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届“兰亭奖”上这件作品,将楷书写出了个人风貌

在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上,有一件获奖的楷书作品,作者为于铭洪,所用书体为魏碑体楷书,书写熟练严整,能够看出作者有着很深的书写功力。下面是他的创作手记,或许对阅读者有些启发。

五届“兰亭奖”上这件作品,将楷书写出了个人风貌

于铭洪五届兰亭奖获奖作品

创作手记

■于铭洪

我学书一直以魏碑为主,主要临习《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元略墓志》《李谋墓志》等,力图从中寻得意趣。

近几年又涉足唐楷,唐楷以法度胜,讲求点画精准,结字严谨,通篇规整。我尝试着把两者进行融合,以期能生成些许个人面貌。

五届“兰亭奖”上这件作品,将楷书写出了个人风貌

于铭洪作品

历数清末以来的碑学名家,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李叔同,以及当代的孙伯翔等诸家,他们皆把魏碑写出了自己的风格,令我敬慕。学习过程中,我始终遵循以下几点:

一、点画是字的最基本元素,临摹之初首先要掌握基本笔画的写法,一笔一画反复临习,努力做到技法精准。

二、对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熟记于心,结字像不像直接关系到临摹的质量。

五届“兰亭奖”上这件作品,将楷书写出了个人风貌

于铭洪作品

三、做到初步的形似后,再去更深入地领悟碑帖中线条的质量和通篇的意趣,争取做到形神兼备,临摹的水准才能达到上乘。

四、初学楷书容易画字,甚至描字,这是初学书法的一个过程,但此过程不能太长,不能养成习惯。这里必须提到用笔的问题,楷书还是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行笔过程中需要注意提按和使转,这样的线条会更有生命力。

五届“兰亭奖”上这件作品,将楷书写出了个人风貌

于铭洪作品

五、许多经典碑帖会有多种拓本或摹本传世,初学者应尽量选择最原始的拓本进行临摹,因为原始的拓本更接近书者当时的真实状态。篇幅短的碑帖通篇临习最好,长篇的也可通篇临习,但往往会感觉枯燥,失去兴趣,如果选择精彩的和有代表性的局部去临习也是不错的办法。

五届“兰亭奖”上这件作品,将楷书写出了个人风貌

于铭洪作品

许多初学者都会为“临摹”与“创作”感到困惑。为什么有的书家只要对该帖临习一两遍之后就能把握其精神,因为他能抓住该帖的精髓和特征,这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临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关注细节。临摹是个苦功夫、硬功夫,前人“笔成冢、墨成池”的故事都充分说明了这点。然而,一味地不动脑筋地临池不辍,也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

五届“兰亭奖”上这件作品,将楷书写出了个人风貌

于铭洪作品

创作初期,选择的书写内容最好多些临得熟的字,这样一来,可以增强自己创作时的信心,创作中必须应用好临帖过程中得到的“法”,“法”就是规律、规范。

五届“兰亭奖”上这件作品,将楷书写出了个人风貌

于铭洪作品

历代书论都论及“虚”和“实”的问题。一般来说,用笔中的“按”、用墨中的“浓”和“湿”为“实”;反之“提”“淡”和“飞白”则为“虚”。好的作品无处不体现虚实变化。并且虚实的对比变化,是吸且虚实的对比变化,是吸引人注意的亮点,也是作者艺术情趣的体现,如何处理这一对辩证关系,是创作成败的关键。

五届“兰亭奖”上这件作品,将楷书写出了个人风貌

于铭洪作品

一味地“虚”,结果只能是不端庄、不沉稳,淡然无味甚至浮躁;过度强调“实”,则是一团黑;同时,“虚”与“实”表现得过于刻意,会给人以造作之嫌。

楷书创作,虽然大都以“实”为根基,但过于“实”,则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美感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善于像兵法中讲的那样,避实而击虚,虚实相转,克服常法,才能出奇制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