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三境界,你在哪境界?

靜心作楷


欲求楷書之高境,尤須著力於一“靜”字。倘能做到無所縈懷,若不經意,態致蕭散,平和簡淨,或可臻其妙。

楷書三境界,你在哪境界?


王國維言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我作楷既久,諦觀靜思中,亦悟得作楷之三種境界:亦步亦趨,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第一境也;端莊平和,沉著冷靜,氣骨開張,頗具匠心,此第二境也;心閒意淡,悠遊自在,無所縈懷,逍遙“法”外,此第三境也。

楷書三境界,你在哪境界?


平常心是道,作楷當修心!少一點塵雜之想,多一些勤苦用功;少一點鼓努作態,多一些精審謹嚴;既不囿於陳式,又不固步自封。為藝如斯,必得道矣。


楷書三境界,你在哪境界?


黃文泉書作選刊

楷書三境界,你在哪境界?


楷書三境界,你在哪境界?


楷書三境界,你在哪境界?


楷書三境界,你在哪境界?


楷書三境界,你在哪境界?


楷書三境界,你在哪境界?


楷書三境界,你在哪境界?


楷書三境界,你在哪境界?


形式化合,精神純一

——黃文泉書法散議

現在顏楷極少有人去寫,立根於顏楷筆墨和碑書思想的何紹基楷書更是冷清,而黃文泉卻偏偏選擇了顏何立骨、褚書活筆,晉書溢韻的路子。他把粗重的顏楷和“佝僂”的何楷用褚遂良的飄逸輕靈一點,復以晉韻充溢,讓人感覺到在形式新異的同時更會被其中流動的散逸氣息所吸引,筆外有筆,字後有字是也!黃文泉的行書也高於一般,若沒有他的行草書體現的晉韻,他的楷書或許在用筆的活脫、意境的淵雅上要打些折扣。

顏體楷書屬於外拓型用筆,結構“自閉”感強,筆筆團抱在一起,緊結中充滿張力,而這種“自閉型”圓形結構字與字很難互映、融合,每個單字就成為了一個完滿的個體,這就像用球形石頭砌牆不如不規則形石頭砌牆結實一樣。而顏真卿的高妙處在於縮小字距行距,讓字緊密地擠在一起,既顯得豐滿又解決了貫氣問題。

故此,古來習顏體楷書成功者極少,這種氣魄、結構、用筆,突破極難,人們要不寫得僵死,要不寫綿軟扭捏。要說有點成功也就數何紹基,而何紹基取顏書頂多也就是三分之一。何紹基接受了一些碑學觀念,他的楷書、行書都很大膽,其楷書在顏楷基礎上追求一點樸拙的味道,行距字距都拉開了,我看何楷像小蝌蚪,稚拙中游遊蕩蕩。故此我有一個想法,就是取法顏書這種個性十分強,風格壁壘特別堅實的書法最多取其一角,然後需要做的是與它體融合,儘量不要“一家求新”,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是樹立本原經典的時代,而是形式“化合”但精神力求“純一”的時代。我倒是建議,現在的黃文泉若再將視野擴展到漢魏六朝的質樸散逸則更適合他的下一步發展——要想有大成,應立唐、挾晉、入魏。

黃文泉楷書我感覺他更多地將顏的骨氣、何的變化吸收進來,而顏何的“自閉”結體用褚遂良的“開放”型結體衝破了,氣格上接於晉韻,楷法遙接晉韻其實極難做到,其書舉手投足有一種從容不迫之感;其書從筆墨形態上在保持外拓團抱用筆的同時將結體鋪開,這種感覺借用一個用筆概念就是“方圓兼備”——用筆圓、線條圓,結構融方。有時字距行距拉開後,真為一些“無所依”的圓晃的單字擔心,再一看,人家處理得恰到好處,有點佩服他了。我覺得在顏體楷書的出新上,

黃文泉是有新意的,他既沒有把顏體寫僵,也沒有把顏體寫俗肥,而是在質樸中存精雅與率氣甚至還有點可貴的稚氣。

細細觀看黃文泉楷書用筆,似乎不那麼守法度,點線的規範性也沒有唐法那麼嚴謹,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黃文泉極為精雅規範的楷書,但是似乎這不是他追求的目標,他作楷更多地是用意而不是單純用法,屬於“法中求意,意中求法”,而意法鹹備,他的一些線條更具有高難度。他寫字既快速又從容,用筆上有些小的勾挑、牽絲頗耐人尋味,細節的裝飾也是避免習顏僵化的方法之一。其點線以曲為主而不避直,常常有意想不到的線條出現,如果看過何紹基的書法可能還有個接受過程,有些點線、單字,單獨抽出來看不美,但是整體來看卻是完美精妙的。故此,觀看黃文泉的楷書常常有否定然後肯定,然後又懷疑,最後又肯定……在這種反覆糾結狀態中循環。因為他所用的一些線、結構實在不符合唐楷的“嚴謹”,但整體觀之又十分之好,這就涉及到書法藝術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趣味”。

黃文泉的楷書是“趣味性書寫”,他沒有把楷書當成楷書,也就是說他沒有把“法”理解的那麼死。當書家在追求某種書寫趣味的時候,會自然形成一套新的法度,這套法度是最貼近個體書家的審美趣味的,這就是最好的“法”。

楷書之所以很難發展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將楷書標準化、教條化、法度化,即使有些小楷追求一些意趣,也總是忘不了點線的刻意精美,技法的刻意純熟,個性的刻意強化。當技法和法度遮蓋了書家最為本質的心性的時候,因法害意,一切法、一切意都是“以妄立真”,在一個不真實的基礎上妄求藝術的真實,離藝似近實遠。我喜歡黃文泉,就是喜歡他書寫中心性的真實流露!如此,筆下自然倜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