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昌齡的詩作中看他怎樣和朋友相處?用真情,用一顆感恩的心

王昌齡,唐代著名詩人,京兆(今陝西西安)人,他是唐代邊塞詩的創始者和先驅者。王昌齡生於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30歲的王昌齡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從此踏入仕途。

從王昌齡的詩作中看他怎樣和朋友相處?用真情,用一顆感恩的心

王昌齡繪像

王昌齡是一個守諾的人,重情重義,喜歡交遊,不拘小節,因此在官場上得罪了很多人,屢屢遭到貶謫,在仕途上處於下游的位置。官場上的鬱郁不得志並沒有影響影響他的天性,他因此也結識了許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並和他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舊唐書·王昌齡傳》寫道:“開元、天寶間,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顥、京兆王昌齡、高適、襄陽孟浩然,皆名位不振。

而在貶謫的道路上,王昌齡還結識了很多朋友,這其中就有像李白、岑參這樣的大詩人。如有一次,當李白聽到王昌齡被貶謫到龍標(今湖南黔陽西南),他馬上就寫了一首詩安慰王昌齡,也是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和同情。這首詩就是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又如當王昌齡被貶到江寧時,他的好朋友岑參也寫下了詩《送王大昌齡赴江寧》。兩人真摯的友情盡顯詩中,同時岑參對王昌齡的貶謫也充滿了同情。岑參在詩中勸慰王昌齡不必去計較一時榮辱得失,最重要的就是保重身體“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字裡行間是朋友間真切的掛念和殷切的祝福。我想王昌齡看到朋友這樣飽含深情的書信之後,一定很開心: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那麼,王昌齡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這一切其實都是他的性格使然,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因為他真誠對待朋友,也就像那句古話說的那樣“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看一下他交往中的一些故事,就會明白這一切。

從王昌齡的詩作中看他怎樣和朋友相處?用真情,用一顆感恩的心

王昌齡繪像

和郭司倉的友情

郭司倉是王昌齡的朋友,司倉不是人名,而是官職名稱,而且是一個品階很小官職,《舊唐書·職官志》記載:“上州從七品下,中州正八品下,下州從八品下。”

有一次,郭司倉前來看望王昌齡,有一句話說得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王昌齡當然也是盛情款待這位好朋友。賓主坐定,豐盛的宴席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宴席上與朋友開懷暢飲,高談闊論家事國事天下事,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短暫的相聚結束後,王昌齡難免心中不捨,他一再挽留朋友多住幾日。

朋友臨行前,王昌齡隆重地為朋友舉行送別的宴會,還作詩一首相送。與朋友交心,真誠相待,所以王昌齡也收穫了很多的友情,他寫的這首送別詩就是《送郭司倉》:

映門淮水綠,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

從王昌齡的詩作中看他怎樣和朋友相處?用真情,用一顆感恩的心

淮河

起句“映門淮水綠”緊扣主題,寫送別的地點。美麗的淮河岸邊,風景是如此的優美,碧綠的淮河水就映照在家門前,主人正在為客人舉行送別宴會。當時的天氣,正是陽光明媚的春季,這場宴會準備的很早,宴會一直

持續著、進行著

環境的描寫猶如畫意一般,這也是一個溫馨的時刻。在風景優美的淮河岸邊為朋友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送別宴會,足見主人的深情厚誼

這也讓人想到了同為唐代詩人的李白,他在桃花潭前即將乘舟遠行之際汪倫在岸邊載歌載舞送別李白。

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人物,同樣的是朋友間的深情。

從王昌齡的詩作中看他怎樣和朋友相處?用真情,用一顆感恩的心

“留騎主人心”寫王昌齡依依惜別好友的心情。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這場送別宴一直持續到了夕陽西下的時候。這從首句就可以看出來,夕陽西下,餘暉照射在淮水水面,才會產生“映門淮水綠”這樣的視覺體驗。

此時,主人看到天色漸晚,就又一次盛情邀請客人留下來。這裡麵包含著三層的原因
一是天色漸晚,客人就此離開,晚上行路多有不便,主人擔心客人的安全;二是宴會上賓主推杯換盞,喝了很多酒的緣故;三是主人確實是真心挽留他的好朋友。

這一點很好理解,王維在渭城送別元二出使安西時,也說過“勸君更盡一杯酒

”那樣飽含深情的話。不同的場景,不同的詩句,相同的都是朋友間依依不捨的感情

“明月隨良掾”寫客人不便繼續打擾,堅持要走,於是王昌齡沿著淮河邊上的堤岸將客人送了一程又一程,皎潔的月光始終陪伴著他們。這一句又包含著王昌齡對朋友的深深祝福。掾是官府的屬吏,良掾的意思就是好官員。

這是說郭司倉是一位恪盡職守的好官員,王昌齡希望朋友仕途一帆風順,更希望他做一位清正廉潔的好官員,也能看出王昌齡用真摯的感情和善良的心對待朋友。

從王昌齡的詩作中看他怎樣和朋友相處?用真情,用一顆感恩的心

“春潮夜夜深”,詩人借淮河潮水錶達朋友間的深情。隨著春天季節的變化,降雨增多,淮河的水位明顯增大了很多,潮水一天比一天大。而這一浪高過一浪的春潮不正是主人依依惜別的強烈感情嗎

詩人王昌齡用淮河潮水來形容自己對朋友的真情實意,將思緒用具體化的潮水表達出來,也讓全詩的情感一下子變生動了。

在這首送別詩中,首句以淮河光影切入,末句以淮河潮水收結,首尾呼應。詩人以淮河光影表明挽留朋友的殷切心情,又以淮河上空的一輪明月、淮河春潮來表達離情愁緒。淮河在詩中以點染環境的方式出現,又好像在見證兩人的友情

全篇包含著王昌齡對郭司倉這位朋友依依惜別的深情,王昌齡真誠對待朋友,

情意真摯,感人至深

和武陵太守的一面之緣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王昌齡被貶到嶺南,好友孟浩然還專門寫詩《送王昌齡之嶺南》相送,詩中有“數年同筆硯,茲夕間衾裯。意氣今何在,相思望鬥牛”這樣的句子,孟浩然對王昌齡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和寬慰

第二年王昌齡從嶺南調到江寧(今南京市江寧區)出任縣丞,不久又貶為龍標縣丞。從江寧到龍標,他溯江(長江)而上,走的是水路。經過洞庭湖到達武陵郡(今湖南省常德市),正打算沿阮江去龍標,這個時候的王昌齡已經是舉步維艱了,因為他在

生活上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武陵太守聞知王昌齡途徑武陵,熱情地招待了的王昌齡,他早就聽聞王昌齡是一位重情重義的人,而且還給身處困境的王昌齡給予了物質上的資助這對於王昌齡來說,是一份雪中送炭的情誼

從王昌齡的詩作中看他怎樣和朋友相處?用真情,用一顆感恩的心

五代周文矩《文苑圖》,描繪的是王昌齡和詩友們雅集的故事

王昌齡深受感動,臨行上路前,他寫下了一首詩答謝武陵太守,原詩如下:

答武陵太守

仗劍行千里,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首句“仗劍行千里”豪氣凜然,同時也寫明瞭時間,就是即將離開武陵郡,踏上去龍標的路途了。

“微軀敢一言”意思是說請允許我這個卑微的人,在臨行前,冒昧地與您說上一句話,微軀是詩人自謙的說法。王昌齡會說些什麼呢?當然是說一些感謝的話

王昌齡此時處於人生的低潮期,尤其是在困難的時候,當別人伸出援助之手

給予支持和鼓勵,那麼這個人一定是真心實意地幫助自己的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知己,哪怕這個人與自己僅僅只有一面之緣

從王昌齡的詩作中看他怎樣和朋友相處?用真情,用一顆感恩的心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這兩句是詩人借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典故,說的是戰國時期魏國的隱士侯嬴和魏公子信陵君無忌的故事。侯嬴原來只是魏國看守大梁東門的一個門衛,信陵君卻待侯嬴為上賓,信陵君並沒有因為侯嬴的身份而冷落他,而且給予了尊重和善待侯嬴一直對信陵君的知遇之恩銘記心頭

後來,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求救於魏國,魏王一來有攝於秦國的強大,二來受到秦國的威脅,因此不敢出兵相助。這個時候,侯嬴為信陵君策劃了竊取兵符救趙的策略,成功地幫助趙國解了燃眉之急。後來,侯嬴為激勵信陵君,以自己的生命報答了信陵君的知遇之恩

從王昌齡的詩作中看他怎樣和朋友相處?用真情,用一顆感恩的心

在這首詩中,王昌齡將自己比作侯嬴,而將武陵太守比作信陵君,並表示,自己也要像侯嬴報答信陵君那樣報答武陵太守。詩人借用歷史上侯嬴和信陵君的典故,直抒胸臆,一不流於輕浮,二不讓人覺得這是沒有誠意的敷衍之詞,所以詩句讀來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因為王昌齡的詩句句表達的是真情實感,是發自於內心深處的真摯感情。

歷史典故的成功運用,將詩人知恩圖報的心意表達地很清楚:一方面表明知恩圖報這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源遠流長的傳統

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太守對他的知遇之恩,在他困難的時候給予他的援助,這援助中包括著物質的資助,精神上的鼓勵和關懷

從王昌齡的詩作中看他怎樣和朋友相處?用真情,用一顆感恩的心

總結: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理念,這是

正能量的。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別人,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幫助、鼓勵、關懷,並用這樣的行動去幫助、鼓勵、關懷更多的人。王昌齡的這首詩中可以說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王昌齡之所以有這麼多的朋友,這麼多真心相待的朋友,與他真心相待朋友是分不開的。他重情重義,用真誠的心去和別人交往,並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所以他得到的是友情,收穫的是友誼是最溫暖的真情

從王昌齡的詩作中看他怎樣和朋友相處?用真情,用一顆感恩的心



本文中王昌齡的圖片來源於今日頭條搜索,系站內圖片

《舊唐書·王昌齡傳》

《史記·信陵君列傳》

嶽麓書院《王昌齡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