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拆穿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千古謊言

魏延,本為荊州劉表麾下小將,後從劉備奪取益州,其間多立戰功,成功引起了劉備的注意。公元219年,劉備奪取漢中後,破格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太守,魏延由是顯名。但在三國猛將如雲、名將倍出的時代,魏延的資歷實在有點嫩,但魏延的名氣之大,卻遠非那些名將可比。如郭淮、陸抗、劉馥、羊祜、杜預、王濬等,很少有人曉得他們的事蹟,但魏延之名,卻是老幼皆知。究其原因,就是在諸葛亮首次北伐前,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引起了延續千年的軍事爭議。

那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真有其事嗎?

全面拆穿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千古謊言

一、魏延“子午谷奇謀”的真相

關於魏延“子午谷奇謀”,千百年來,有很多附和之人。

如北魏李苗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嘆息謂亮無奇計;宋朝胡寅,兵行詭道求勝而已,延之計可用甚明;明朝尚書程公許,魏延驍勇,欲以奇兵間道與大軍會,孔明信用其說,安知三秦之不歸於漢?但是這些人多是紙上談兵的文士,書生意氣,豈可當真?!

北宋武學博士何去非,著有古代經典兵書之一《何博士備論》,也涉及了魏延出奇兵一事,但他並不支持魏延,反而肯定諸葛亮出祁山才是真正的奇謀!

因此,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在軍事上講,根本就是個笑話,不值一提。

那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怎麼產生的呢?

在《三國志》魏延傳記載: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此段文簡略翻譯為:魏延每次跟隨諸葛亮北伐,都想親自統率一萬人眾,與諸葛亮分道進軍,在潼關會師。在時間上,並不是在諸葛亮首次北伐時提出的,而是每隨亮出而提出的;在目標上,文中提到的是潼關,而不是長安;在路線上,文中提到的是異道,而不是子午道。

因此,按陳壽《三國志》說法,根本不存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在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中,引用了《魏略》中的一段話: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諸葛亮於南鄭與眾將商議北伐大事,魏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此一段文,正是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出處!但《魏略》所言,是否可信呢?

《魏略》是曹魏郎中魚豢私撰的關於魏國的史書,後人對此書的評價很不錯,但此書有嚴重缺陷,就是記載魏國較詳實,對偏遠地區的記載則較粗略,甚至與他書記載不大相同,簡直如同兒戲。現將《魏略》關於後主劉禪、諸葛亮出山的事蹟附後賞析。

初劉備留家眷在徐州小沛,不意曹操大軍突至,劉備拋妻棄子投袁紹,後又奔荊州。劉禪剛數歲,四處藏匿,隨流民西入漢中,為人所賣。建安十六年,扶風人劉括避戰亂入漢中,買得劉禪,問知他是劉備的兒子,便養為義子,與娶婦,生一子。劉括有個姓簡的鄰居,在劉備手下任將軍,姓簡的將劉禪的勢告訴了劉備,劉備派簡到漢中,簡把事告訴張魯,張魯為結好劉備,便將劉禪送還給劉備,劉備乃立劉禪為太子。

上文所載,錯漏百出,實在可笑。

曹操平定河北,諸葛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便以普通人相待。後眾賓散去,唯亮獨留,備亦不問諸葛亮來此何事。...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諸葛亮於《出師表》明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由此可知,《魏略》關於諸葛亮出山的記載也是錯的。

因此,《魏略》中關於蜀漢的記載並不可信,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根本是子虛烏有,純屬作者魚豢道聽途說、杜撰而出。

但真正使魏延“子午谷奇謀”為天下知的,還不是《魏略》,而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內容如下:

諸葛亮屯兵漢中,商議進兵伐魏。忽哨馬來報:“魏主曹睿遣駙馬夏侯楙,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拒敵。”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三國演義》的劇情,完全是根據《魏略》記載改編而成,小說家之言,更不可信。

通過以上分析,足可斷定魏延“子午谷奇謀”純屬杜撰而出,既已是空穴來風,更何談憑此取關中?!

全面拆穿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千古謊言

二、魏延提出分兵的原因

雖然“子午谷奇謀”是假,但據《三國志》記載,魏延確實多次提出和諸葛亮分兵北伐的要求,但都被諸葛亮堅拒。

那麼,魏延為什麼會有分兵的想法呢?

自東漢和帝起,權力鬥爭就成了東漢政治生活的常態。到了三國時期,這種政治鬥爭並未消亡,反而愈加殘酷!

曹魏司馬懿鬥曹爽、鬥王凌,司馬師鬥毌丘儉、廢帝,司馬昭鬥諸葛誕、弒君;東吳二王之爭,諸葛恪鬥孫弘,孫峻鬥諸葛恪,孫綝鬥皇帝孫亮、大司馬滕胤、驃騎將軍呂據,皇帝孫休鬥孫綝等。

蜀漢的政治鬥爭,雖沒有曹魏、孫吳的精彩,但別有隱秘,更加勾人。

(一)把持朝政的荊州人

劉焉統治益州時,靠東州集團統治益州。劉備奪取益州並稱帝后,一改一家獨大的局面,關張等心腹舊臣、諸葛亮等荊州人、黃權等益州人、法正等東州人並受重用,相互制約。但諸葛亮輔政後,頗有老蔣用黃埔的風範,大力提拔荊州人,將其他地方人完全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大司馬蔣琬、大將軍費禕、尚書令董允、車騎將軍鄧芝、右車騎將軍廖化、鎮軍大將軍宗預、輔國大將軍董厥、右驃騎將軍胡濟、右將軍高翔、尚書令呂乂、尚書令樊建、衛尉陳震等。此上諸人,多出自諸葛亮相府,如此用人,蜀人焉能不降?

全面拆穿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千古謊言

(二)諸葛亮剪除異己

在《三國志·蜀書》中,有七人合成一傳,即劉封、彭羕、廖立、李嚴、劉琰、魏延、楊儀。此七人,除去楊儀後,便能突顯出兩大共同點:一是都曾是劉備政權中的重要角色;二是都因諸葛亮或死或廢。諸葛亮慮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諸葛亮屢密言先主,彭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好一個諸葛亮。劉封、廖立死於劉備生前,不再多說。

公元223年,劉備病危,託孤白帝城,命諸葛亮、李嚴共同輔政。諸葛亮為丞相;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事實上,除此二人外,劉備還有後手,早在劉禪身邊安排了親信。

一是侍中廖立。自漢武帝削丞相權,推行內外朝制度後,侍中便成為重要官職。東漢以來的大將軍,往往都要加錄尚書事、侍中官。侍中能隨意入宮面聖,與皇帝計議大事,對皇帝影響極大。司馬昭輔政時,便派親信到曹髦身邊任侍中,曹髦舉兵討司馬昭,這些人便逃回告密。廖立脾氣大、資格老,諸葛亮可容不得廖立在劉禪耳邊嘀嘀咕咕,立將廖立改任為長水校尉,將郭攸之、費禕、董允提為侍中。後蔣琬又告發廖立非議大臣,諸葛亮趁機將廖立貶為庶民。

二是統內外軍事李嚴。226年,諸葛亮北上漢中,準備伐魏,藉此欲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被李嚴拒絕。230年,諸葛亮再調李嚴赴漢中,在諸葛亮任命李豐(嚴子)督江州後,李嚴被迫北上漢中。231年,諸葛亮廢李嚴為民,流放梓潼郡。李嚴被廢一事,史書不可信,必另有隱情。

三是中軍師劉琰。劉琰是漢室宗親,劉備在豫州,闢為從事。有風流,善談論,劉備甚親待。後主立,劉琰封都鄉侯,班位每亞李嚴,為衛尉中軍師後將軍,遷車騎將軍。231年,諸葛亮罷黜李嚴,劉琰在公文的彈劾諸臣中名列第一。232年,因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被諸葛亮訓斥,後回成都因事而死,被判死刑、棄屍街頭。劉琰之死,和董允、費禕脫不開關係!

(三)魏延的困境

拒《三國志》載,魏延其人,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而且魏延自荊州跟隨劉備,因戰功被破格提拔,在劉備去後,亦屬於掌控地方大權的老臣。魏延自219年鎮守漢中,到227年諸葛亮北屯漢中,魏延坐鎮一方已有八年。

魏延雖是荊州人,但卻不屬於諸葛亮的小團體,諸葛亮等皆是有學問的名士,魏延一個泥腿子,自然不被諸葛亮等當回事。丞相長史楊儀就對魏延很輕視,楊儀敢這麼做,無非是狗仗人勢而已。

諸葛亮先剪除了皇帝身邊的廖立,在平定南蠻、聲勢大漲之後,便要一統蜀國的軍事大權,在李嚴和魏延當中,必然先拿魏延開刀。這裡,諸葛亮還使了個一石二鳥之計,一是屯並魏延的軍權,令魏延隨軍出征;二是調李嚴北上漢中,可惜李嚴堅拒,以致計策沒成功。

公元227年,諸葛亮北上漢中,立刻就剝奪了魏延獨立領兵的大權,將魏延的漢中軍,納入諸葛亮的統一指揮中。

230年,李嚴北上,並於231年被廢。李嚴之事,魏延必然知道真相,從此膽戰心驚,如履薄冰,心不自安。

231年,同是先帝重臣的劉琰,又被諸葛亮訓斥,被貶回成都。

魏延本就性矜高,不肯屈居人下。丞相諸葛亮一旦漢中,就奪了魏延軍權,魏延必然更加不忿。後魏延在諸葛亮身邊,又親見諸葛亮剪除李嚴、劉琰的手段,魏延更添驚懼。

在這種形勢下,魏延提出分兵的想法,其真正目的並不是為了幫諸葛亮破曹魏、取關中,而是圖自保、圖自立。

諸葛亮何許人也,怎看不出魏延的意圖,魏延最終還是步了前人後塵,死在諸葛亮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