,山、水、林、田、路交織的現代鄉村,把一戶戶亮麗的黔北民居,映襯得分外美麗。

荷塘旁,一幢三層的洋樓藏身於樹蔭間。返鄉回來的村民穆富貴,花了30多萬元修起了一棟小洋房,將閒置的房屋租給公司,開起了農家樂。

如今,全村改造舊房發展鄉村旅遊的有11戶,開鄉村旅館的44戶。今年來土河村的遊客超過10萬人次,僅餐館的直接收入超過170萬元。

土河村人的致富路,還遠不止這些。

習水縣土河村,荷花香,“荷包”鼓

林地4500畝,退耕還林2014畝,荒山荒坡4500餘畝,森林覆蓋率達62%以上,土河村是林下生態養殖的好地方。

“整合資源,龍頭帶動,農旅一體。”鎮黨委書記馬劍飛說,同步“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桑木鎮黨委、政府把土河村作為全鎮的示範點,重心放在提升群眾產業增收上。

土河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整合山林、田、土、荒山、荒坡等資源,入股租賃給公司統一生產經營,累計投資260餘萬元,建設600餘畝林下生態土雞養殖基地。前3年按不低於流轉價格優先分配,營利後按入股比例再次進行分紅。

全村還發展有機紅糧500畝、生態烤煙500畝、肉牛養殖存欄1600頭、黔北麻羊存欄3500只、生豬養殖4500頭、蔬菜種植600畝、中藥材油厚朴1500畝……

通過產業帶動,土河村喜人的成績單擺在眼前,2014年開始發起脫貧攻堅總攻,歷經4年改窮路、調窮業、挪窮窩、換窮貌等“十面合圍”,到2017年脫貧出列,貧困人口從181戶804人下降到19戶58人,貧困發生率從28.37%降到2.12%。2018年,貧困發生率又下降到1.29%。餘下符合政策性兜底的14戶36人也將在今年全部兜底“清零”。

“預計今年,全村農民可支配收入從6年前的不足3000元增加了8500元,達到11500元。”村黨支部書記穆升黨說,通過景區帶動,讓村民的“荷包”鼓起來。

(貴州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