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灵宝七旬老人自筹资金当起“办报人”

灵宝七旬老人自筹资金当起“办报人”

村里的黑板报被他长期“承包”了

三门峡灵宝七旬老人自筹资金当起“办报人”


□黄河时报记者 阴波/文图

灵宝市故县镇赵村内,一块长2.5米、宽2米的小小黑板报被村里70多岁的老人郑宏信长期“承包”了。

“弘扬社会正能量,构建和谐新农村。” 这是郑宏信在黑板报上写下的第一句话,也是他办黑板报的初衷。上至国家大事、惠民政策,下至社会动态、农业常识,都融会在这方寸之间,给这个小山村添了几分文艺气息。

自筹资金建立黑板报,他成为村里的长期“办报人”

  灵宝市故县镇赵村,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踩着一张破旧的小板凳,拿着一盒长短不一、颜色各异的粉笔,整齐而刚劲地在黑板上书写着。

  “老郑又出新的黑板报了!”日前,在灵宝市故县镇赵村,这个小消息如同一阵清风拂过整个小山村。得知黑板报又换上了新的内容,村民们纷纷上前驻足观看。

  办黑板报的“老郑”名叫郑宏信,在他的笔下,大事小情、惠民政策、爱心标语频频展现。这块小小的黑板已然成为乡亲们获取信息的小窗口、政府时政宣传的大阵地。

  从2015年起,外出务工多年回来的郑宏信,就自筹资金在村里建了一块黑板,他也自然而然成了第一期的“办报人”。“从那个时候开始,这块板报就由我‘承包’了,虽然没有规定定期出黑板报,但是我坚持每月及时更新板报,碰上节假日,还会增刊。”

  “弘扬社会正能量,构建和谐新农村。”这是郑宏信在黑板报上写下的第一句话。这更像是一句承诺,郑宏信风雨无阻地坚持下来。小到“苹果病虫冬季防治”的农业知识,大到“十九届四中全会”“反腐倡廉”等国家大事,黑板报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很多群众驻足观看。

  从2015年到2019年,郑宏信在黑板前忙碌的身影成了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说起办黑板报,郑宏信真是操尽了心。他自己掏钱订阅了《中国楹联报》《科技报》《老人春秋》等多种报刊,每当接到报刊后,他便把可做黑板报内容的文章一篇一篇地从报纸上剪下来,然后按类粘贴在一个小本本上,精心编排成每期黑板报的内容。现在,他剪贴的资料本已有厚厚数十本,粉笔也用了几十盒,出版了近百期黑板报。

  就是靠着这份让许多年轻人都汗颜的认真劲头,郑宏信“出品”的黑板报内容翔实、贴近民生,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咱们农村,能看到报纸的人终究是少数,农活一忙起来,电视新闻有时也顾不上看。我把国家的新政策和时事大事摘抄写在黑板报上,人们下地干活时在这里一过就看到了。”郑宏信说道。

“只要我还能动,就绝不会停止这份‘事业’”

一年又一年,郑宏信老了,只有这块宣传栏,月月都是新的……

走进郑宏信家中,一股墨香袭来,环顾四周,整个房间摆满了字画、书籍,墙角的粉笔盒里堆着很多用剩的粉笔头。很难想像,面前的老人仅仅上过小学。“我从小就喜爱文学,但家里没钱上不起学。趁着不干活时,赖着老师教我知识,学习文学。”郑宏信说。

记者了解到,郑宏信自幼热爱学习,痴迷文学、楹联创作,经常为周边村舞台、文化大院、门店落成编写对联,他自编自写的楹联深受群众喜欢,多幅作品先后参加各地楹联征集大赛并获奖,现为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

2015年,在外打工10多年的郑宏信回到村后,看到群众对农业科技信息、精神文化十分需求,便萌生了为群众奉献余热的念头。“老了,干不动活了,空闲的时间也多了,就想着干点对群众有意义的事情。”郑宏信说道。

“行行杨柳藏绿水,片片桑竹掩红楼。奇特景观比比是,赵村山明水更优。”这是郑宏信为自己村里写的诗词。多年来,他结合农村实际,编写了《赵村赋》《孝顺父母赋》《娱乐莫涉赌》《仁爱养生好长寿》等内容,通过打油诗、楹联、通讯等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

此外,他专门编写《好人榜》,把村里的好人好事全都搬到了黑板报上,许多人看到自己的事迹后争相弘扬宣传正能量,为乡村树立起了一股文明新风。“老郑数年如一日,为我们村里坚持办黑板报,我们每期都看,非常喜欢……”76岁的村民侯锁成说道。

  “手写报不仅让我们能及时了解党的政策,也让大家伙感受到一股劲头,一股不服输不服老、不愿向困难低头的精神。这一方板报已经变成了村里的一种情怀,有温度,有正能量,还有故事。”原村小学校长余水生这样说。

在小小的黑板报上,写着这片土地上的点滴变化,讴歌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从这里阅读光明。“我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只要我还能动,就绝不会停止这份‘事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