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才能真正地提升一個人的修養?

閱讀,對提升一個人的修養,究竟有沒有作用?


如何閱讀,才能真正地提升一個人的修養?

一、書是思想的載體

書的材質一直在變化,但無論是結繩,甲骨文,簡牘、紙張、還是如今的電子化,書的本質永遠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思想的載體。

作家將他的思想,通過文字、圖畫的方式,通過書籍作為載體,流傳到世上,這就成為了我們所看到的書。

有些書,裝飾豪華,但究其本質,卻空洞無物,讀起來味同嚼蠟。有些書,簡樸無華,但究其本質,確實精彩動人,讀起來讓人的思想直接得到昇華。

有些書,冗長卻繁瑣,如同小腳女人的裹腳布,又臭又長。有些書,簡短樸實,卻蘊含著人生最深刻的道理。

看一本書,不能夠看他的表面。而是要翻進去,在指尖翻動書頁的過程中,與作者對話,深入作者的思想。這樣才能夠判斷出一本書的本質,是好還是壞。

有些人,總是在鼓吹讀書無用論,認為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去經歷。這是非常片面的看法。世界上的事情那麼多,錯誤的事情那麼多,什麼都要去經歷一下,那還沒有經歷完,人就已經殘了、廢了。

有些人,則在鼓吹讀書至上論,認為讀書可以包治百病。這也是非常片面的看法。如果讀書真的可以解決所有的事情,那麼一個人一輩子就只要一直讀書就夠了,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了。

這兩種人,就是毛主席所批評的經驗主義與教條主義。

不可否認,讀書對一個人的修養提升,對一個人的眼界提升,對解決問題,是非常有幫助的。前面講過了,書是思想的載體。通過閱讀書籍,藉助他人的思想來延展自己的思想,是一條捷徑。如果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去親身經歷,什麼坑都要自己去踩,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前提是,知道讀什麼書,怎麼讀書。

如果不知道讀什麼書,一輩子都抱著些言之無物的暢銷書籍,抱著一些無趣的言情小說,那麼這就是在浪費生命。因為無論你讀過多少,對現實來說,都是毫無裨益的。

現在有一種風氣很不好。

有些人喜歡拉長長的一串清單,向別人說自己一年就可以讀上百本書,鼓吹速讀論,甚至舉辦了“量子速讀法”這樣的智商收割班,就足以證明,社會上的風氣變得有多可怕了。

讀得快,與讀得懂之間的距離,可以說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閱讀幾百本漫畫書,可能半年時間就足夠了。但是閱讀一本只有幾十萬字的經典著作,可能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因為,這兩種書,所包含的思想,所包含的智慧,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不知道怎麼讀書,就容易沉浸在別人的思想中無法自拔,作者提出一個觀點,讀者只會點頭同意,而不會學著去反駁,去反思是否正確。如果作者的思想是正確的,那還好。如果作者所鼓吹的思想是錯誤的,那麼相當於帶著你去走迷宮,越走越亂,離終點也越來越遠。

二、一個人最大的好奇心

一個人,最大的好奇心,就是去理解這個世界的本質,去思考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好奇心呢?這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想著讓自己變得更好。

而變得更好的途徑,無非就是學習與經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指一個人如何去理解這個世界。

學習,就是藉助他人的思想,來延展自己的思想。藉助他人的文字,來理解這個世界。而經歷,則是親身去走,親身去看,並以此來驗證自己所學所思,是否正確。但無論是學習,還是經歷,其最根本的目的,就在於讓自己變得更好,構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

有些人講,我不理解這個世界,不也可以過得很快樂嗎?

快樂,有兩種。一種是動物性的快樂,一種則是通達性的快樂。

動物性的快樂,只要吃得飽,穿得暖就可以很開心了,很快樂了。通達性的快樂,則是需要去理解這個世界,去看透這個世界的運轉,進而產生巨大的信心與好奇心,這種快樂,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快樂。

如何閱讀,才能真正地提升一個人的修養?

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有些人讀書,不分好壞,什麼都往腦子裡面去丟。

這樣的讀書方法,就像是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面塞一樣。如果剛好吃的東西是好的,那麼對人沒有什麼影響。如果吃的東西是壞的,那麼就會拉肚子,就會生病。

書也是同理。書是思想的載體,有些思想是正道的,有些思想則是歪門邪道的。如果把歪門邪道的思想往自己的腦子裡面去塞,對於自己來說,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就像有些人在鼓吹的,有許多人,不用上學也可以當老闆,也可以開豪車一樣。

就好像,有些人接受了錯誤的思想,整天想著根本就不存在的另一個世界,整天想著趕緊結束在這個世界的生活,去另一個世界生活,進而消極,進而迷茫。這種思想,會造成多麼可怕的後果。

有些人,則是對於自己的經驗過分自信,認為自己就是正確的,因此忽略書對人的指導作用。

殊不知,沒有誰是全能的,沒有誰是一定正確的。一個人的經驗畢竟是有限的,所以他的思想與認知,也不會是全面的,只能是片面的。如果不通過書籍來輔助自己思考與反思,那麼就會掉入經驗主義的陷阱。

那麼,如何才算是讀書呢?

首先,要明白什麼書,才是好書。

真正的好書,必定是深刻的。而這種深刻,則是對這個世界的深刻理解,對於人性的深刻理解。

例如《道德經》,短短五千言,便將這個世界的根源與本質,說透了。

例如《鬼谷子》,將人情世故,遊說說服全都說透了。

例如《素書》,將如何治理國家,如何管理天下,也給說透了。

例如《管子》,則是從根本上闡述治國、治人的道理。

像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黃帝、管子、韓非、商鞅這些人的書,就是承載著偉大的思想,承載著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深刻見解。

四、知道與做到

閱讀這樣的書,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深,也可以看得更遠。

有人會說,既然先賢這麼厲害,為什麼還會出現春秋戰國這樣的亂世,出現秦末天下大亂呢?

這就像我們上文所說的,單純讀書,並不能夠包治百病。但這並不是我們不去讀書的理由。

知道與做到,當中的距離,依然相差十萬八千里。

讀書的首要目的,是理解。

上述所說的先賢,他們的書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簡潔。因為他們對於世界的理解非常深刻,他們沒有必要用一些無所謂的語言來豐富他們的語言,他們總是能夠一語中的。

要正確理解他們的思想,首先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例如老子說的:“不尚賢,使民不爭。”

如果錯誤的理解這句話,就會認為,老子主張把所有的賢人都殺掉了,那樣天下就會太平了,百姓就會不爭奪利益了。

如果真的將這樣錯誤的理解,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把那些有能力的人都開除掉了,那麼整個團隊不會廢掉?這是不可能的。

而理解之後,還要能夠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使用。

都說馬列主義好,為什麼只有毛偉人能夠將它用來指導中國呢?原因就在於,他能夠將它們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整合,針砭時弊,而不是完全依靠書上的內容來做。

而這當中,又需要自己對這個世界有著一定的理解。而要去理解這個世界,反過來又需要藉助先賢的思想,也需要藉助自己的自身經歷。

有人說,年少讀不懂的書,長大了就讀懂了。就是這樣的原因。

所以,並不是讀書沒有作用,而是讀錯了書,用錯了方法。

五、思想的昇華

而如果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去讀正確的書,那麼對於思想的昇華,是有著巨大的作用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了一次世界之後,再回到地面上看世界,會覺得索然無味,會一直想要回到巨人的肩膀上。

所以說,思想昇華之後,一步一步去看清這個世界之後,一切都會明瞭了。那高處的風景,那一覽無餘的快感,怎麼捨得丟棄呢?

有些人說,我不想理解這個世界,我讀書只是為了消磨時間。

這樣的理解,也是很有問題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拿有限的生命,消耗在無趣的作品上面,是一種極其無腦的浪費。

真正偉大的作品,能夠震懾人心的作品,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作者對這個世界的深刻認識。

“莊生曉夢迷蝴蝶。”李商隱用一句詩,便將莊子的境界給解讀了。這樣的詩詞,讀起來直達人心,那種感受,是讀庸俗流俗的口頭禪所不能夠達到的。

而一旦心中的思想昇華了,對於整個人的氣質、抱負,都是一併昇華的。

那種感覺,就好像是你積攢了很多很多的財富,很想去施捨給別人一樣。但你學習到更多有用的東西,自然而然地就想著要去改變自己,要去改變這個世界。而所謂的功名利祿,那些都只是隨之而來的副產品而已。

這是一種質變。而這種質變,也是來源於對自己的堅持、積累。

六、為了下一代

父母有了思想,有了審美,對於孩子來說,影響也是巨大的。

有些父母,經常批評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成績不好。可是反觀他們自己呢?整天抱著一個手機不放,有些則更加離譜,粗口髒話不斷,麻將打牌遊戲不斷。

言傳身教,有這樣的父母,孩子能夠好嗎?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能夠有好的影響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無不深刻影響著自己的孩子。而一個家庭的氛圍,對孩子來說,則是更加重要的。

對於父母來說,要想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想成就孩子,首先要成就自己。

這種成就,不僅僅是用愛去成就,更是用自己的氣度,用自己的胸懷去成就孩子。

而一個家庭好了,兩個家庭好了,三個家庭好了...進而整個社會逐漸變好了,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多麼利好的一件事情。

七、書單推薦

如何去讓自己的思想昇華?無非就是與聖賢溝通,與偉大的作家溝通。

去走入他們的世界,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寶藏,去開啟自己人生。

儒家:《論語》、《孟子》、《春秋》

道家:《道德經》、《黃帝陰符經》、《列子》、《黃帝內經》

法家:《韓非子》、《管子》、《商君書》

史家:《資治通鑑》、《史記》

兵家:《六韜》、《三略》、《孫子兵法》

國內:《毛選》、《尚書》、《讀通鑑論》、《素書》、《紅樓夢》、《西遊記》、《中國通史》

外國:卡夫卡全集、《追憶似水年華》、《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罪與罰》、《人類簡史》、《世界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