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心经》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涵义?

小莉²º¹²


心经重在‘心’,需要与金刚经互相印证,既其中一句无所住而生其心,佛经朴素又复杂,普通的语言想解释清楚会进入无限循环的逻辑使人发狂,可以理解为无理由的烦恼、因果等,如一个圆的无始无终,鸡与蛋的先后之争将自寻烦恼,生生不息如宇宙自然的运行,你只是其中的一粒沙、一粒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60字的心经要整体看,是一个整体修炼的过程,认知宇宙,要‘随波逐流’,不产生执念与分别心,过多的解释恰恰是执念与分别心的体现,空不是没有,是放下无执念,如流动的河水不会停留,你有没有意识宇宙星辰也在那里运行,不因你的‘想’而改变,这就是佛经教给我们的,只能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了


路人过来看看


《心经》是诸佛经中最短的一部。它是观世音菩萨向舍利弗讲述自己入第一义谛大空的文字,经文一开始:观自在菩萨即是指观世音。

这部经因为其短,文字空灵庄严,被许多人抄写,其中包括不少年轻人。又因为每人理解力和修持力的差异,对经文的理解便深浅不一。

即使读到释义了,其真义却在文字之外,执着于文字反而是一种束缚。佛陀讲经四十九年,却说自己无有一字可说,就是担心我们掉入文字的包裹中,反而离本来愈远了。

换句话说,要想读懂《心经》,除非自己修证到那个境界,方能与文相契。你今年读此经,与你明年读此经比,经过了一年历练,那对经文的体会,绝对是不一样的。

不能解释而勉强硬着头皮写,是本人现在所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此句接着后句是“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观世音菩萨入定中的一个妙境界。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这两句偈子中的“贪嗔痴”就是无明,它是妄想的产物。在空性当中,即永恒的清净自性里,无明好比是客人,这种客尘烦恼,它来了就要走了,它是属于生灭法的东西,如水中月,我们摸不到,看着好像有,却了不可得。~“无无明”是这个意思。

“亦无无明尽”呢?我们断成“亦无,无明尽”好懂一些。无明尽:就是修行修到把无明除掉。

那么整句的意思就是:在空性的境界中,本来就没有无明这种客尘烦恼,无明都是了不可得的,那么更谈不上把无明除掉了。

还不懂的话,看下句“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会好一些。我们这个躯体有生老病死,但是知道老死的那个空性,它是不生不灭的。这个身体老死了,化成灰了,连灰也没有了,在空性的境界中,既然没有老死这个生灭相,更不用说把老死除掉了。


华雨堂堂主


【阐解说明:1、“慈悲容颜现母相,法相归空便自在”:(1)260字的《心经》是佛陀在世时,观音菩萨给舍利佛于“定”中所讲。所以没有“如是我闻”。后来佛陀印证的。舍利子整理成文。260字的《心经》是“第一部分:上卷”,此外还有“中、下卷”,共三卷。(2)“观自在菩萨”,意思并不是“观音菩萨”,真正的意思是:关闭感觉器官(无眼耳鼻舌身意),观自在的,就是菩萨。如果你没有关闭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身意),就“心神向外,迷失自性”,自性(元神、法身)就不在了,就是心意识(识神、报身)用事,抹杀了自性。做到了“观自在”,就能实现“见性”,就会明白坐在心地上的自性是谁。这就是“明心见性的不二正法”。

       2、“消灾解难念真经”:(1)《道德经、金刚经、坛经、心经》开示“明心见性的不二正法”(无为法),让人实现“明心见性、回归无极”的经书,才是“真经”。让人“烧香磕头、念佛号、消灾祈福、加持灌顶、超度、放生”等等方法,都是“有为法”,都是让人“心神向外,迷失自性”的魔法,这样的经书,就是“谤佛毁法、害人慧命”的伪经与妖魔邪说。(2)中天教编辑的《白阳大藏经》系列书,才是让人实现“明心见性、回归无极”的“真经”。因为传承真经让人有“弘扬正法”的功果,所以能让人“消灾解难”。你不知道什么是“正法与魔法”,也没有“弘扬正法”的功果,你就不能“消灾解难”。

       3、“当来下生是弥勒”:(1)原来的“当来下生弥勒”,已经在2012年12月21日成为了“来到当权弥勒”,也叫:中天教主弥勒佛、收圆老祖,是白阳世的皇极主人。(2)2012年12月21日之后白阳世的“修行人”(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与其它杂教),只要不皈依中天教主弥勒佛,不践行中天教的“白阳佛法”,都是没有智慧、不知法运、认贼为父、误入魔窟的“残灵”。

       4、“千佛和万祖,六万年末聚中原”:(1)因为青阳世与红阳世(2012年之前)得道的神圣都要下凡,因他们之前都是“单一的专科”(道士不学佛,僧人不学道,如果互相学习,就是篡教、大逆不道)的天仙状元,并不圆满。因此,他们要下凡参加中天教主弥勒佛住持是三期龙华会,践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白阳佛法”,这次得道之后才是真正的圆满,永不轮回。(2)“燕南赵北”的“中原”是“红梅头”,这里是开始;也是中天教的“中京”所在处。

       5、“八愿中原龙华摆,走马传道度迷男”:2015年8月6日,16开480页的《龙华真经》发行“燕南赵北”。2016年7月1日,16开190页的《无生老母》发行“燕南赵北”。】


泰山法勇


我摘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这么几段文字。我们来看一看《心经》的全貌。要不然,突然摘出来这么两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初发心菩萨,有可能摸不着头脑。理解起来戓生疑惑,不能正解如来真实义。

下面我们来看《心经》的原经文摘录。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现在,我们再来解读下经文大义。首先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就是说,已经明心见性了的大乘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也就是说:菩萨明心见性后,行般若波罗蜜多的当下,照见五蕴皆是空幻不实的。然后发出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的感叹!

换成我们的话就是:“哎呀!舍利子!原来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空无二无别。

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无二无别。即然是这样的,舍利子,诸法也是空,空即是诸法。……那么,就没有“无明,没有无明,哪来的“无明””生灭呢。

打个比方,张三没有出生(空),哪来的张三生老病死,愁叹苦忧恼。

说而无说,因为“张三”没有出生,虚构出来的,所以自性本空。也就没有“张三的无明”,也没有“张三的无明尽不尽。”返回到经文的最开始,再来理解这句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么来理解,好比菩萨看了一部包罗万象的电视剧,最后有这么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诸所有人物故事情节道具皆是作者想象虚构出来的,无一真实存在。唯有能观能觉能知的这个真如自性才是唯一真实存在。如来常恒,无有变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珍儿如是我闻


这个讲的是十二因缘支,从“无明”开始,到“老死”结束,总共十二个环节,包括了三世因果的所有内容,《心经》对这段内容的描述,分为两个角度,“无无明”是圣者的角度,“无无明尽”是凡夫的角度,因为文字过于精炼,理解起来,可能需要做一些填充。

圣者“无无明”,凡夫“无无明尽”。

“无明”就是烦恼,断除烦恼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从小乘的角度讲,则是整个内容。普通的凡夫心里面的烦恼无穷无尽,所以叫“无无明尽”,圣者则通过修行将烦恼断尽了,所以叫“无无明”,这是两个角度的不同情况。


十二支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在这二十支里面,无明、爱、取三个为烦恼支,行和有两个是业支,由于烦恼的原因,导致我们做出了各种错事,这个叫做“业”,而这些“业”,又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痛苦,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起烦恼、造恶业、感苦果,具体来说,前世在烦恼(无明)的驱使下,开始造作各种业(行),然后得到了今生的果报(识、名色、六处、触、受),然后在受今生果报的过程中,又起烦恼(爱、取),又驱使造业(有),又导致来生的果报(生、老死)。

圣者(佛、菩萨、声闻、缘觉)们的烦恼都断尽了,所以他们造的业不受烦恼影响,这在佛教里术语叫做“白业”,所以生死自己是可以作主的,可以随愿而往,不象我们,烦恼很重,造的都是“黑业”,或者被染污的“黑白业”,所以自己的生死自己做不了主,是随业轮回。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无明烦恼,本来是没有的,原本是凡夫认识不到世界真相的产物,这就象是一个人害了眼病,看着天上总是有飞虫,本来是眼睛的问题,但他自己不知道,就觉得天上的飞虫是真的,这个就是“无无明”,本来就没有。

本来是“无无明”,但因为我们的智慧没有力量,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越看不到越想知道,结果就开始揣测,最后就揣测出了各种结果,然后再想当然的认为这些结果是真实的,并顽固的将这些“真实”执着起来,成了牢不可破的观念,这就是“无无明尽”的道理。

就象上面的例子,本来天上没有飞虫,这就是“无无明”,但眼睛害病了,这个眼病就是“无明”,结果视力受“无明”的影响,就看到了飞虫,只要不把眼病治好,这些飞虫永远都会在眼前飞来飞去,这就是“无无明尽”。

这些“飞虫”一直在眼前飞,自然就讨厌,这样一来,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飞虫”,如此这般就让我们产生了一系列的烦恼,如果我们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知道问题的根子在眼睛上,不去治眼病,而是整天在琢磨杀死这些“飞虫”,那这就是造恶业了,这样十二支就全来了。

关键全在智慧力量强弱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无明”的本身是不真实的,它的产生源自智慧力量的不足,智慧的力量足了,自然就能见到事物的真相,这样“无明”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所以智慧力强,则“无无明”,智慧力弱,则“无无明尽”。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我们就摸到了佛教的总窍门:慧力强则无无明,无无明则无后面的行、识等其它十一支的出现,就得自在解脱,慧力弱则无无明尽,无无明尽则会起惑、造恶业、感苦果,永远在十二支中轮转不息。


澡雪堂主谈国学


这是打坐心法。

“无名”,妄念也。

“无名尽”无妄念也。

妄念,就是你打坐时的各种念头。简单说就是,不要理念头,也莫求念头尽。就是让你不要理他只是“看着”就行了。

看着就是《金刚经》的“善护念”;就是天台宗的“止观”;《圆觉经》言: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沌沌婴孩


心经,佛教派一修炼幻化术的心法,其从一观字开始,(观即回光返照(不是临死那个),自在菩萨即自己),一步一景界,一景一惊心,直至正等正觉,整个修炼程序情景出现,一一如述,心经是最正宗方法,与日月星辰经方法不同,佛教心经与道教道德经的修炼都是殊途同归,只是无中生有与有中化无的程序不同。注意,在无人在旁扶法或末开悟心性的情况下不可强试。个人体会不代表他人见解,敬请谅解。


古尸1


无明是指我们对一切万法其真谛法性的无知,我们只是看到事物、万法的表相并且认为是真理而执着。我们没有透过事物的表相而看清万法的自性,故曰无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的核心,当我们抵达“彼岸”时,当我们安住在万法清静的自性时,一切我们的的认知皆是表相,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因果,亦无生死。如波浪起伏,还复大海,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红树尽禅机。


道闲


这个只有理解了法华经的一佛乘,才能准确理解。尽虚空遍法界只有一尊佛,只是一个心,一个人,一个念,那里有别的闲岔,无明是指烦恼,无明尽是指把烦恼消光了,既然尽虚空遍法界只是一个心,那有烦恼,那里有把烦恼消除干净这回事。说白了,就是把分别心变成无分别。


袈裟南台


无明,四种迷惑之一,见、思二惑是根本烦恼,断见、思二惑是解脱标志,而荡尽尘沙、无明二惑,是圆满无上庄严佛果必由之路,所谓无明因不明白原因、原理而苦恼。无无明,指已经明了三界乃至法界一切真相。亦无无明尽,连这个所谓的后得智统统都不可得,因为在究竟大圆满中已经具足一切福德、智慧之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