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达生》:庄子教你如何让喜怒哀乐不入于胸


庄子《达生》:庄子教你如何让喜怒哀乐不入于胸

庄子是记载酒驾的第一人。他说一个喝醉酒的人,驾着马车飞奔,突然脱缰,车毁人不亡。何也?庄子说酒驾的人因为喝醉了酒,此时驾车不是靠五官来判断路况,全然靠感觉,再加上酒壮熊人胆,此时已经没有丝毫恐惧入心,没有恐惧入心就不会伤害到他的精气神,即便摔断了骨头,绝不会要他的小命。

《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如果能够摒除第一情志干扰,那就能守住真气不散,那就找到了活身活命之道。有经验的交警都知道,那些酒驾死亡率反而很低。当然笔者在此并非鼓励酒驾,我们不喝酒的情况下只要能做到凝神聚气,更能规避危险伤害。

孔子在山林中遇到一个佝偻丈人,他在一丝不苟捉树上的秋蝉,那个手法精准让人叹为观止。孔子问“你如此炉火纯青的技术是怎么掌握的?”佝偻丈人答“我一开始就练习自己的专注力,确保真气不散,我在木杆上放一个钢球,就这么举着,保持平衡,不让小球掉下来,后来我能在木杆上放五个小球都不掉下来的时候,我来山林中捉秋蝉,就像在地上捡土坷垃一样简单。只要我看到了秋蝉,任何外物都不存在了,也没有任何声音能进入我的耳朵,仿佛万籁俱寂,仿佛时间静止一般,仿佛空气凝固了一样。聚精会神地做一件事,谁都能够做好,不足为奇。”


庄子《达生》:庄子教你如何让喜怒哀乐不入于胸

专注于当下,就能形神合一,形神合一方得生命真谛。放羊的羊倌都知道羊群不可以散开,散开了就会被豺狼捕捉,只要羊群不散,尽在视野范围之内,豺狼也不敢轻举妄动。有个叫单豹的人,避世于山谷之中,每天喝着天然矿泉水,七十岁了,鹤发童颜,仙风道骨,可是因为与世隔绝,一天不幸遇饿虎,卒!还有一个叫张毅的人,谦谦君子,举止得体,洁身自好,可是因为阳亢内热而死,这两个人都是缺乏整体思维,养身治身要养一个整体,内外兼修方可,偏颇一面都不得苟且。庄子打了个比喻:一个人走夜路会遇到危险,一家兄弟几个抱成团,就能御敌于外,家和万事兴,这是集体的力量。身体也是这样,要形神不分离,合成一个整体,就是掌握了治身之道。

世上最难治的是心病,心主神明,心若乱了,形神具散。《内经》云“神去也,药不愈也。”齐桓公和管仲一起打猎归来,不觉天色已晚,再加上一天的驰骋田猎,兴奋过后的疲惫,已是恍兮惚兮。管仲一路疾驰,马蹄得得,夜色中,桓公无意中瞥见一个人形巨大怪物,吓得六神无主,忙拉管仲衣袖去看,管仲只顾驾车,目不斜视,应了一声“我什么也没有看到。”回来后,齐桓公惊吓过度,一病不起,皇子告敖听说了,来看望齐桓公,只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说看到人形巨大怪物的人一定会雄霸一方,桓公在听故事的不知不觉间,神清气爽,疾病已退。因为他已经打开了心结,愿景代替了恐惧,形神再次合一,自然百病皆消。


庄子《达生》:庄子教你如何让喜怒哀乐不入于胸

纪渻子养斗鸡,斗鸡骄横外露,目光如炬,藏有咄咄逼人的杀气,纪渻子饿了它三顿,又把它单独关在笼子里闭关十天,直到这只战斗鸡呆如木鸡,才放它出来一搏,以舒展筋骨。等到外表丝毫看不出来杀气时,纪渻子方觉得它能藏器于身,藏气于神,形神兼备,仁者无敌,不战而屈人之兵。果然,别的斗鸡一看到这只内圣外王的战斗鸡,马上丧失了战斗力,均掉头疾走,落荒而逃,不战自败。

孔子东游,看到一深渊,悬刃三十丈,流沫三十里,但看一人一猛子扎下去变随波逐流,许久也不见他浮出水面喘口气。孔子以为这是一个想不开的人,是投河自尽的,哪能见死不救?于是和弟子们并流而上,追了好远,此人从水中浮出半个身子,优哉游哉戏水玩耍,孔子知道误会了,遂拱手相问:“这么深的水,你是怎么做到游若鲦鱼,悠然自得呢?”戏水者曰“无他,只是从小在这长大的,心里没有任何恐惧感,我每次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后,任水浪推迎,我只随它便是。”


庄子《达生》:庄子教你如何让喜怒哀乐不入于胸

做学问做人也是如此,要问问自己的内心,是不是挂念和顾虑太多。有人写文章顺理成章,如神来之笔,有人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愁其五脏,矜其气血,真是划不来。公孙修为善一方,修身养性,读书结友,自我感觉做人做学问都还行,但实际生活坎坷不断,福无双至,却总是祸不单行,自己很不理解,一筹莫展之际求见高人扁庆子,扁庆子一针见血地说“你的修行是为了彰显自我,羞辱了红尘终生;你的学问惊吓了不做学问的人,让他们很迷惑,扰乱了他们的性情,按理说你这样的人上天没有让你瞎眼瘸腿,已是仁慈,你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