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昌龄的诗作中看他怎样和朋友相处?用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唐代边塞诗的创始者和先驱者。王昌龄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30岁的王昌龄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从此踏入仕途。

从王昌龄的诗作中看他怎样和朋友相处?用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

王昌龄绘像

王昌龄是一个守诺的人,重情重义,喜欢交游,不拘小节,因此在官场上得罪了很多人,屡屡遭到贬谪,在仕途上处于下游的位置。官场上的郁郁不得志并没有影响影响他的天性,他因此也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并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旧唐书·王昌龄传》写道:“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

而在贬谪的道路上,王昌龄还结识了很多朋友,这其中就有像李白、岑参这样的大诗人。如有一次,当李白听到王昌龄被贬谪到龙标(今湖南黔阳西南),他马上就写了一首诗安慰王昌龄,也是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和同情。这首诗就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又如当王昌龄被贬到江宁时,他的好朋友岑参也写下了诗《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两人真挚的友情尽显诗中,同时岑参对王昌龄的贬谪也充满了同情。岑参在诗中劝慰王昌龄不必去计较一时荣辱得失,最重要的就是保重身体“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字里行间是朋友间真切的挂念和殷切的祝福。我想王昌龄看到朋友这样饱含深情的书信之后,一定很开心: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那么,王昌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一切其实都是他的性格使然,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因为他真诚对待朋友,也就像那句古话说的那样“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看一下他交往中的一些故事,就会明白这一切。

从王昌龄的诗作中看他怎样和朋友相处?用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

王昌龄绘像

和郭司仓的友情

郭司仓是王昌龄的朋友,司仓不是人名,而是官职名称,而且是一个品阶很小官职,《旧唐书·职官志》记载:“上州从七品下,中州正八品下,下州从八品下。”

有一次,郭司仓前来看望王昌龄,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王昌龄当然也是盛情款待这位好朋友。宾主坐定,丰盛的宴席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宴席上与朋友开怀畅饮,高谈阔论家事国事天下事,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短暂的相聚结束后,王昌龄难免心中不舍,他一再挽留朋友多住几日。

朋友临行前,王昌龄隆重地为朋友举行送别的宴会,还作诗一首相送。与朋友交心,真诚相待,所以王昌龄也收获了很多的友情,他写的这首送别诗就是《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从王昌龄的诗作中看他怎样和朋友相处?用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

淮河

起句“映门淮水绿”紧扣主题,写送别的地点。美丽的淮河岸边,风景是如此的优美,碧绿的淮河水就映照在家门前,主人正在为客人举行送别宴会。当时的天气,正是阳光明媚的春季,这场宴会准备的很早,宴会一直

持续着、进行着

环境的描写犹如画意一般,这也是一个温馨的时刻。在风景优美的淮河岸边为朋友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送别宴会,足见主人的深情厚谊

这也让人想到了同为唐代诗人的李白,他在桃花潭前即将乘舟远行之际汪伦在岸边载歌载舞送别李白。

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物,同样的是朋友间的深情。

从王昌龄的诗作中看他怎样和朋友相处?用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

“留骑主人心”写王昌龄依依惜别好友的心情。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这场送别宴一直持续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这从首句就可以看出来,夕阳西下,余晖照射在淮水水面,才会产生“映门淮水绿”这样的视觉体验。

此时,主人看到天色渐晚,就又一次盛情邀请客人留下来。这里面包含着三层的原因
一是天色渐晚,客人就此离开,晚上行路多有不便,主人担心客人的安全;二是宴会上宾主推杯换盏,喝了很多酒的缘故;三是主人确实是真心挽留他的好朋友。

这一点很好理解,王维在渭城送别元二出使安西时,也说过“劝君更尽一杯酒

”那样饱含深情的话。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诗句,相同的都是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

“明月随良掾”写客人不便继续打扰,坚持要走,于是王昌龄沿着淮河边上的堤岸将客人送了一程又一程,皎洁的月光始终陪伴着他们。这一句又包含着王昌龄对朋友的深深祝福。掾是官府的属吏,良掾的意思就是好官员。

这是说郭司仓是一位恪尽职守的好官员,王昌龄希望朋友仕途一帆风顺,更希望他做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员,也能看出王昌龄用真挚的感情和善良的心对待朋友。

从王昌龄的诗作中看他怎样和朋友相处?用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

“春潮夜夜深”,诗人借淮河潮水表达朋友间的深情。随着春天季节的变化,降雨增多,淮河的水位明显增大了很多,潮水一天比一天大。而这一浪高过一浪的春潮不正是主人依依惜别的强烈感情吗

诗人王昌龄用淮河潮水来形容自己对朋友的真情实意,将思绪用具体化的潮水表达出来,也让全诗的情感一下子变生动了。

在这首送别诗中,首句以淮河光影切入,末句以淮河潮水收结,首尾呼应。诗人以淮河光影表明挽留朋友的殷切心情,又以淮河上空的一轮明月、淮河春潮来表达离情愁绪。淮河在诗中以点染环境的方式出现,又好像在见证两人的友情

全篇包含着王昌龄对郭司仓这位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王昌龄真诚对待朋友,

情意真挚,感人至深

和武陵太守的一面之缘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王昌龄被贬到岭南,好友孟浩然还专门写诗《送王昌龄之岭南》相送,诗中有“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这样的句子,孟浩然对王昌龄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宽慰

第二年王昌龄从岭南调到江宁(今南京市江宁区)出任县丞,不久又贬为龙标县丞。从江宁到龙标,他溯江(长江)而上,走的是水路。经过洞庭湖到达武陵郡(今湖南省常德市),正打算沿阮江去龙标,这个时候的王昌龄已经是举步维艰了,因为他在

生活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武陵太守闻知王昌龄途径武陵,热情地招待了的王昌龄,他早就听闻王昌龄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而且还给身处困境的王昌龄给予了物质上的资助这对于王昌龄来说,是一份雪中送炭的情谊

从王昌龄的诗作中看他怎样和朋友相处?用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

五代周文矩《文苑图》,描绘的是王昌龄和诗友们雅集的故事

王昌龄深受感动,临行上路前,他写下了一首诗答谢武陵太守,原诗如下:

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首句“仗剑行千里”豪气凛然,同时也写明了时间,就是即将离开武陵郡,踏上去龙标的路途了。

“微躯敢一言”意思是说请允许我这个卑微的人,在临行前,冒昧地与您说上一句话,微躯是诗人自谦的说法。王昌龄会说些什么呢?当然是说一些感谢的话

王昌龄此时处于人生的低潮期,尤其是在困难的时候,当别人伸出援助之手

给予支持和鼓励,那么这个人一定是真心实意地帮助自己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知己,哪怕这个人与自己仅仅只有一面之缘

从王昌龄的诗作中看他怎样和朋友相处?用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这两句是诗人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说的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隐士侯嬴和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故事。侯嬴原来只是魏国看守大梁东门的一个门卫,信陵君却待侯嬴为上宾,信陵君并没有因为侯嬴的身份而冷落他,而且给予了尊重和善待侯嬴一直对信陵君的知遇之恩铭记心头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求救于魏国,魏王一来有摄于秦国的强大,二来受到秦国的威胁,因此不敢出兵相助。这个时候,侯嬴为信陵君策划了窃取兵符救赵的策略,成功地帮助赵国解了燃眉之急。后来,侯嬴为激励信陵君,以自己的生命报答了信陵君的知遇之恩

从王昌龄的诗作中看他怎样和朋友相处?用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

在这首诗中,王昌龄将自己比作侯嬴,而将武陵太守比作信陵君,并表示,自己也要像侯嬴报答信陵君那样报答武陵太守。诗人借用历史上侯嬴和信陵君的典故,直抒胸臆,一不流于轻浮,二不让人觉得这是没有诚意的敷衍之词,所以诗句读来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因为王昌龄的诗句句表达的是真情实感,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情。

历史典故的成功运用,将诗人知恩图报的心意表达地很清楚:一方面表明知恩图报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源远流长的传统

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太守对他的知遇之恩,在他困难的时候给予他的援助,这援助中包括着物质的资助,精神上的鼓励和关怀

从王昌龄的诗作中看他怎样和朋友相处?用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

总结: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理念,这是

正能量的。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别人,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鼓励、关怀,并用这样的行动去帮助、鼓励、关怀更多的人。王昌龄的这首诗中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王昌龄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朋友,这么多真心相待的朋友,与他真心相待朋友是分不开的。他重情重义,用真诚的心去和别人交往,并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所以他得到的是友情,收获的是友谊是最温暖的真情

从王昌龄的诗作中看他怎样和朋友相处?用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



本文中王昌龄的图片来源于今日头条搜索,系站内图片

《旧唐书·王昌龄传》

《史记·信陵君列传》

岳麓书院《王昌龄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