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憲宗朱見深為什麼要為他的叔叔朱祁鈺平反?

甲乙丙丁戊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率領的20萬大軍全軍覆沒,自己也淪為瓦剌的階下囚,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當的瓦剌甚至窺視京城,兵臨城下。在這個時候,朱祁鎮的弟弟出朱祁鈺登上皇位,主持國政,穩定了混亂的路面。



不過當時有一個問題就是,朱祁鎮並沒有被瓦剌殺死,而只是囚禁。等到明英宗回到京城以後,朱祁鈺的位置就很尷尬了,也許是因為他貪戀帝位,於是他就變著法子將自己的哥哥軟禁起來,繼續做自己的皇帝,逼得後來朱祁鎮發動佛門“奪門之變”奪回皇位。朱祁鎮的成功復辟事實上就意味著朱祁鈺的末日來臨了,當時朱祁鎮對朱祁鈺進行了清算,很多支持朱祁鈺的大臣都被朱祁鎮處決,包括于謙,甚至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只以親王之禮下葬,太廟中也沒有朱祁鈺的牌位。


這樣的事情等到朱祁鈺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繼位才得改正,他將自己叔叔朱祁鈺的皇帝位恢復。為什麼朱見深會違背自己父親的旨意?行如此之舉呢?

首先,此舉起到了安撫民心的作用。雖然朱祁鈺變相奪了朱祁鎮的帝位,但是朱祁鈺治國理政的本事的確遠勝朱祁鎮,大明王朝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條,相比較於朱祁鎮時代勝過太多,因此朱祁鈺很得民心。民心不可失,朱見深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上位之後恢復朱祁鈺的帝位也是拉攏民心。

我甚至懷疑這是他的父親特意為兒子佈置的局,為的就是兒子以後能夠推行新政。

其二,朱見深此舉也是為了收“賢臣之心”。朱祁鈺在位期間,提拔了一大批能臣幹吏,包括于謙等,可惜這批人在“奪門之變”以後,有被殺的,被流放的,被罷官的,朝政被一群小人掌握。

朱見深執政以後,如果想要勵精圖治必須收復這批人的心,同時也是向天下昭示他執政不同於自己父親的決心,對恢復大明王朝的吏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這兩個觀點也是我的一家之見,畢竟這種歷史的東西沒有定論,問答也只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平臺,大家有什麼不同意見可以在下面評論區留言,讓更多的人看到更多不同的看法。


圍知歷史


朱見深為叔叔景泰帝朱祁玉平反,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景泰帝朱祁玉做事有原則、有底線,也有親情,做人做事可圈可點。對朱見深而言,朱祁玉有兩點做得太過分,令朱見深耿耿於懷:一是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二是軟禁父皇朱祁鎮。但是,朱祁玉點到為止,沒有進一步的行動:一沒有殺害朱祁鎮、朱見深父子。我們都明白,天無二日 ,民無二皇,歷史上的廢帝、廢太子都沒有好下場,李世民為了當皇帝,殺兄殺弟,順便也將十個侄子一併解決,斬草除根。而朱祁玉雖然貪戀皇權,但人性未滅,一念之仁,否則也不會有後來的奪門之變。二是該給的待遇都給了朱祁鎮父子。朱祁玉把朱見深的生母由妃子晉升為貴妃,朱祁鎮的小日子過得不錯,也生了三個兒子,也安排了專人照顧朱見深的生活。三是朱祁鎮所有的兒子都封了王,並且朱祁玉自己一個兒子也沒有。

第二,景泰帝朱祁玉有功於國,在士大夫集團和民間都有非常正面的評價;並且,朱見深親身經歷過朱祁玉力挽狂瀾,領導了北京保衛戰,打敗蒙古軍隊,救回父皇。給朱祁玉評反,對朱見深有好處:提高了朱見深的威望,收買了人心。再朱祁玉沒兒子,評反了則沒什麼壞處。

第三,景泰帝朱祁玉是朱見深唯一的親叔叔,由於朱祁玉沒兒子,儘管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但朱見深做回太子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朱祁鎮和朱祁玉兩兄弟小時感情很深,朱祁鎮對朱祁玉一直照顧有加。由於皇權,兄弟反目;但朱見深在做了十一年皇帝之後,權力之爭的烽煙早已遠去,親情猶上心頭,叔叔沒兒子,孤苦伶仃;尤其是朱祁玉的老婆汪皇后,過去對朱見深母子照顧有加,並且,由於堅決反對廢太子,被打入冷宮。

第四,朱見深是一個厚道人,知恩圖報,有情有義。朱見深對基本的是非曲直還是有一定的判斷力;尤其是朱見深對萬貞兒,有情有義。萬貞兒長得不怎麼樣,並且比朱見深大十九歲,但朱見深對她寵愛有加,有始有終。可見,朱見深的心底善良,恩怨分明。





江曉01


歷史上最喜歡翻案的皇帝當屬乾隆了,崇禎說袁崇煥投敵叛國,他說袁崇煥是明朝忠臣,是自己老祖宗搞得反間計;太爺爺順治說多爾袞意欲謀逆,他說多爾袞忠勇無雙;爺爺康熙說鰲拜擅權,他說鰲拜勞苦功高;老爹雍正說張廷玉應配享太廟,他卻命張廷玉歸還所有皇家賞賜,回家等死,最後不得已才讓張廷玉配享太廟;雍正朝受重用的李衛,乾隆早年間也認可李衛的功績,上了年紀就改口說李衛任性驕縱,並非純臣,幸虧李衛死的早,不然也有夠受的了。


乾隆翻案有撥亂反正,也有他胡攪蠻纏,可是明憲宗朱見深為叔叔朱祁鈺翻案絕對是彌補過錯,為其父朱祁鎮犯下的過錯贖罪,且他做的還遠遠不夠。

為什麼縱橫對他們之間的是非如此篤定?就讓我們回到明朝,看看他們父子兄弟之間有著怎樣的恩怨是非。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後,年僅九歲朱祁鎮繼位,老爹給留的輔政大臣他不喜歡,唯獨對看著自己長大的太監王振言聽計從,這個王振也是個不簡單的人物,他寒窗苦讀多年混了個學官,因想要出人頭地,便決定捨棄妻女,自己切了一刀,入宮當了太監,因為文化水平高(因為其他太監基本都是文盲,只有這位仁兄有家有業有文化主動閹割)成了太子伴讀,朱祁鎮繼位後,他憑藉皇帝的寵信打壓內閣,獨掌大權,魚肉百官,可謂是風光無限。

可他並不滿足於此,想當年入宮他是揹負著巨大心理壓力和輿論壓力的,所以他一直渴望建功立業、衣錦還鄉,機會終於來了,明朝的老對頭蒙古在邊境的傾銷貿易賠了本,開始發兵威逼明朝邊境,不同於朝臣們的驚慌,王振非常興奮的鼓動明英宗親征,不是因為愛國,純粹是王振自己想跟著耍耍威風。

出人意料的是,明英宗竟然力排眾議,真的御駕親征了,皇帝親征聽著很威武,可是不是誰都行,明英宗就不行。

二十二歲的明英宗帶著王振以及許多大明精英們,率領明朝全部精銳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向大同挺進,蒙古人本就擅長打游擊,見這陣勢馬上避其鋒芒,收拾了明朝在陽和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一路舟車勞頓沒有收穫又聽聞蒙古隊伍強悍的王振心裡打鼓了,下令班師,如果真的就此收兵不會有任何問題,蒙古人不清楚二十萬大軍的底細是不敢貿然行動的。

可是王振卻提出自己的故鄉蔚縣就在附近,想邀請皇帝去他家坐一坐,朱祁鎮也很樂意為王先生裝門面,欣然同意了,於是大軍掉頭去蔚縣,其實這麼走也沒啥問題,順路就從紫荊關回京城了,可是走了五十里,隊伍卻接到命令掉頭原路返回,因為王先生說怕大軍踩壞莊稼,明英宗誇他體諒民情,便下令掉頭從來時的居庸關回京城,本來京城已經很近了,回去了就安全了,可是王振和明英宗生動的演繹了不作死就不會死,蒙古人在後面已經看清楚這支軍隊就是廢物,於是果斷髮起攻擊,又是全軍覆沒,王振被明軍將領樊忠斬殺,明英宗被俘。

朱祁鈺臨危受命,扛起了大明的萬里江山

土木堡之戰,明軍慘敗,皇帝被俘,明朝上下人心惶惶,南遷派(逃跑派)蠢蠢欲動,那情景像極了北宋的靖康之難,總之當時的明朝一片滅國之相,這時候于謙站了出來,平地一聲吼“建議南遷者,該殺”,在爭取了太后的同意後,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擁立成王朱祁鈺為皇帝,以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說白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就是讓朱祁鈺代哥哥做皇帝,完事了還要還給朱祁鎮一脈。

古代新皇帝登基都會象徵的推辭兩三遍,在眾人的懇求下才能登基,但朱祁鈺是真心不想幹,因為當時明朝已無強兵悍將,外面瓦剌一直在叫囂,這個皇位就是燙手的山芋,明英宗的遭遇已經擺在那了,最後朱祁鈺確實被趕鴨子上架,無奈當上了代理皇帝,他重用於謙,調用各地藩王進京勤王,調集糧食,清除王振餘黨平息眾怒。

瓦剌本以為手握明英宗這張王牌,便可以無限的索取大明的財產,可是多次談判一分錢沒見著,談判不成就開戰,瓦剌屯兵京城外,企圖用明英宗去叫開緊閉的城門,兵不血刃的進入明朝都城,這次也未能如願;

這徹底激怒了瓦剌,對明朝宣戰,城外是瓦剌五六萬的精兵,城內是二十萬于謙從各地徵來的備用兵,看上去明朝佔據優勢,可惜這二十萬部分是備用兵,許多還是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甚至是老幼病殘,這已經是明王朝能籌到的全部兵力,用於謙的話說“二十萬方可一戰”,事實上這一戰打得確實很勉強,于謙衣不解甲的指揮戰鬥,最艱難是朱祁鈺站在了城門上鼓舞軍心,不管怎樣,明朝奇蹟般的獲勝了。

英宗歸來,奪門之變拉開帷幕

瓦剌最後都沒想明白自己怎麼會輸了,不過他們想到了一個讓明王朝從內部瓦解的損招,把明英宗還給明朝,讓他們內鬥去吧。

明英宗歸來,明朝的朝堂之上又炸鍋了,有人主張還位於英宗,有人主張由朱祁鈺執政,以後傳位於英宗之子,代理皇帝朱祁鈺肯定是不想還政,你闖的禍,我冒著生命危險幹替班,你回來我就讓位,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再者享受到了皇帝的滋味誰也不願意下崗,要不古代皇帝都喜歡尋求長生不老之術呢,於是朱祁鈺將太上皇朱祁鎮圈進在南宮,不久後廢了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惜他這個獨子只當了兩年太子就一命嗚呼了。

此後朱祁鈺的身體也是每況愈下,有意思的是囚居的朱祁鎮在大將石亨、宦官曹吉祥、高幹子弟張軏以及坐冷板凳的徐有貞的幫助下,復辟了,過程簡單的離譜,沒有刀光血影,就是逃出南宮的宮門以及打開大內的宮門,南宮門是蠻力推倒的,大內的宮門是守門人給開的,之後就是宣告群臣明英宗復辟了,於是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幕出現了,朝堂上同時出現了兩個皇帝。

功過是非,說與後人聽

當時的朱祁鈺已經纏綿病榻,聽到哥哥復辟的消息沒有震驚及恐懼,而是釋然了,在生命的最後,將皇位還給兄長也是最好的安排,一個月後朱祁鈺去世,死因成謎。

明英宗重掌朝政後,殺了功臣于謙等人,下旨痛斥朱祁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廢黜其皇帝封號,賜其惡諡“戾”,史稱"郕戾王",這也是朱祁鈺未能入明帝陵的原因。

明憲宗登基後,朝中出現了為朱祁鈺鳴不平的聲音,稱其臨危受命、保國平亂、擊退外敵、治國有方,如不是他,英宗也無法安然歸來,大明江山能否保住尚未可知,有功之人怎能落得如此下場?

朱見深雖然因為叔叔廢黜其太子之位,童年不幸,但還算講道理,也認同叔叔對明朝作出的功績,下旨恢復其帝號,諡號"恭仁康定景皇帝”,按照帝陵規格修建陵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明朝的祖制,皇帝的諡號是十七個字,而朱見深只給了朱祁鈺五個字,而且沒有廟號,也就意味著他不能享受後世的香火與祭拜,只能說明憲宗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叔叔的功績,可能心中對叔叔廢太子之事還是介懷的吧!

直到大明朝亡了,南明弘光政權才給了朱祁鈺明代宗的廟號,將諡號增到了十七個字,算是給朱祁鈺一個交代了。


史論縱橫


明朝自從土木堡之變之後,便是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這個隱患在後人看來,直接導致了明朝銳氣喪失。

這個隱患說到底還是君臣,簡而言之就是于謙力挽狂瀾,可卻讓人看到了權臣是怎麼可以左右朝綱。

從這一點來看,朱祁鈺即便是當了皇帝,實際上也是存在道統上的問題,名不正!

這就導致了後來朝廷出現了黨派之見,朱祁鎮的利用於謙同其他大臣的矛盾,直接讓不少臣子轉而支持他。


而且最為重要的朱祁鎮手中有外邊藩王的支持,也就是說在權勢上,朱祁鈺其實不如朱祁鎮。

並且朱祁鈺這個人有才能,也有容人的雅量,可是卻過於的仁慈,沒有將朱祁鎮除去,也沒有過多的限制朱祁鎮。

簡而言之朱祁鈺自己都認為這個位置來的不正當,他本就明白這其中的複雜,可他偏偏下不了殺手。他廢除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可卻暗地裡妥善安置他。

甚至可以說朱見深是被朱祁鈺帶著長大的,朱祁鈺同朱見深有很多相似之處,或許朱見深打心眼裡是敬佩朱祁鈺的。

可惜朱祁鎮這個權謀老練的君主,從逃回北京城之後便是廣納羽翼。後來更是直接發動奪門之變。

然而他改變不了一點,那就是朱祁鈺確實是大明有功之君,宗廟上少不了他的諡號,百姓更是明白他。


所以朱祁鎮可以定下朱祁鈺的謀反之罪名,可以給他潑髒水。但是改變不了朱祁鎮才是最大罪人的事實。

朱見深登基為帝之後,早已唾棄朱祁鎮的他,立馬便是為朱祁鈺平反,一來他們家對不起朱祁鈺,二來為了天下臣民之心,三來朱見深痛恨其父將朝廷臉面丟盡!


小司馬遷論史


明英宗一生造孽太深,明憲宗繼位後,要給他老爸“擦屁股”。


明英宗這個人,一輩子都是糊里糊塗,恩怨不分,敵友不辨,是非不明。給明憲宗留下了一個“巨坑”。

首先、他是土木堡之敗的真正罪魁禍首。

1449年,英宗率數十萬大軍出征瓦剌,慘敗於土木堡。此戰,20萬明軍戰死7萬,傷者約10餘萬,衣甲兵器輜重盡失,幾乎是全軍覆沒。

按照傳統史學觀點,均認為此戰大敗的元兇是朱祁鎮寵幸的宦官王振,是因為他犯下了各種匪夷所思的低級錯誤,才導致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但是眾所周知,明代宦官僅僅只是皇帝意志的代言人,王振也不例外,他本身並沒有足以左右英宗的權柄。因此土木堡之戰的真正罪魁禍首,實際上就是明英宗。而王振的罪責,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他的進退失措、指揮不當背鍋罷了。

比如說,明朝大軍先取道紫荊關回京,欲經蔚州,而後行走四十里,又改道東行,向宣府行進,如此詭異行軍路線的決策者,難道是王振嗎?他只能提建議罷了,最後拍板的人只能是明英宗自己。




至於說土木堡之變帶給明朝的影響,那都不用多說了。整個大明王朝的文武中樞幾乎被一掃而空,洪武、永樂、洪熙、宣德四朝的所有成果也幾乎被一掃而空。如果不是明代宗、于謙君臣的通力合作,大明王朝估計都活不到276歲。(最讓人痛心的就是老將英國公張輔,堂堂平越名將竟然為明英宗的昏庸殉了國)

其次、英宗復辟之後,弊政不斷,給憲宗遺留了很多禍患。

如果說土木堡之變前,明英宗的種種弊政還可以推給王振,那麼復辟之後,沒有背鍋俠王振了,英宗的所作所為,就只能怪在他自己的頭上了。

那麼,英宗復辟之後,他幹了哪些遺禍後世的錯事呢?小事咱都不論了,就說六件影響比較大的事。

①:大規模清洗朝堂,迫害有功之臣。比如於謙、王文被斬於市;總兵範廣被凌遲;內閣輔臣陳循、江淵、俞士悅被髮配流放;蕭鎡、商輅、王直、殷謙罷職。這些人都是大明的棟樑之才,英宗僅僅只是因為他們為明代宗效力,就把他們給一併清洗掉了。


②:平反王振,建廟祭葬招魂。這個不多評價了,明英宗到死都認為王振是忠臣。

③:重用奸臣。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因為在“奪門之變”有功,英宗便對他們全部委以重任。

很可笑的是,英宗重用的這些人,最後都被他幹掉了。比如太監曹吉祥與其侄曹欽更公然在京師舉兵造反,被英宗殺掉;石亨與其侄子驕縱不法,圖謀變亂,被英宗殺掉;而徐有貞因為跟石亨有仇,被英宗流放。也就是說,英宗用的這批“功臣”,其實一個好玩意都沒有。

④:處置流民不當,激起重大民變,導致後來百萬荊襄流民造反。

⑤:輕信蒙古“換道入貢”的謊言,導致蒙古打著入貢名義順利進佔河套平原,然後蒙古人就賴著不走了。朱祁鎮惹出大禍,無力驅逐,於是這一水草豐美的國土,從此淪喪於蒙虜。

⑥:容縱建州女真壯大,養虎為患,差點遺禍後世。

復辟之後的明英宗,在位僅僅八年就把皇帝當成這個樣子,給他兒子明憲宗留下了這麼多禍患,也真是難為他了。




既然老爸如此昏聵,明憲宗繼位後,自然要給老爸“擦屁股”了。

首先,憲宗以雷霆掃穴之勢滅了女真,將建州女真的崛起推遲了一百年。

其二,憲宗花大力氣平定了荊襄流民。

其三,憲宗為英宗統治後期受迫害的賢臣一致平反。比如於謙被平反昭雪,赦免其親族並加恩;商輅被召回,任命為內閣首輔。

其四,憲宗在商輅的力主之下,追復叔叔朱祁鈺以帝號,以帝皇之禮重修其陵寢。

通過憲宗的這些努力,因英宗後期種種弊政導致的社會問題得到了一定的解決,士大夫階層的惶恐不安之心也得到了安撫。

至於說憲宗為什麼要給叔叔朱祁鈺平反,原因很簡單——明代宗於社稷有功,且平反明代宗對憲宗的皇位法統沒有威脅。


明英宗造孽,導致大明江山差點玩完。如果不是明代宗臨朝聽政,粉碎了瓦剌軍對北京的入侵,大明江山還有沒有,明憲宗這個皇位還能不能繼承,都很難說。所以說,明代宗對大明江山有功。既然憲宗已經為于謙等人平反,那麼明代宗也應該平反。

並且,給叔叔朱祁鈺恢復皇帝身份對於明憲宗來說,也沒有沒有任何影響,沒有人會說他這個皇位不合法(代宗無子,憲宗是唯一的繼承人)。相反,他的此舉還可以收買民心和士大夫之心。士大夫和老百姓都會誇讚明憲宗是一個了不起的好皇帝,這樣他的統治才能夠更加穩定。

當然了,明憲宗也不能直接給叔叔平反,這樣會打他老爸的臉。所以,憲宗就說這是英宗臨終前的遺願,希望他們辦好,他只是秉承老爸的遺願。有這樣的好兒子,英宗上輩子也是積了德。


Mer86


大部分人覺得憲宗給景泰帝平反,有點無法理解,那是因為這個感覺是建立在憲宗是個昏君的認知上的,《明史》裡面的憲宗,也是被抹黑得有點慘的,說起憲宗,就是專寵萬貴妃,縱容汪直搞西廠,就是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全是黑點,不是昏君是什麼!一個昏君居然能做出給景泰帝平反的事情,讓人無法理解,可是憲宗真是昏君嗎?


其實憲宗也算是明朝少有的好皇帝,他剛即位的時候,因為英宗一夥亂搞,不但天下人心盡失,而且國內流民四起,邊境的蒙古、女真諸部也是蠢蠢欲動,憲宗即位後,給於謙平反,給景帝平反,把人心收拾起來了,又創設鄖陽府解決荊襄流民問題,在軍事上鎮住蒙古和女真,整個局勢控制得很好。如果能理解憲宗不是《明史》裡說的那種昏君,也就好理解他為什麼要給景帝平反了。

  • 各種畫作中的明憲宗形象



當初明英宗,也就是憲宗的老爸在復位之後,對景泰帝的定位是“篡位”,發佈的廢景泰帝為成王的詔令中,說的是“景泰僭子為仍為郕王”,所以英宗朝對景帝的定位是篡位,景帝的身份是僭主。當了七、八年皇帝,挽救大明江山的皇帝,這樣的下場,可謂千古奇冤啊。而且,從來只有蒙冤的臣子,大明卻創造出了一個含冤莫白皇帝!


說實話,就連英宗一夥,也知道景帝是冤,因為他們打壓景帝也是心虛的,本來按明朝法律,藩王篡位那是死罪啊,可是英宗一夥也不敢殺了景帝,甚至都不敢把景帝廢為庶人,只是否定了他的皇位合法性,不承認他是大明的皇帝,但是仍然承認他是大明的郕王。這就有意思了,簡直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嘛,那有藩王真的造反,是這麼處理的!這說明英宗一夥人也不真的認為景帝是篡位,只是不這麼說,英宗復位就沒有道理。

  • 明英宗坐像



試想一下,連英宗一夥自己都不認為景帝是真的造反,天下人誰會信,天下人又誰會服。景帝無論有什麼缺點,他在危急時刻挽救了大明江山,這是沒人可以否認的,英宗一夥這麼搞,不得人心,人心不服,是推動景帝在憲宗時代最終恢復皇帝身份,並獲得諡號的關鍵原因。


景帝的平反,不是朝廷推動的,更不是憲宗主動做的,而是民間掀起來的,最開始把這個事情挑出來的,是一個芝麻小官,湖北荊門州的訓導,相當於一個縣級市的教委主任,他在成化三年給朝廷上書說景泰帝平定禍亂,且在位七年,天下太平,老百姓安居樂業,功勞這麼大,朝廷不應該這麼對他。

這個事情被挑出來以後,大家都開始議論,憲宗自己也表態說,景泰帝的過失,他不介意,但這個事情不是臣子們應該說的。於是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成化六年,御史從景泰帝的諡號下手,再次把事情挑出來,他們說成王受命於危急之時,削平禍亂,有大功啊,諡號卻是戾,天下人都為他鳴不平(公論不平)。


這些要求朝廷給景帝平反的活動,此起彼伏,憲宗的態度比較有意思。他是不想討論這個事情的,但是也不打壓要求平反的人,憲宗也知道,景帝的遭遇讓天下人寒心,所以對於給景帝平反的事情他雖然不想提,但也不打壓,可不打壓,這事就沒完了,大家似乎看到了希望,輿論基本上都盼望景帝平反的問題能夠解決。


最後,成化十一年,憲宗突然提出要給景帝恢復帝號,重新評價諡號,顯然他已經感受到了人心,決定順應人心,主動給景帝恢復帝號,重上諡號。此舉給憲宗帶來了巨大的人氣,讓憲宗圈粉無數,談遷就說,“大哉憲皇帝追稱景帝,所挽回元氣多矣。”


只愛潘多拉


朱見深的坎坷童年

明朝諸帝裡面,成化帝朱見深堪稱真龍天子:因為,他的皇位的得來,堪稱離奇曲折。

成化帝的父親是明英宗。明英宗在位期間,聽信閹人王振蠱惑,御駕親征瓦剌,不料造成明軍主力被瓦剌軍殲滅,自身也被瓦剌俘虜。倘若不是當時于謙等朝廷忠良力保明英宗的弟弟景泰帝登基主持大局,那麼,明朝會提前滅亡。

景泰朝廷在化解瓦剌帶來的危機後,景泰帝對自己是皇帝,但是太子還是哥哥的兒子這個現象深表不滿。於是,景泰帝排除阻力,廢掉朱見深的太子地位,改立朱見濟為太子。如果沒有意外發生,朱見深長大後將成為明朝的一個尋常藩王,最終過完一生。

不過,朱見濟或許和元朝的元寧宗一樣福薄——元寧宗在位不足兩個月就死掉了,朱見濟當了沒多久太子,也死去了。朱見濟去世後不久,景泰帝得了重病,在重病期間,明英宗在石亨等人的運作下,發動政變,奪回皇位。

需要說明的是,之所以明英宗的復辟沒有受到太多阻力,這其中也有朱見濟的關係。因為明英宗復辟的理由是景泰帝重病,朝政需要有人處理,因此自己才復位,也因此沒有遇到阻力。倘若朱見濟當時尚在人世,明英宗的復辟將會失去法理依據,即便是明英宗強行復闢、誅殺景泰帝父子,也必然會導致天下大亂,也必然會有“有心人”為景泰帝父子出頭、討要“公道”。


明英宗政變成功,才為朱見深恢復太子身份,並獲得皇位提供了機會。

成化帝為何平反景泰帝?

明朝成化十一年(西曆1475年),已經成為皇帝的朱見深宣佈為自己的叔叔:景泰帝朱祁鈺平反,並恢復其被明英宗廢黜的皇帝稱號。

成化帝的很多童年不幸,很大程度是景泰帝一手造成的,這心理陰影很可能伴隨一生。那麼,為什麼成化帝要恢復景泰帝的身份,併為其平反?

歸根結底,在於景泰朝廷為明朝得以續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景泰朝廷在當初力挽狂瀾,明朝會否存在還是未知數。明英宗復位後,抹掉了景泰朝廷的功勞,並潑汙景泰君臣,這一點,造成了人心很大不服。

因此成化帝登基不久,就有不少大臣建議成化帝恢復景泰帝名譽。成化帝骨子裡,應該是不願意恢復景泰帝名譽的,這一點,從兩點可以看出:

第一點,是直到成化十一年,景泰帝的名譽才被恢復;

第二點,則是成化帝只恢復景泰帝的皇帝稱號,但沒有為其上廟號,從這點不難看出,成化帝並不認為景泰帝和之前的明朝皇帝一樣,具備同樣的地位、規格。



但是,成化帝知道人心向背這一點,自己難以左右。自己也不想擔著獨夫民賊的名聲,於是,才為景泰君臣恢復名譽,這也算是一種安撫人心、收買人心。

直到明朝滅亡,南明弘光朝廷建立以後,弘光朝廷才為景泰帝代宗廟號。此時,距離成化十一年,已經將近一百七十年了。


藤樹先生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自己也淪為階下囚!瓦剌大軍乘機發難,兵臨京城,國不可一日無主,在群臣推舉以及太后承認的情況下,朱祁鈺登上了皇位,主持國政,是為明代宗。

本來這是一次臨危受命,效果還不錯,朱祁鈺和于謙等人一起打退了瓦剌,自己也坐穩了者皇位。可沒多久,明英宗讓瓦剌人給放了,回到了京城。

這讓朱祁鈺很是尷尬!按理說,他只是個代理皇帝,正主回來後得還政的。可這種事兒換誰也不願意啊,於是朱祁鈺便將哥哥明英宗個軟禁了起來,這一關就是七年。

英宗當然不好受咯,不過形勢比人強,也沒辦法。再者自己兒子好歹是太子,江山還是他們家得,所以呢也就在南宮老老實實待著。

可是朱祁鈺這皇帝當上了癮,不僅自己當了,還想讓兒子朱見濟取代太子朱見深,這下明英宗忍不住了,夥同朝臣發動奪門之變,拿回了皇位,成功復辟。

而朱祁鈺沒多久就掛了,死因不明。

明英宗在其死後,開始了清算報復,不僅把之前擁立朱祁鈺得大臣們都處決了,還對弟弟進行抹黑,稱其“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還把他的帝號廢去了,並按親王禮儀葬於皇陵之外。

這就導致了朱祁鈺雖然當了七年皇帝,但卻沒有葬入皇陵,而且太廟也沒他的牌位。

說實話明英宗有點過分了,人都死了,還這樣搞!

而後來他兒子明憲宗朱見深繼位,對於自己這位叔叔還是頗為同情,開始給他平反,恢復了帝號,以帝王規格重新修繕其陵墓。

明憲宗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畢竟這是在反對老爸啊!

第一點原因,叔叔並沒有對自己家庭做過特別過分的事情。

朱祁鈺的繼位是非常有趣的,若不是英宗皇帝“胡鬧”,他也沒有機會當上皇帝。

當時的他因被瓦剌俘虜,京城官員為了保護都城才擁立了新的皇帝,不過英宗最後也安全的回到了宮中,可這時候的朱祁鈺不可能再把君位還給哥哥。

他只好把“先帝”軟禁了起來,並且廢除朱見深的儲君之位。雖然朱見深一家因此失去了對最高權勢的掌控資格,但是他們父子二人並沒有出現性命危險,而且他們二人受到的待遇也並不算差。

比如說將“先皇后”封為皇貴妃,又讓英宗新添了三個子嗣,這一系列做法在權利鬥爭中已經算是“大恩”的行為了,要知道掌權者在很多情況下都需要對政敵“斬草除根”的。

正因為朱祁鈺繼位以後並沒有做的太過,所以“冷靜”下來的朱見深也表示可以理解叔叔的做法,進而才有了給他平反的意願。

第二點原因,此人的為君能力並不弱。

拋開他們兩家的權利爭鬥不說,人家朱祁鈺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君主,在行政方面有著很強的能力,國家在他的治理下也能穩定發展。

在政變發生以後,由當時的太后面向全國發出新君主的“上位報告”,看太后雖然大力指責子孫的不正當行為,但也沒有否認朱祁鈺的個人能力,所以他當君主還是很讓人信服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朱見深有時候也覺得叔叔當君主非常合適,自己拿回皇位後未必有叔叔做的好,這種“惻隱”的心理在他的心裡面逐漸生根,以至於他到後來總想為叔叔做些什麼事情,而對於已經去世的叔叔(政變後一年就去世了),唯有給他正名才是最好的補償。

第三點原因,二人畢竟有血緣關係,朱見深也不願見叔叔留下罵名。

他們二人的叔侄關係是最嫡系的關係,就算他們為了皇權的歸屬發生了一些不愉快,但是誰也不能抹殺他們的血緣聯繫。

在幼年時期,朱祁鈺和自己哥哥(英宗)的關係就非常要好,整個宮中就數他們之間的親情最為濃厚。

等到後來英宗繼位生下朱見深以後,他們叔侄之間也有很不錯的關係,這些都是要建立在雙方親情之上的。

而朱見深這個人雖然能力一般,但他絕對可以算的上是一位好人,他在繼位以後並沒有特別大的作為,但是留下的口碑還很不錯,是一個懂得事理的君主。

所以即使是叔叔曾經廢除了自己的太子之位,但是等到自己“平靜”下來以後,他對叔叔的怨恨也被親情慢慢沖淡了,再加上叔叔死後沒有留下子嗣,跟自己兄弟成群的狀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時的朱見深是有點“可憐”叔叔的,所以他才決定給叔叔平反。

不過話說回啦,這次的平反活動是“打了折”的,朱見深只是簡單的給叔叔正了一下名,並沒有太大的力度。

就連廟號也沒給叔叔立上,所以朱祁鈺是沒有進到太廟的。他的代宗廟號,是到了南明時期,才被加上的!

所以從這點來看,朱見深對自己叔叔也並不是完全的認可。其之所以為其平反,除了前面說的那些他自己主觀上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為了安撫群臣。

因為明代宗的口碑,其實還是不錯的,明英宗死後,許多大臣都在為其發聲。

這樣雖然顯得不是太有人情味兒,但應該最為現實!


白話歷史君


明憲宗朱見深是個有良心的皇帝,他做太子時親眼見到國將破、家將散的景況。又親眼見到于謙中流砥柱,叔父臨危監國;而這些都是自己父親信任宦官王振,倉促親征、敗績喪師、身為虜囚所造成的。雖然,北京保衛戰成功,叔父君臨天下,自己太子移位,但以封建禮教出發,這是理所當然的安排。如果對此應有個人負責任的話,則應是自己的父親英宗朱祁鎮。

對於奪門之變,從朱見深後來的態度看,也是否定的。在朱祁鈺的太子病死,他本人身患絕症的那一刻起,朱祁鎮重出,朱見深恢復太子就是遲早的事,奪門之變純粹是多此一舉,反而使皇室背上了屠殺功臣,不厚道的惡名,惹天下所罵。可能憲宗朱見深出於誠心,也是想為皇家挽回些面子,才又把叔父靈位請進太廟,恢復廟號,與列祖列宗並列。


二曲人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發生在古代的高管群體聯手鬥小老闆的故事!

本來誰輸誰贏,顯而易見!但是這個故事裡,小老闆孤身面對一群高管,不僅沒虧,而且穩賺不賠!

小老闆,自然是明英宗那有戀母情節的小兒子明憲宗朱見深,朱見深從小長在深宮婦人之手,一出生就是天潢貴胄,萬里挑一的皇位繼承人,可是一不小心,爸爸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了,而自己的叔叔朱祁鈺被大臣們推上臺,成為大明王朝家族企業的新一任大老闆。

當上大老闆之後的叔叔就不是叔叔了,因為是唯一的皇帝,皇帝不僅沒有親情,還可能因為感到威脅,時刻有可能幹掉自己的兄弟和侄子,所以朱見深這個繼承人也就不是繼承人了。

而因為老爹朱祁鎮生死未卜的緣故,小小的朱見深也跟著遭殃,被圈在深宮大院之中,沒有父母,太監也欺負這個失去了光環的皇子,陪在他身邊的只有一個年齡能當媽的宮女萬貞兒。

這樣環境下的小皇子朱見深自然養成了留守兒童的特質,懦弱,缺愛,自卑,恐懼,和極強的依賴心。所以萬貞兒是當時孤單皇子的唯一能抓住的稻草,這才有大明史上赫赫有名的萬貴妃獨寵一朝的故事!

皇家兄弟的那些事

當然,我們今天並不是要說明憲宗和萬貞兒的那點故事,而是要說,在景泰帝朱祁鈺在位的數年時間裡,他和他那出了家的父親,其實都承載著極大的心理負擔,生怕動不動就被景泰帝咔嚓了!

明英宗還好,畢竟是一個大風大浪見慣了的成年人,但是朱見深卻只是個孩子,時刻擔心著人頭落地的風險,會給這個孩子造成多大的的心理障礙啊!

所以他爸朱祁鎮再次復位之後,對弟弟朱祁鈺進行的瘋狂的報復,把朱祁鈺重用的大臣全部打壓,甚至把忠臣于謙也斬首,對待朱祁鈺,他毫不留情的禁止他埋在皇陵,他給朱祁鈺的諡號是“戾”,把朱祁鈺的妃子全部誅殺!足見恨之入骨!

所以,爸爸死後,明憲宗又怎麼可能會輕易將這位給他造成童年陰影的叔叔平反呢?

顯然,這背後是一個權力博弈的故事!

毫無疑問,給朱祁鈺平反絕不是出自明英宗父子的意思,而是在於那些曾經將朱祁鈺抬上帝位的文官集團們!

可能有人問,為何文官集團非要給朱祁鈺平反?

首先,就是大家都知道,有明一朝,士大夫群體特別活躍,什麼動不動瘋狂死諫的監察御史,什麼敢言敢說的東林黨人,其實就是在爭取士人階層的群體利益,如果朱祁鈺的不被平反,那麼曾經在土木堡之變推舉朱祁鈺的文官群體就是亂黨分子,這些亂黨分子的門生故吏也就成了亂黨的繼承人,這可就不只是名聲問題那麼簡單,仕途和下一代前程也會成為問題,甚至沒有出頭之日!

其次,對於文官群體而言,如果不給朱祁鈺平反,也就是說很大程度上就否定了景泰年間的一切成就,否定朱祁鈺的合法性,否定對明朝有力挽狂瀾之功的救時宰相於謙的功績!

也就是說他們要違心的認同景泰帝和于謙集團是徹頭徹尾的叛亂分子,那麼這會讓天下百姓如何看待自詡清流的文官集團,又如在歷史書中這些文人毫無骨氣!

在以風骨死諫為榮的明朝清流心中,這種汙名是萬萬難當的!所以他們一開始就存著為景泰帝平反的心!誰不想做丹心照汗青的男人!

但是朱祁鎮在世的時候,一方面文官集團知道其實景泰帝對待這位太上皇做法讓太上皇很不舒服,所以文官們對待受苦的舊主也有一定同情和愧疚,他如何對待朱祁鈺也都說得過去,第二點,朱祁鎮畢竟是當了很多年皇帝的人,有威望,有正統性,在大臣中也不乏支持者,否則也發生不了奪門之變,第三點,明英宗朱祁鎮對待緊隨朱祁鈺的臣子進行的殘酷打壓也使得文官集團風聲鶴唳,不敢冒尖出頭!

所以在英宗一朝,並沒有人敢於提及為景泰帝平反,但是大老闆去世後,懦弱的小老闆朱見深上臺了。高管們一看,機會來了!小老闆可是新君初立,一沒人氣,二沒實力,三沒充分政治鬥爭經驗!

在個個都是老油子的文官集團面前,那還不是一碟小菜!怎麼辦呢?

欲問怎麼辦,當然先試探!

文官集團先利用深有民意的于謙來試探明憲宗,果然由於于謙功績豐碩,為人耿直,在官員和百姓心中都深由威望,而且有一個問題很重要,當時景泰帝並不願以把朱祁鎮從瓦剌迎回來,是採納了于謙的建議才勉強做的,從這一點上來說,于謙雖然擁立新君,但是也救了他們父子倆!

所以明英宗雖然殺了于謙,但在晚年對於謙還是很懷念的,最後在曹石之亂後,就已經將陷害於謙的人全部罷免梳理,只是身為皇帝,總不能自打自臉不是,所以不能為于謙平反!但是可能對兒子已經有過暗示,可以上位之後通過平反於謙來收民心!

順水推舟,有進有退

故而果然憲宗一上臺,文官有人請求于謙事,憲宗也順水推舟為于謙平反,兩方初開始博弈,結果是憲宗得人心,文官試探出希望!但是對於文官的得寸進尺,可就沒有那麼好得手了。

時曾有大臣追論景泰廢立事往,憲宗不悅的說:

“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當言。

這時候的憲宗有點小生氣了,這是我爸爸和我叔叔的爭端,管你們屁事!

但只要試探出希望,對於文官集團而言,那就是勝利的前兆!接下來文官們可毫不灰心,他們開始造勢,怎麼造勢呢?找喜歡挑事出名的小官,就是那種不怕死敢說話被認為正直的年輕文官,但其實他們就是文官集團的槍手。

成化3年(1467年),有個個湖北荊門州的小訓導,給朝廷上書列舉了景泰的功績,希望朝廷給景泰帝平反,隨後英宗雖然沒有同意,但是也沒有對這個官員進行懲戒,接著在成化6年(1470年),御史們開始進行規模化表演,紛紛上書求改景泰帝諡號,認為景泰的諡號”戾”不符合實際情況,

對於朱見深而言,他知道這把火肯定不好熄滅了。處理不當容易出大事是,至少對自己的形象很不利,下一步這些文官們肯定開始表演死諫了,逼迫為朱祁鈺平反,這可是在大明歷史上的常見情況!

太極玩的賊溜的成化皇帝

為了不讓事情發展到那一步,明憲宗必然要選擇了。

孔子說:父死,三年不改其政,可謂孝矣!

如今已經好幾年了,也算對得起老爸了,別人也不會說什麼!既然當下景泰帝深得民心,為他平反也是潮流和趨勢,如果自己不主動,到時候被文官逼著平反,就變成了被文官所壓迫的皇帝了,只會給他們這些文官留下好名聲!

不行!這個生意不划算,他該怎麼辦呢?

朱見深很明智的就玩了一手推手,借力打力,用這個對自己不利的局面成功提升自己的明君形象,他主動下詔為景泰帝平反,贏得了當時和歷史的廣泛喝彩!連明史都因此事說他:

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

聰不聰明,厲不厲害,小皇帝剛登基沒幾年,把文官集團們加給自己的危機就這樣化解了,成功變被動為主動。當然文官集團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恢復景泰帝的名譽!

可謂雙贏了!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明憲宗朱見深,可是展示出來跟後世傳言不同的皇帝風采,人家可不是一個只會跟萬貞兒膩歪的昏君!

久在深宮混的這位憲宗皇帝,其實精明著呢!

那些因為他和萬貞兒故事就以為他傻的人,才是真的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