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的價值,及最有價值的家譜影響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的價值,及最有價值的家譜影響

伏羲氏

文:長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對面,理性觀察)

圖:網絡,侵刪

"正姓氏,別婚姻"。

——伏羲氏

姓氏是標示一個人在家族中,血緣關係遠近的標誌,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符號的象徵。

姓氏,據說最早起源於上古母系社會中部落的名稱,或其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

其中一種說法是:

主要用於辨別其部落中,不同的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而姓產生後,世代穩定相傳,而氏則隨著繼承的封邑,或者職位的變化而改變,所以就有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第二種說法:

姓為同部落的集體共有名稱,而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區分分支部落的子孫出處,由於後續人口繁衍,或遷居他地,或改變自身在部落負責的"功能"等原因,就分裂出了分支—氏。

在夏、商、周時,氏是獨為貴族階層的宗族制度中,男子使用的“稱”,而女子多用姓“稱”,例如,孔子的孔就是氏,而子才是姓,丘則為名,所以按照當時稱氏的做法,就是叫孔丘,而不是子丘。

最近,首屆中華姓氏申遺大會在福州舉行,來自海內外姓氏文化專家和姓氏組織代表共兩百餘人與會,共同倡導傳承和保護中華姓氏文化,推動中華姓氏申報"世界記憶遺產"。

我們這一代有幸共襄盛舉,所以,我認為我們很有必要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以及在姓氏的背後,源遠流長的堂號和輩分,乃至最有價值的家譜。

以上,我們已經瞭解了姓氏的來源,那麼現在就跟著我去了解一下姓氏背後更有價值的堂號和輩分,以及最有價值的家譜。


01 中國姓氏最獨特的文化——"堂號"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的價值,及最有價值的家譜影響

王氏“三槐堂”

堂號,就是各宗族的祠堂的"特有"名稱,由於祠堂是祭祀先祖以及議決大事的重要場所,所以一般的宗族都會取一個彰顯自家的"家訓"、教育後世子孫,或者為了紀念家族中(有名望)的始祖、名人的堂號。

而其實大多數堂號的來源,最初還是取自於郡望(郡號)的(地)名。

不同於夏、商、周時期,氏為特定貴族階層男子特有稱,自秦大一統以來,廢除分封制,而改用郡縣制,所以氏逐漸演化為以郡縣地為主的姓和氏的融合,稱為姓氏。

堂號就是在那時候開始(發展),此時,多以宗族所在之郡、縣的(地)名為堂號,偶爾也會取自宗族所在的諸侯國的名等,。

後隨著同姓氏的宗族不斷髮展,以郡號為堂號的宗族越來越多,就形成了一個特色"堂號"文化。(堂號也可看做郡號。)

"堂號"一般有兩類:

1.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來源大多為典故):

例如我們熟知的《孟母教子》典故中的孟氏,其中宗族一支孟氏的堂號就為"三遷堂",還有王氏的"三槐堂",趙氏的"半部堂";

2.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來源於始祖,族內名人):

"河南堂",此取名為丘姓宗族,紀念其始祖以及名人(丘和、丘行恭父子)而得,其二位當時官居高位,且富可敵國,而其後裔中又不斷湧現了幾十位"大官",是當時的河南郡中,最為顯赫的名門望族,所以以此為堂號。

當然,這種取法,重複率很高,如"世德堂",就是楊、丁、王、李、吳、何、沈、邵、周、胡等宗族"共用"的。

當然,還有很多種去堂號的方式,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02 姓氏文化中"輩分"的來源與發展

簡單說了堂號來由之後,我比較強調的還是"輩分"的來源與發展。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的價值,及最有價值的家譜影響

輩分圖 演示(相聲界為例)

先說來源,在漢字詞的字義中,輩分,是指在一個家族中親友之間的世系次第。輩分是用以表明同宗宗族的親屬,以及家族世系、血系秩序的命名,而作字輩的排列。

上古時期,宗廟或墓地的排列,位置是把始祖居中位,此下就是父子(祖、父)遞為昭穆,左為昭(父),右為穆(子)。

例如:典型以七廟排列,自始祖之後,左父為昭,右子為穆,大祖居中,三昭(父輩)位於大祖的左後方,三穆(子輩)位於大祖的右後方,以此來分別宗族內的長幼次序和親疏遠近。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的價值,及最有價值的家譜影響

昭穆示意圖

在《論語鄉黨》中,孔子強調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論資排輩的"禮"的輩分。

中國重"禮",重宗族,尤其特別注重"輩分",且一直延續至今,即使清朝統治之時,都(被迫)"入鄉隨俗"地沿用了輩分取名法,要知道在清初之時,努爾哈赤這個名字在滿文的原意是"像野豬一樣兇猛的人",但後續為了鞏固統治,可能也為了"滿漢融合",從康熙帝開始,皇族也按照排字論輩的方式命名。

比如:自康熙之後,下一代的皇子開始,第一字排"胤"字輩;

而皇孫的第一字則排"弘"字輩;

所以皇孫乾隆的漢名,就叫弘曆,而在弘字輩分下,乾隆則選了"永、綿、奕、載"四字依次排輩分,等等種種,看名字就知輩分,也就明白長幼有序和親疏遠近了。

再說發展,首先,在宗族中,用"字"來行輩分,是用以加強宗法制度。所以行"輩分"時,用什麼字,就代表了宗族的"思想",一般有三類取字法:

第一種,用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祿、、賢等;(PS:我這一輩,就是賢字輩的。)

第二種,用以一種美好願望,例如希望宗族延續、昌盛的取字,如:永、傳、昌、盛、興、延等;

第三種,就是懷念先祖和歌頌皇恩的取字,如:澤、祖、顯、榮、恩等。

現存的在浙江一代的《唐氏宗譜》中"輩分"的取字就是:"福、祿、永、昌、隆、良、端、世、美、才、智、瑞、寧、聰"這麼大致一個循環了。

當然,"輩分"發展至今,其內涵已經擴大了很多作用,比如在人與人之間的稱呼上,已不再侷限於宗族內部的論資排輩,而是廣泛用於所有人的長幼,遠近親屬、甚至陌生人的稱呼。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的價值,及最有價值的家譜影響

一般家族親緣輩分表

對內(熟悉,親屬等)一般單獨稱呼,例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舅舅等等;

對外(陌生,朋友、同事等)一般可單獨稱呼,也可在前加上對方的姓氏,例如:單獨稱呼的,小姐、阿姨、大姐等等,在前面加姓氏的,李阿姨、張小姐、劉爺爺等等;

還有一些"特殊"的"輩分"稱呼,例如高堂、嚴君、椿萱、千金、耶耶、姊姊、家家等等。

可以說,現今的中國文化中,對稱呼上的溯源就是對"輩分"的一種優良傳承。


03 最有文化傳承"價值"的家譜

說起保護中國姓氏文化,就不得不說由姓氏而來的家譜了。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的價值,及最有價值的家譜影響

孔氏家譜

家譜是什麼?

家譜又名宗譜、世譜、族譜、家乘、會通譜、統宗譜、支譜等等,是一種記載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其中"全部"世系人物和事蹟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記載,我們通過家譜,能夠比較真實地瞭解當時的歷史真實面貌、時代獨有的精神,也可以瞭解在那個歷史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的具體情況。

中國的家譜發展的歷史悠久,大致源於周時的周天子七廟,當時名為"族譜"。

後續的作用,在很長一段時間是作為官吏銓選和名門望族之間婚姻門第參考的依據,而編纂家譜的目的,也是為了說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

《 宋史· 藝文志三》:" 司馬光《宗室世表》三卷,《臣寮家譜》一卷。"。

家譜的編纂從前是由官方所壟斷

的,大約自宋末明初起,家譜開始走入民間,民間私修之風日漸繁盛,

1. 家譜的重要"依據":

家譜中最重要的構成或者說"判定",在於"世系表"。

這是修撰家譜的基礎依據,簡單來說就是用來說明在一個宗族(家族)中,每一個成員的構成(排輩分)使用的"證據"。

例如,父與子,祖與孫,兄與弟之間的排列關係。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的價值,及最有價值的家譜影響

甲骨文上的世系表

一般來說分為四類:

歐式:即為橫行體式,為歐陽修創立,使用的格式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做橫式記載,基本是五世為一表,簡單明瞭,且每個世代的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簡短地生平記述,會寫上人的字、號、功名、官爵、和生辰,是否婚配,功績幾何等等;

蘇式:可稱為垂珠體,為蘇洵創立,世代用豎線串聯,直行下垂,由右向左排列,強調宗法內的"輩分"關係;

寶塔式:把世代人名以寶塔的形狀,由上向下排列,中間用橫、豎線相連,豎線在橫線中間,但其弊端是,很多時候兄弟之間的長幼輩分會不清楚,不在同一張紙上的人名很多時候會"重疊";

牒記式:就是單純用文字來表述每個人的關係(例如很多皇族都會採用此法,是為宗牒),每個人名下都單獨有其簡介,內容大致為: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婚配、葬地、功績等。

2. 家譜的體系構成:

這裡主要以明代開始的私修家譜的體系構成為範例: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的價值,及最有價值的家譜影響

李氏宗譜體系

如正德元年的《餘氏會通譜》的內容就包括此三類十種:

"新舊序、跋、辨、圖、外傳;

外紀圖、世系圖、塋域圖;

卷末跋、後序。"

而近代一點的這本《休寧文昌金氏世譜》內容有了一點更"完整"的變化,變為三類十四種:

"序、凡例、 列士、金氏該國;

世系、事略、行實、行狀;

墓誌銘、雜著、記、詩、贊、規約。

以最"著名"的孔氏家族為例,歷年修撰時,僅"規矩"就改了很多版,例如明天啟年間就加了一條規定,即義子不能入譜,後清康熙年間更是加了三條規矩,例如"犯義、僧侶、賤役"不入,亂輩者不入等。

這裡摘取一小部分(最出名的)排"輩分":

1 世祖( 父親 ) 叔梁紇 ( 子紇 )

孔子 : 名孔丘,字仲尼,自此改"子姓"為"孔姓",是為孔姓始祖

1 世孫(兒子) 孔鯉 2 世孫(孫子) 孔伋

3 世孫(曾孫) 孔白 4 世孫(玄孫) 孔求

.....

12 世孫 孔霸(孔延年之子),被漢元帝封為褒成侯

13 世孫 孔福(孔霸長子,被 漢成帝封為殷紹嘉侯)、 孔捷(孔霸之子)、 孔喜(孔霸之子)、 孔光(孔霸之子)

......

3. 家譜的影響:

家譜是中華姓氏文化中最重要的承載部分,不但是傳承姓氏、堂號、輩分文化的綜合要素,更是一種中國的獨有文化之一。

家譜作為一種對"正史"之外的歷史研究的有利補充,顯得更加"真實"和生動,如果我們現在可以好好地修撰和珍藏好長久保存的家譜,那麼也可以給將來的子孫,作為了解我們"窗口",就像我們也可以從家譜中瞭解祖先們的"豐功偉績"一樣。

家譜,雖是以記述一家一族為主體的"史實",但說到底,它集合的必然還有更多其他宗族,古人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家譜中不僅僅只有一些"人名"的堆砌,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譜裡面更多的還是傳承一種"家訓"(文化),也是一種良好家風、家教的延續,尤以譜牒記敘的內容最為詳實。

家譜最原始的功能是辨祖宗世系次序的傳承,所以一部"完整"的家譜,都記載有其姓氏的起始淵源,支派的遷徙,世系的繁衍,宗族人口的不斷變遷等內容,可以引領同姓宗親尋根問祖,是後代子孫們的根系所在,我們每個同姓後人都承載著祖宗之根本"靈魂"

最重要的是,家譜不僅是我們後代子孫尋根問祖的重要"證據",還是一種對後世子孫的道德教化

所謂"尊譜施教",一本家譜,就是一本"修身規範",它對每一個家庭,及子孫後代們的影響,都將會時代傳承下去。

最後

想和大家討論一下,你們還有追尋姓氏的興趣嗎?以及在你們家還有,關於家族的輩分、堂號以及家譜的傳承嗎?歡迎與我討論。


本文參考文獻:《漢祖求源》、《孔子世家譜》、《始祖郡望堂號》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