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最后找到建文帝了吗?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

一壶老酒敬人生


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个迷。史学界也是争论不休,各种说法和揣测都有,但无一个确切定论!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此时南京城起了大火,到处有出逃的百姓。此时燕王顾不上登基,他要先确定建文帝的下落——如果建文帝不死,他就无法做合法皇帝。后来他在皇宫中见到了三具烧焦的尸体,太监说是建文帝朱允炆,太子朱文奎,和老太监的,然而朱棣还是半信半疑。那么建文帝的真实下落到底是哪里呢?。

投井自杀说。

有野史记载,建文帝当时的确有方法可以逃出生天,但他虽然为人懦弱,但是却恪守道义,不愿让自己祖先被侮辱,于是决定自焚。但是又怕朱棣会侮辱他的尸体,就找了一口废井跳了下去,让太监把井敲碎,永不见天日。又怕朱棣找不到自己的尸体会滥杀无辜,就让小太监穿上自己的黄袍自焚,以此蒙蔽他们的眼睛。不过这种说法并未证实。

水道潜逃说。

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早就算到自己孙子会遭此大难,于是早早地就准备好了逃跑的道具。当时南京城被破,朱允炆无处逃生,想要自缢保存颜面,这时老太监叫住了他,说先皇早有准备。于是他们拿出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一把剃刀,三件僧袍,十五两纹银。太监说先皇曾经做过和尚,可以凭此逃过一劫,于是朱允炆三人剃掉头发穿上僧袍,从南京水道逃跑了,留下了一个太监穿上黄袍自焚,以此骗过了朱棣。不过既然朱棣能够封锁南京城,就一定会封锁水道,这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

民间隐居说。

明成祖曾经派了两个人去秘密探访建文帝的下落,其中海陆是郑和,陆路就是胡濙,胡濙为了探寻建文帝的下落,曾经五年不回家。老母亲病逝,妻子病危,他都没有回去。终于在探访了二十年之后,明成祖朱棣临危之际,他终于回来了。是夜,他与成祖在寝宫密谈,五更才出来。想必是找到了建文帝,并且建文帝让他告诉朱棣:你安心地做你的皇上吧,我做我的平民,这样两个人都能安心。这是最符合实际,史学家们公认的建文帝的真正下落。

总结:无论怎样,成王败寇,明成祖打败了建文帝,当上了皇帝,建文帝也并没有反抗的意图,而是安心的做起了平民。其实这才是最好的选择,论起当皇帝,的确是朱棣更为出彩。


印象邹城


燕王靖难,破南京城,朱允文下令纵火焚毁皇宫,朱棣杀入宫中,搜寻了三天,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追问内侍,他们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纵火后就不见了踪影。马皇后和大多数妃子、内侍都被烧死,内侍们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残骸说成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从灰烬拨出残骸,已是满身焦烂,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礼殓葬。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下令纵火后,自己与少数随从从地道中逃出,乘船潜往云南,削去头发,改换僧装,自号应文,浪迹天涯。朱棣闻讯后,一直怀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存亡海外,将成后患,便命太监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寻找,同时借以宣扬国威,交通各国,结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踪迹 在中国历史上,明代初年的“靖难之变”中,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在被自己的叔父、后来的永乐帝朱隶夺取了皇位之后,建文帝去了哪里于是自 焚而死还是削发为僧;甚或流落海外,各种说法众说纷线,历史学家们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从而使这一悬案成为中国历史的“四大谜案”之一。 据金陵晚报报道,日前,84岁的南京有线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带着一本自家保藏多年的《让氏家谱》找到记者,翻开家谱,让先生告诉记者,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自 焚死,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让銮,在湖南湖北一带定居。世代繁衍生息,让庆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孙。 建文帝逃出南京改姓“让” 让庆光先生指着家谱为记者讲述了建文帝朱允文开创“让”姓的历史源流。让庆光说,让氏先祖朱允文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文为皇太孙。1399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就发动“靖难之变”用武力推翻了朱允文。 朱允文被朱棣赶下台后,并没有像许多史家所说,在宫中自 焚身死。而是从地道逃亡出宫,离开南京,隐居于民间改名为“让銮”,假扮僧道,云游于滇、黔、蜀、粤、桂、湘、鄂各省,在游历名山大川期间,让銮还题写过许多诗词和符号,向世人暗喻自己就是建文皇帝。晚年,让銮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以上的事情,在《让氏家谱》中有明确记载。 至于为什么建文帝出宫隐居民间后,改姓为“让”,更名为“銮”,让庆光解释说,建文帝认为自己是逊位退国让出江山的,所以改名“让銮”,是让出了皇位的意思。 建文墓地隐匿山林 为了让记者相信自己确是建文帝后人,让庆光还举出了一些例证。让庆光说,他出生在武昌,而先祖建文皇帝朱允文就葬在洪山宝通寺的宝塔旁。让庆光还记得,小时候宝通寺的和尚都知道建文皇帝的墓地具体方位,和尚们还曾经指引让庆光的祖辈前去祭扫。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动荡,这座隐匿在民间的帝王陵寝已经找寻不到了。 1945年,让氏后代让廉修根据历代先祖口授心传的描述和家藏中元烧包单(上有历代祖先名讳),修成《让氏家谱》一书,得到了著名学者张其昀、昌彼得的认同,张其昀为家谱题写书名,昌彼得则作《叙录》,肯定让氏为建文帝后人。而让庆光的舅舅、台湾的陈万鼐教授曾作有《明惠帝出亡考证》,1950年由台北百成书店出版,该书持让氏为建文后裔说,只是可惜没有引起明史学界充分关注。 另据记者了解,贵州黄果树大瀑布附近的神秘石刻碑文“红崖天书”的破译也为证实建文帝未自 焚死提供了佐证。上海工程师林国恩考证出“红崖天书”其实是退位后,建文帝颁下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的檄诏,说明建文帝逃出南京后,流落西南一带,并有可能繁衍后代。 尘封7600年的秘密 对于自己家族的这段历史,让庆光老先生从小就听父亲讲过,但一直深埋在心里,当作一个秘密。让庆光说:“我们的先祖被夺去了皇位后,朱棣还多方寻找,想斩草除根,明朝的时候,祖先们自然是不敢暴露身份。而到了清代,更不能讲自己是明朝皇族后裔。这600年来,让氏只好一直隐瞒先祖身份,家族的历史也只能口耳相传,这本《让氏家谱》也是到上世纪40年代才敢公开编纂的。” 到今年,“靖难之变”已经过去了602年,让庆光说,是到了该建文帝的后人站出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的时候了。据让庆光介绍,目前全国有两支让氏,一在湖北湖南一带,一在山东巨野,山东的让氏是不是建文帝后裔目前还不得而知。让氏人数虽然不多,却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很多定居在海外。 社科院专家力证《让氏家谱》 在这两天举行的第十届明史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商传研究员向大会递交的论文就是名为《与建文帝出亡考》的论文。 论文中,商传研究员介绍了《让氏家谱》这一有助于解开建文帝下落谜团的重要资料,商传研究员充分肯定了《让氏家谱》的价值,他对记者说:“《让氏家谱》在明史学界还几乎没人知道,因此,我的论文公布后,肯定会引起不小的轰动!” 不过,商传也指出,要彻底弄清建文帝下落,还要进一步做考证工作,“让氏家谱”虽明确说自己是建文后人,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当年的实物证据证明这一点。《让氏家谱》中说:“公(指建文帝)生前书法甚佳,武昌候补衙范衷愚家有祖遗一联,是其墨宝。殁后葬于武昌洪山之阳,生殁不详,惟知其享寿一百岁整。”由此可知,让氏先祖建文帝有一副对联传世,并有墓地在武昌,如果能够找到这副对联或者墓葬,将有助于彻底解开这个谜团。 最近,又有一位学者指出,建文帝出逃之后曾藏匿于贵州的山谷之间,并在这里写了一份讨伐朱棣的檄文,让随从刻于山崖之上,号召臣民支持他推翻朱棣,重登帝位。这份檄文就是几百年来,元人破解、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红崖天书"。"红崖天书"写在贵州省安顺地区晒甲山的一面山崖上,字形似文似图,若篆若隶,因字条红色,又无人能破译,故被称为"红崖天书"。 这一惊人的观点是对中国古文字深有研究的学者林国恩提出来的。他经过九年的精心研究,认为"红崖天书\


纸臂阿童木


建文皇帝朱允文的传说

明成祖朱棣,原本只是一个藩王,却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夺掉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无论在那之后,朱棣如何通过修改史书,证明朱元璋其实是更看重,对朱允炆经常不屑一顾。

朱允文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在朱棣的指使下,明朝的史官们销毁了建文帝时期的相关档案,还亲自编写《明成祖实录》。

由于朱棣把建文帝相关档案删除得过狠,导致明朝王室内部对于建文帝的相关事迹也了解不多。但因为此事涉及到宫廷机密,加上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自朱棣以后,几乎没有公开讨论建文帝下落的相关文献记载,只到万历皇帝登基以后,史料中才再次出现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讨论。

万历皇帝登基时,年纪仅有八岁,虽然贵为皇帝之尊,但毕竟是儿童,好奇心十足。万历二年,在一次内阁会议上,万历皇帝问到了一个他思考很久的问题,那就是建文帝的下落。这个问题涉及到皇室秘闻,本来就比较敏感,而且没有相关史料记载,当时的张居正也没有明确答案,但皇帝问到,他也不能回答,于是他只好用一首诗回答,这首诗是:

沦落江湖数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新,野老吞声哭未休。

镌刻了此诗的石碑矗立于云南省武定县城西的“中国八小名山”“西南第一山”的狮子山。此山中有建立于元朝时期的正续禅寺,里面有建文皇帝塑像,有皇帝植的龙凤柏和牡丹花,有讲述朱允文逃出紫禁城辗转数千里到达狮子山的经历。或许可以作为历史谜团的归宿。

附武定狮山对联:

1、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2、叔误景隆军,一片婆心原是佛;

祖兴皇觉寺,再传天子复为僧。

3、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云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4、山藏龙伏隐高峰,永作滇云盛事;天遗狮蹲留宝地,祥钟罗婺灵源。

6、古柏常留苍翠色,小亭先是帝王居。

7、衮龙换袈裟,抛却东北九五尊;飞凤易芒履,来隐西南第一山。

8、法雨频施,鸠水化作弥陀岸;袈裟披处,狮山现出帝王宫。











AGreatMan397


靖难之役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重要的转折关键,他不仅让燕王朱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成功造反的藩王,同时也改变了后来明朝定都的命运。但在靖难之役中,由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使得即位后的朱棣,一直惴惴不安,难以入睡。为了彻底找到建文帝,朱棣名义上派郑和出使西洋,宣扬大明的国威,但在暗地里,却指派官员深入民间去查访建文帝下落。 而被朱棣指派去暗访建文帝下落的官员正是户部官员胡濙。

说起胡濙的经历,简直可以用传奇来形容。

胡濙出生时满头白发,到了满月以后才渐渐变成黑色。而在靖难之役后,朱棣下令指派胡濙去暗访建文帝下落,胡濙甚至还一度到仙山上去拜访得道高人,史载“并访仙人张邋遢(张三丰),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在十四年暗查走访的过程中,除了帮明成祖朱棣寻找建文帝下落之外,也在帮着朱棣查访民间的情况,甚至在老母亲去世后,皇帝都下令他不准回家丁忧,并封他担任礼部左侍郎。

虽然朱棣对胡濙极尽礼遇,但胡濙的暗访生涯并没有就此终结。 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胡濙再度接到暗访的命令,到江南查访,终于到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胡濙完成使命,到宣府回复朱棣。

“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朱棣当时已经就寝,听说胡濙来了,立刻起床召他入见。胡濙将自己寻访建文帝时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朱棣。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胡濙和朱棣对话的具体内容,但“至是疑始释”一语,已然说明胡濙已经找到了建文帝失踪之谜的答案。

建文帝有可能早已死去,他的尸首被胡濙寻到;

也有可能他早已如传闻中那样渡海远去,胡濙这次暗访找到了相关证据;

也有可能已经出家为僧,在与胡濙的对话中,吐露自己不再贪恋权力,只求安度晚年的心愿;

当然也有可能,建文帝在被胡濙探访到后已被灭口;

但建文帝不论是死是活,都不会再对朱棣的皇位造成威胁了,这也是朱棣最想从胡濙口中得到的那个答案。那天晚上胡濙显然给了朱棣这个他最渴望的答案。

于是朱棣放心了,而胡濙也彻底完成了自己的暗访使命。

由于胡濙任劳任怨的风格,深受明成祖的器重,曾被委派到南京去监督太子朱高炽的行为,而胡濙负责的监督态度,也为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所赏识。但赏识归赏识,胡濙却因自己向明成祖上过秘密奏折而受到明仁宗的怀疑,后一直被安排在南京任职。

后来明仁宗驾崩,明宣宗朱佑樘即位,“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汉王朱高熙谋反,胡濙与杨荣等人一起力主明宣宗出征,让胡濙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由于规劝皇帝亲征,使得明宣宗对胡濙非常信任,“明年赐第长安右门外,给阍者(守门人)二人,赐银章四。生辰,赐宴其第”,而从赏赐礼物的规格也能看出明宣宗对胡濙的态度。 胡濙不仅任劳任怨,而且极力主张节俭朴素,无论是从明成祖时期,还是一直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都极力主张节俭,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明朝历史上官员行列里面勤俭持家的典范人物。

虽然胡濙节俭的品格受到了赞扬,但是胡濙却在即将退休的时候闹了一出笑话。

在礼部任职期间,胡濙曾两度把礼部大印丢失,导致被皇帝问罪下狱,好在后来大印失而复得,才使得胡濙没有被革职重判。

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已到杖国之年的胡濙选择致仕,但明英宗却不同意,无奈只好继续在朝廷工作。

而几年之后便发生了土木堡英宗北狩的事情,当时百官担心瓦剌会夺下北京城,希望迁都,但胡濙提出“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坚定留守北京,不予迁都,并联合兵部侍郎于谦,稳住了朝臣的心。

后来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送回,朝廷文武百官商量迎接的礼仪,胡濙因为和王直私下讨论,被朝臣林聪弹劾。

胡濙建议景泰帝“肃宗迎上皇典礼,今日正可仿行。陛下宜躬迎安定门外,分遣大臣迎龙虎台”,胡濙希望景泰帝朱祁钰能够亲自率文武大臣到安定门外奉迎英宗还朝,但是景帝死活不同意。 英宗还朝后,胡濙还多次和景帝唱反调。如在明英宗到南宫的时候,请求率领百官到延安门拜贺,遭到景帝的反对,在明英宗寿辰的时候,胡濙再度率领百官到延安门拜贺,同样遭到了景帝的反对。

胡濙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和景帝唱反调,是因为明英宗是名正言顺登基的皇帝,同时又是太上皇,所以理应行礼拜贺,而景帝之所以不愿意让更多的大臣接触明英宗,是害怕这些官员拥护明英宗,所以处处忌惮,时时防备。

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八十九岁的胡濙走完了自己漫长的一生,在他充满辉煌和传奇的八十多年里面,见证了明王朝从富强走向鼎盛,也见证了明鼎盛时期的历史兴衰。作为一个明王朝历史上能力不算特别突出,但事迹足够传奇的人物,胡濙的人生轨迹也为鼎盛时期的明王朝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丑蛋007


靖难时建文帝潜逃,替身死于南京,但朱棣知他没死,为了快速统一天下,他一边密而不宣一边派人继续调查追杀。由于叛徒告发,建文帝的船队被堵于江上,混战建文帝中落水失踪,疑似溺水而殁,朱棣虽不尽信,但大势已成,遂未深究。实建文帝获救于忠仆,后逆转北上,隐居于山陕山村,数十年不曾出世。朱棣陨宣宗殁,仁宗朱瞻基得人秘报建文帝行迹,遂派心腹协同锦衣卫秘密用毒药于建文帝居所将主仆二人鸩杀,并纵火灭迹,后与建文帝主仆过往接触者,或失踪或离奇亡故者不能俱计。直到大太监曹吉祥叛乱时此事才被传出,乱事平定后该事被强制封口,不再流传。


中华通史五千年


1402年,建文帝在金陵放火自杀,之后不知所踪,有的人说他真的被烧死了,有的人说他出家为僧,还有的人说他逃亡海外。

朱棣本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原则,一直不停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最终,朱棣还真的找到了建文帝。

众所周知,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弘扬大明的国威,结交友邻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调查建文帝在海外的下落。

不过郑和走遍了半个地球,也没有带回有关建文帝的消息。而在国内,朱棣也安排了一个人去调查建文帝的下落,他就是胡濙。

胡濙隐忍低调、喜怒不形于色,这种人很适合做特务。在朱棣称帝之后,他就交代了胡濙一个特别的任务:去民间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胡濙这一去就去了14年,了无音讯,没有人知道他干了什么事,就连母亲病逝了,胡濙也没有回家守孝。

14年后,胡濙接到朱棣的命令,前往江南一带进行调查。这说明朱棣已经掌握了建文帝的大概位置了,真相已经越来越近。

就这样过了3年,在朱棣出征蒙古、班师回朝途中,胡濙突然到访朱棣的大营,这说明他已经完成了任务,史书记载:

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朱棣一听说胡濙来了,立马就从床上蹦了起来,接见了他。两人交谈了好几个小时,虽然谈话的内容没有被记录下来,但我们依然可以推敲出答案。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胡濙一定是找到了建文帝,如果他千里迢迢赶来,只是过来看望一下领导、汇报一下工作进度的话,估计他早就被拉出去砍了。

第一种情况,胡濙已经找到了建文帝,并且把他们抓住了,听候朱棣的发落(或者说建文帝已经死了)。

这种情况可能性比较小,原因就在胡濙和朱棣谈论了有几个小时之久,如果是听候发落,或者是已经死亡这种消息,那么只要说上一句就可以了,没必要谈论这么久。

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情况,那就是胡濙找到了朱允炆,还与他当面聊过了。

胡濙与朱允炆的交谈内容,正是他对朱棣所说的话。建文帝给出了一个回答:我累了,你去当你的皇帝吧,我不和你争了,我只想当一个老百姓,平平安安的过日子。

这才是对史书中那句“以所闻对”和“疑始释”的最好解释。

20多年来,朱棣和建文帝两人都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中,饱受摧残。朱棣害怕建文帝会推翻他,夺走他的江山;建文帝害怕朱棣会追杀他,结束他的性命。

如今这一刻,两个人都放下了、解脱了,你做你的皇帝,我过我的日子,再也没有后顾之忧。

自此,朱棣终于坐稳了大明江山,翻开了明朝历史的崭新一页。


逍遥侃历史


我认为,建文帝当时已经自焚而死——之所以另有他说,不过是后人的一种心灵寄托罢了!

朱棣对此也故意不下定论,一方面可减轻弑君之罪,另一方面也给反对派一个虚幻的心理安慰。

最流行的说法是:建文帝与亲信从地道逃跑了,而且跑到了云南出家了。。。请问:皇宫有联通外界的地道吗?而且出了皇宫,还来个万里长征;就建文帝那生存本领,可能吗?朱棣会目送自己的政治死敌四处游荡吗?这些好事者啊,真好笑,连编故事都不会编!


乒乓球804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由于各位开国功臣仗着功劳而目无法度甚至到了威胁皇权的地步,在加上太子朱标早逝,皇太孙朱允炆赢弱,朱元璋为了明朝的基业和为了百姓安定不得已处死了很多功臣。

朱允炆成为九五之尊之后没有了功高震主的臣子威胁,朱允炆把目光盯向了各位藩王,或许朱允炆被权臣蒙蔽也好,是朱允炆自己生出的想法也罢,最终朱允炆大刀阔斧的削藩,甚至造成了几位藩王以死明志的事件。如此之下,燕王朱棣为了帝王大业也好,为了自保也罢发动了靖难之役,以清君侧的名义打败了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在朱棣攻入京城之时,一把火烧了皇宫朱允炆从此消失不见了,

通过以上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朱棣得位不正,毕竟朱允炆是朱元璋钦定的后世之君,朱棣乃是抢夺了朱允炆的九五之位,找不到朱允炆可以说让朱棣寝食难安。

在了解这段历史之后我们也许会好奇,朱棣最后找到建文帝了吗?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

一些艺术作品中时常上演朱棣找到了朱允炆,出现了叔侄二人的对话,从对话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朱棣更适合做一位君王,可是这些只是杜撰,历史之中朱棣最后也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下落一直是个谜题,直到现在人们依然也无法得知建文帝的最终下落。当然一直在民间传说中比较被人认可的是朱允炆出家为僧,这种说法来源于康熙年间的《罪惟录》,其中称郑和在福州的开元寺中见到过建文帝。可是这种说法是清朝时期的说法,另外专家在查阅史料和到开元寺实地考证后,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当年建文帝出家于此。

另外一种让信服是朱允炆在焚烧皇宫之后逃到了海外,甚至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显然也是不太可能,毕竟当时郑和下西洋可是一件人尽皆知的事情,并且郑和所带人马足足万人之众,若是下西洋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如此规模未免太过张扬,况且郑和下西洋乃是历史壮举,朱棣一国之君也不会为了寻找朱允炆如此大动干戈。

除了以上说法以外还有建文帝成为道士一说,总之各种说法都有,甚至在2009年还有发现建文帝墓葬的说法,。《东南快报》2009年9月3日发表《福建宁德古墓被论证为明代建文帝之陵》一文引起了社会的震动。专家马不停蹄的赶赴现场实地考察,种种迹象好像这个墓葬就是建文帝之墓,奈何专家经过严谨的考证之后发现,这个墓葬乃是元朝佛日圆明大师之墓。

好像所有的传说都一一被否定,建文帝的下落可以说至今仍然是一个历史性的谜题,不过也对,朱棣倾尽一生都在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至今没有找到,何况现在的我们呢,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学家的努力总有一天会破解这个谜题吧。

个人认为建文帝的下落应该还得回归事情的本身,建文帝是焚宫之后出逃,朱棣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首才造就了诸多传说,也许建文帝就是死于焚宫之中。朱棣为了让自己在天下人面前不落下逼死亲侄之名才造就朱允炆下落不明的说法,或许这样才是帝王之术吧。

当然这个只是个人见解不代表史实,建文帝下落至今也没有证实。


豫北老崔


朱棣攻陷南京,史记:宫中一片火起,帝(建文帝)不知所踪。其实,在朱棣起兵时,建文帝的母亲就跟他说了,若不保,四山躲,图再起;南京城破后,建文帝想起其母言,把四山听成狮山,后来,就真的来到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狮子山了,现在武定狮子山“正续禅寺”还按当时的皇宫建筑,塑了建文帝像,有诗为证曰: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黄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





周老爷62435393


朱元璋给儿子们封王建藩,并授予他们“清君侧”特权的做法,同样出身卑微的刘邦也采用过。刘邦建立汉朝后,立即分封同姓诸侯王,作为刘家天下的屏障。出乎意料的是,那些同姓诸侯王野心勃勃,与中央分庭抗礼。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削藩”主张,引来了藩王的反叛——吴楚七国之乱,他们的借口就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建文帝即位后,那些分封于边疆及内地的藩王们,根本不把这个年轻的侄皇帝放在眼里,他们个个拥兵自重。建文帝时时感受到有着皇叔身份的藩王们的威胁,不得不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商量削夺藩王的权力。藩王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率先发难,其借口就是援引“祖训”:如遇奸臣擅权,藩王可以发兵声讨,以“清君侧”。

  于是,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他的封地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借口是“清君侧”,其实是以声讨齐泰、黄子澄为名,矛头直指建文帝。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下当时的首都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焚死,一说逃亡,究竟如何,众说纷纭,这就是建文帝生死之谜的由来。

  燕王朱棣为了夺取帝位,必须宣称建文帝已经死亡,否则他就不可能称帝。他在装模作样地多次拒绝大臣们的“劝进”之后,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这样的做法未免有篡位的嫌疑,要摆脱嫌疑,首先必须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因此他既不给建文帝应有的谥号,也不承认建文的年号,把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表示他不是继承建文帝的帝位,而是直接继承太祖高皇帝的帝位。就这样,他成为明朝的第三代皇帝——明成祖,第二年(1403年)改元为永乐元年。

  明成祖朱棣为了粉饰夺取帝位的合法性,指使臣下掩盖历史真相,销毁建文时期的政府档案,禁止关于这一事件的一切记叙。光有掩盖还不够,必须篡改历史。于是,这场政变被描绘成这样:建文四年六月,“靖难”的军队打到南京金川门,“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

  史家的春秋笔法已经显露无遗,对朱允炆既不称惠帝,也不称建文帝,而径直改称“建文君”,以表示他并不是帝位的合法继承人;因为无脸见人,才畏罪自杀。燕王朱棣则显得高风亮节,捐弃前嫌,立即派遣太监前往救援,无奈来不及,太监把“建文君”的尸体从火中找出,报告燕王,燕王哭着说:果然如此痴呆?我来是为了帮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浑然不觉,而走上绝路!这分明是史官的粉饰之言。

  假如建文帝不“自焚”,也必死无疑。事实上朱棣上台后,对建文帝的亲信大臣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大屠杀,被人称为“瓜蔓抄”。其残酷的程度可与乃父朱元璋惩处胡惟庸、蓝玉党案相媲美。

  明末文坛领袖钱谦益的《有学集》中有一篇《建文年谱序》,这样写道:他在史局(国史馆)工作三十余年,博览群书,唯独对于“建文逊国”(官方对于朱棣夺取帝位的一种标准宣传口径)一事,搞不清楚,而伤心落泪。原因有三:一是《实录》无征,二是传闻异辞,三是伪史杂出。

  

  因此他称赞赵士喆所编《建文年谱》,荟萃诸家记录,再现真相,感人至深,“读未终卷,泪流臆而涕渍纸”。可见从明初到明末,始终有人在探求建文帝的生死之谜。

  就连明成祖朱棣自己也不相信建文帝真的死了。《明史·胡传》记载,朱棣怀疑建文帝逃亡,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以寻访仙人张邋遢(张三丰)为名,暗中侦查建文帝的踪迹。

  胡在外十四年之久,回朝后,把打听到的民间隐秘与传闻,向皇帝报告,终于使他的怀疑冰释。《明史·胡传》如此写道:“先,(胡)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太监)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你看,朱棣如果相信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何必如此兴师动众呢?明清史专家孟森在《建文逊国事考》中说:如果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郑和辈海内海外,遍行大索,大索至二十余年之久?”

  即使明成祖朱棣的子孙后代也认为建文帝的下落是个谜。明神宗朱翊钧就是一例。他即位伊始,曾下诏为被杀的建文朝大臣建祠庙祭祀,并颁布《苗裔恤录》,对他们的后裔给予抚恤。看来他对被明成祖赶下台的建文帝颇有一点追怀敬仰之情。

  万历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在文华殿与内阁大学士们谈起建文帝的事,提出了一个思虑已久的问题:听说建文帝逃亡,不知真伪如何?再次提出了明朝的第一号无头公案。内阁首辅张居正如实回答:我朝的国史没有记载这件事,听前朝故老相传,说靖难之师进入南京城,建文帝化装逃亡。

  到了正统年间,有一个老和尚在云南驿站壁上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御史召见此人询问,老僧坐地不跪,说:我想叶落归根。查验后才知道是建文帝。张居正的这一说法,记载在《明神宗实录》,与祝允明《野记》所说大体相同,可见在明中晚期,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已经不再忌讳,事实的真相逐渐明朗。看来,明人野史关于建文帝逃亡生涯的记载,并非向壁虚构。不妨将其始末简单勾勒如下。

  建文四年六月,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门失守,长吁短叹,想自杀以谢国人。翰林院编修程济说,不如出走流亡。少监王钺跪在地上提醒皇上,高皇帝升天之前,留下一个宝匣,并且交代说,如有大难,可以打开。

  众人一起赶到奉先殿左侧,打开这个红色宝匣,但见里面有度牒三张,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里面还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银元宝十锭。第一张“应文”度牒写着:“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人等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时分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程济立即为皇上剃去头发,换上袈裟、僧帽、僧鞋。

  吴王教授杨应能表示愿意剃度,随帝流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说,臣名贤,无疑就是“应贤”,也剃度改装随从。当时在殿上的五六十人痛哭流涕,都表示要随从流亡。建文帝说,这么多人一起行动,势必引起怀疑,决定由九人陪他前往鬼门,在神乐观乘船至太平门。少顷,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赶来。一行二十二人开始了流亡生涯。

  建文帝交代,今后互相以师弟称呼,不必拘泥君臣之礼。兵部侍郎廖平建议,随从不必多,更不可多,挑选没有家室之累又有膂力五人足够,其余遥为应援。当场决定杨应能、叶希贤称为比丘,程济称为道人,这三人左右不离建文帝;其余六人往来道路,运送衣食。

  

  第一站来到吴江县的史彬家中。八月十六日,建文帝与两位比丘、一位道人同行,其余人等星散。十月,来到襄阳的廖平家。获悉跟踪者也已到此,大家商议后便决定前往云南。明成祖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前往西南地区,打着探寻道教宗师张三丰(即张邋遢)的幌子,其实是为了侦查建文帝的下落。消息传来,建文帝决定遁迹深山。

  永乐八年三月,工部尚书严震以出使安南(即今越南)的名义,至云南秘密探访建文帝的踪迹。某一天,严震偶然在云南道中遇到建文帝,两人相对而泣。建文帝问他:你准备怎么处置我?严震回答:皇上请便,臣自有办法。夜间,严震自缢于驿站。建文帝见踪迹暴露,再次躲进白龙山。

  长期的野外生活,使得他身心疲惫,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但因害怕被发现,不敢出山觅食、求医,狼狈到了极点。这时史彬等三人赶来,境况顿时改善。几天后,三人离别,抱头痛哭一场。建文帝交代,今后不必再来,一则道路艰险,二则关津盘查严密。

  永乐十年三四月间,一直随从建文帝的杨应能、叶希贤相继病逝,建文帝收了一名弟子,赐名“应慧”。永乐十四年六月,建文帝足疾发作,程济进城觅药,才得痊愈。这使建文帝感到危机时时迫近,便口述流亡的经过,由程济笔录,写成《从亡传》,建文帝亲笔写了序言,命程济藏于山岩中。

  此后几年,建文帝奔走于云南、贵州、四川之间。永乐十八年十月,在程济的陪同下,建文帝登上了峨嵋山,赋诗一首,其中两句为:“登高不待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飞。”流露了他此时此地思念故国的复杂心情。永乐二十二年二月,建文帝东行。十月,在旅店遇到史彬。史彬关切地问起道路起居,建文帝说:近来强饭,精爽倍常。于是同史彬下江南,回到吴江史彬家中。

  这时史彬的从叔祖史弘从嘉兴赶来,在客堂见到老和尚,问史彬:大师从何而来?史彬不答。史弘把史彬拉出,说:此建文皇帝也。史彬矢口否认,史弘说我曾在东宫见到过,是我的救命恩人。史彬只得如实相告。史弘顿首后,哭泣着询问近况。建文帝说:赖各位从亡者给我衣食,得以周旋于险阻之间。二十年来,战战兢兢,今日想来,可以终老了吧!随后在史弘的陪同下,游览天台山,到宁波渡莲花洋。

  匆匆间,成祖死,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十年后英宗即位。皇帝已经更换了好几个。政治环境的变换,是他再现真身的时候了。

  正统五年(1430年),正在广西的建文帝对程济说,我决意东行。建文帝有文才,流亡中经常诗性大发而赋诗,最著名的一首就是:

  流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人们常说,诗言志。从这些诗中,不难体味到一位流亡皇帝的心灵呼声。巧得很,同寓所的一名和尚,窃得建文帝的诗稿,跑到思恩知州岑瑛那里,大言不惭地说,我就是建文皇帝!岑瑛大为惊骇,马上报告藩司。藩司下令把和尚与建文帝一并逮捕,飞章报告朝廷。当朝皇帝下诏:押解回北京。

  皇帝命御史在宫廷中审讯,那和尚称:年九十余,且死,想葬于祖父陵墓旁。御史说:建文君生于洪武十年,现在是正统五年,当六十四岁,何得九十岁?后来查实得知,这和尚名叫杨应祥,钧州白沙里人。报告皇帝后,和尚被判处死刑,下锦衣卫监狱关押。

  建文帝此时把实情告诉了御史,御史秘密上报皇帝,皇帝派曾经服侍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探望虚实。建文帝见到吴亮,脱口而出:你难道不是吴亮?吴亮说:不是。建文帝纠正道:我有一天在便殿就餐,吃子鹅,一片肉掉到地上,你手里拿着壶,趴在地上把它吃掉了。还说不是你!吴亮伏地大哭。他知道建文帝左脚趾有黑子,查看后果然,想不到几十年后能够见面,痛哭流涕,不能仰视。

  于是,皇帝下令把建文帝迎入宫中西内养老,宫中人都叫他“老佛”。寿终正寝后,葬于西山,不封不树。因为很难给他一个名分,所以成为一座无名墓。

  以上是野史根据传闻描绘的一段失落的史事,建文帝生死之谜,在几十年以后,终于有了一个真相大白的结果。

  由于建文时期的档案史料已被销毁,《明成祖实录》又充满谎言,已经难以核实其正确性究竟有多少。因此清代学者颇多怀疑,例如万斯同在《明史稿·史例议》中就说:“明代野史之失实,无有如建文逊国一事。”乾隆时正式出版的《明史》,卷四惠帝纪,在写了建文帝焚死之后,又加上“由地道出亡”一段文章,依然是一团迷雾。因此现在要确切考证建文帝的下落,犹如雾里探花,那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专家考证:福建宁德上金贝古墓为明建文帝陵寝

  中新社宁德八月二十八日电(庄严吴泽金)在福建宁德市的金涵畲族乡,海拔三百五十米的上金贝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畲族村落。而村中的一座古墓,盛传为明朝建文帝陵寝,给上金贝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经过八月二十五日到二十七日为期三天的实地研究考证,南京大学明史研究领军人物潘群教授、明史学者马渭源等中国明史研究专家认定,福建宁德市上金贝村的古墓是建文帝陵寝。

  在上金贝村北半山腰上的丛林中,记者看到了被修复原貌的古墓:古墓总体从内到外分舍利塔、拜亭、墓坪三部分构成,整座墓占地近两百平方米。古墓为弧形条石砌成高大圆拱,精致豪华,墓前石柱高约四、五米,墓壁旁墙头上的云纹龙头石雕气势恢宏。

  专家认为,墓的结构和格局处处体现出一种缩小的皇家气派,表明墓主人的身份非常尊贵,而墓的各种构件精致豪华,可以断定这是皇族的墓。古墓舍利塔的莲花基座造型与安徽凤阳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莲花座造型完全一致,这种造型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可以肯定墓主人系朱家的。

  因此,综合各种田野考古信息和文献资料,专家认为,古墓塔碑上刻的那个“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真实身份就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

  宁德华严寺(支提寺)珍藏的一件明代云锦袈裟,也佐证了上金贝村的建文帝陵寝之谜。经鉴定,这件袈裟是明永乐之前制作的,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工艺非常复杂;袈裟周边设计的图腾状十八只五爪金龙,均是闭嘴龙,是典型的明初龙造型,极有可能是明初洪武帝朱元璋所敕制,而袈裟下半部内嵌“福寿”两字的宫灯状图饰,正是朱元璋的独家标志。

  专家对此也指出,支提寺云锦袈裟胸前上方有九条龙,下方有五条龙,九五之尊为皇帝独有。这是对上金贝古墓为建文帝陵寝的有力佐证。

  上金贝古墓早在一九八九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就被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发现了,并登记为文物点。福建省博物馆研究员王振镛曾多次到古墓勘探,推测此墓极可能是明代建文皇帝的陵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