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強起來 農民富起來


組織強起來 農民富起來


組織強起來 農民富起來


組織強起來 農民富起來

賈洪新

每天記日記,是賈洪新工作多年以來養成的習慣。在他的辦公室裡,大大小小的筆記本整整齊齊地擺放在桌案上。每個筆記本上面都清晰地標註著年月日,詳細記錄著他每天的工作內容。

日前,“追夢鄉村行”採訪報道組來到寧安市江南鄉,在賈洪新的辦公室為他做了一次專訪。

江南朝鮮族滿族鄉坐落在美麗旖旎的牡丹江畔,境內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總人口27000餘人,行政村25個,5個朝鮮族行政村,屬於少數民族鄉鎮,農業鄉鎮。

2016年10月,鄉鎮黨委換屆,賈洪新從渤海鎮調任江南鄉黨委書記,主持江南鄉黨委工作,主抓江南鄉鄉鎮發展全面工作。其實,早在1999年,曾是人民教師的賈洪新就開始了他的從政之路。寧安市委宣傳部、寧安市委辦公室、寧安市發改委等多個部門都留下了賈洪新勤奮工作的身影。2013年從市發改委調任寧安市渤海鎮任鎮長,從此開始積累了豐富的鄉鎮工作經驗。

不忘初心、愛黨敬業、堅守底線,20年從政生涯,見證了他一心為民的心路歷程。

關鍵時刻顯本色

2017年7月23日,由於牡丹江流域連續多日強降雨,造成江水水位持續上漲,嚴重威脅下游腹地福興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上任不到1年的賈洪新聞訊,急匆匆奔向福興村全力組織抗洪救災工作。

在搶險救災過程中,他始終走在群眾前面,帶領鄉村兩級幹部、黨員、搶險隊突擊隊員,到受災嚴重區域開展人員轉移、搶險救災工作;修築防汛堤壩時率先跳到水裡鋪防水塑料。不少群眾因瞭解到他率先垂範,紛紛志願加入救災工作中,積極貢獻自己綿薄之力。

賈洪新帶領幹部群眾奮戰在抗洪一線,連續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在福興村4.5公里防護堤上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共同守護了福興村的人民生命財產。

整個搶險救災過程,江南鄉黨委沒有驚動市裡任何資源,保住了堤壩。當年,牡丹江市防汛指揮組領導來寧安市視察防汛工作,臨時增加了福興村巡查點,並準備將江南鄉做為抗洪防汛典型宣傳報道,賈洪新婉言謝絕。

一心一意謀發展

賈洪新關鍵時刻率先垂範,平時也是抓發展的好把式。他很早就意識到,最要緊的是要讓農民富起來。經過多次研究論證、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外出參觀學習,賈洪新結合江南鄉實際,大膽提出了發展的新思路和鄉村振興的新目標——“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大力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並制定出了一套符合江南鄉發展的“黨建+”模式規劃。

“黨建+清泉村不老源養生飲品廠”,在經過調查摸底,搞清非公企業組織基本情況的基礎上,他重點把域內不老源養生飲品廠作為“兩新”黨建工作重點覆蓋企業,通過創新支部建設引領黨員示範。

“黨建+寒地果產業”,他積極整合資源,成立寒地金果專業聯合社,以黨員致富帶頭人為引領帶動黨員積極入社,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集約型經濟。

“黨建+花臉溝蜂蜜產業”,在花臉溝原有蜂箱8000個的基礎上,繼續擴大養殖規模,新增蜂箱1000箱,組建了蜂業(蜂產品)專業合作社。積極引導黨員、群眾帶頭加入蜂產品合作社。積極溝通協調域內“兩新黨支部”北域珍奇山林食品有限公司,實施蜂產品“互聯網+”工程,通過“線上+線下”、“ 企業+蜂農”、“ 企業+合作社”等項目的實施,蜂農收入預計可實現翻一番的目標。

黨建+寶山小雜糧產業,積極引導黨員及貧困戶加入寶山農產品合作社發展雜糧產業,入社農戶達到108戶,入社土地達到1200多畝,帶動農戶264人,雜糧種植面積2200畝,實現銷售收入260萬元,入社農戶戶均增收1萬元,整體貧困村寶山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黨建+沙棘果產業,為調整產業結構促農增收,賈洪新組織鄉、村兩級黨員幹部先後三次赴林口、樺南沙棘果種植地進行學習考察,在深入調研和反覆論證基礎上,2018年吸納了清泉村、簸箕村、缸窯村、永樂村包括貧困戶在內共計58戶農民種植沙棘60000棵,種植面積達1000畝,預計農戶年增收每畝可達5000元。

賈洪新的科學規劃,讓江南鄉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走出了一條“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鼓勵和扶持村民自主創業,實現強村富民、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道路。

一片真情為民系

賈洪新常說:“做好群眾工作,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深入群眾,解決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切切實實為群眾辦實事,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正是因為他將心比心,以情感人,工作做到了群眾的心坎上,群眾才從心裡支持他的工作。

2017年市委重點工作“國道鶴大公路寧安鎮過境段”徵地工作中,他積極協調江南鄉涉及村屯黨支部,與村民交流溝通徵地賠償事宜,親力親為事無鉅細。

徵地期間賈洪新的高血壓老毛病犯了,但他仍然堅持參加徵地工作,一有時間便和徵地工作組的幹部們一同挨家挨戶走訪講解徵地政策、動員百姓積極配合徵地。在與幹部及村黨支部的努力協調下,徵地工作進展順利,江南鄉區域內沒有發生一起影響道路施工的惡性事件。

賈洪新用實際的行動,在寧古塔大地上展現了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風範。我們相信,發展中的江南鄉,今天付出一腔辛勞,播下一片希望,明天必定會收穫一個美滿的秋天。

關春瑩 晨報融媒體首席記者 尚餘全 崔皓 史玉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