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这一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身上,蕴含寂寞意识的一般性意义

孤独与寂寞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经验,在嫦娥这一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身上,蕴含了寂寞意识的一般性意义。《淮南子》记载:“

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羿)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在嫦娥这个神话人物身上,蕴含了寂寞与孤独的一般意义。在自然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的关系中,我们体会到生命的寂寞,所以就有嫦娥窃不死之药奔月的举动;羿是射太阳的英雄,羿为失嫦娥而“怅然有丧”,嫦娥一定也有同样的感受;并且因为她不在人间,所以她更感到寂寞。这是一种渴望人情的寂寞;在《楚辞》中的羿,则出自另一种传说来源,认为羿是一个荒淫的诸侯。倘若是这样的话,那么嫦娥奔月的动机就更为复杂,不仅仅是求生命的永恒,而且还是逃避现实的苦难。

嫦娥这一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身上,蕴含寂寞意识的一般性意义

嫦娥绘图

那样的话,她的这种孤独与寂寞就更加具有情感的折磨性。嫦娥这一中国神话人物身上所蕴含的寂寞与孤独的一般性意义,在经过历代诗人对这一原型的情感化的重塑,使孤独与寂寞的内容意义更加丰富和鲜明;在这些诗中我们尤其难忘的是如下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玉楼琼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嫦娥这一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身上,蕴含寂寞意识的一般性意义

嫦娥奔月绘图

在这些诗句中,除了诗人都赋予嫦娥以孤独与寂寞的情感内涵之外,无论是《嫦娥》中的一个“”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个“”字,还是《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为忠魂舞”和与“忽报人间曾伏虎”的“人间”相对应,都旨在表现对爱情亲情、友情、人情的执着追求和失去的怅然与孤独;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关心人事的世俗性和中国文化的人生关怀精神。正因为嫦娥已经成为孤独与寂寞者的原型,因此,那些具有孤独气质的现代诗人就多少具有某些嫦娥情结,嫦娥情结也就深深地影响着现代诗人的诗情的表现;而那些以孤独与寂寞为命题的诗歌,也自然而然地具有嫦娥的身影。

嫦娥这一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身上,蕴含寂寞意识的一般性意义

嫦娥绘图

尽管在大部分诗歌里,是并没有嫦娥意象的出现的。表现对爱情、亲情、友情、人情的执着追求和失去的怅然始终是寂寞意识的最普遍的主题。胡适的这首《蝴蝶》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嫦娥这一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身上,蕴含寂寞意识的一般性意义

嫦娥奔月绘图

胡适研究者认为,《蝴蝶》是抒写诗人与莎菲(陈衡哲)之间的感情的,也有的认为是诗人咏唱与同窗好友任叔永的离别之情。无论取哪一说,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对于失去爱情、亲情、友情、人情的那种“孤单”感是溢于言表的。而且,从“双双飞上天”到“天上太孤单”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冲突,明显地看到映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玉楼琼宇,高处不胜寒诗句中所表现的那种曲折的心理变化的影子。方敬的《雨景》则是写一个饱经羁旅之累的“流浪人”对浪迹天涯的漂泊生活的疲惫和厌倦的心境。薄暮的雨声,西天的晚云,屋檐下,流浪人倚门远眺;它无声地诉说着流浪人的那种无言名状、孤苦无告的情绪。“像送走一个远游客,又像在等候谁”,让我们看到“倚门人”不断地处在“送走”与“等候”的那种“

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矛盾复杂的情境之中。

嫦娥这一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身上,蕴含寂寞意识的一般性意义

嫦娥

撑开旧时的油纸伞”是整首诗的亮点:“旧时”暗示离家的那一时刻,而且也在雨景中;“撑开”则是回家意识的冲动。油纸伞下的一片熟悉而陌生的小天地,使他得以暂时忘却烦恼,追忆朦胧的回家的感觉。但是长期的漂泊,他已经“

听熟了异乡的雨声”,看厌了异乡“西天的晚云”,对家的感觉已经被异乡的雨水冲刷得依稀难辨了。整首诗回荡着从一个失去亲情慰藉的孤独的心中发出的“柔弱的声音”。(方敬:《雨景》后记)在自然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的关系中,人们体会到生命的孤独;这种孤独可能由生活中的一件琐事引起,如淡莹的《发上岁月》;也可能是由突然接触到生命和死亡的严重问题而激发,如余光中的《守夜人》然而即使是面对有关生命与死亡的严重命题,孤独意识的情感底蕴也不只是颓唐,而往往是伤逝之情和珍重之念互见;甚而激发起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嫦娥这一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身上,蕴含寂寞意识的一般性意义

夜色孤独

淡莹的《发上岁月》的缘由是起于“同龄之闺友”的染发。当诗人突然意识到“一头水亮的青丝,转瞬/被轻霜白雪覆盖”的时候,在“心惊”“心悸”、“心痛”之后,感叹年华似水的孤独。染发当然不失为是一种蒙骗天下和蒙骗自己的方法:“染发心情和落日心情/莫不与岁月相关/前者尤为复杂/太阳,无可抉择/必须依时坠落/头发可染,可不染/跟岁月抗衡,染/不染乃认命的诠释……再三耽延,反复思量/最后决定一觉醒来/将满头斑斑岁月/染成飞扬的青春/蒙骗天下所有的菱镜/日,落抑或不落/从此与我无关”。面对生命这一严重的问题,诗人关于“染发心情”的表白多少显得轻松,然而这种自嘲式的轻松背后,不也蕴含着无奈与沉重么?最后的守夜人守最后一盏灯/只为撑一幢倾斜的巨影/做梦,我没有空/更没有酣睡的权利。

嫦娥这一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身上,蕴含寂寞意识的一般性意义

孤独意境

这是余光中的《守夜人》。万籁俱寂,在一片黑暗里,只剩下最后的守夜人和最后的一盏灯在寂寞地厮守;灯火把守夜人的身影映成一幢倾斜的巨影,但这种虚拟的“多反而增添了情景中的寂寞氛围”,似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特殊气氛。余光中对个人的生命情境有着深切的体认,他意识到短暂的人生只是“阅历春秋的”,而耳边则时时响起“背后时间的飞车迫近的驶声。所以诗人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一位作家的才气,在于对生命的敏感和对文字的敏感”。因此,一旦他突然接触到生命和死亡问题时,在惊恐未定之后,便对生命产生一种“存在的自觉”,思索生命的价值意义,对自己的生命油然升起一份伤逝之情和珍重之念,从而激发起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产生更加奋发进取的处事精神。于是便有了诗人对着黑夜的呐喊声:“做梦,我没有空/更没有酣睡的权利。”

嫦娥这一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身上,蕴含寂寞意识的一般性意义

孤独寂寞情景

如果说对于情感上的失落和对于感叹年华似水的孤独意识还更多地具有个人化、私密性和内敛性的特性的,那么,在诗人的理念理想与现实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发生矛盾与冲突的时候,这种人类情感中最个人化、私密性和内敛性的孤独意识也就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性和时代性特征,成为一种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文精神力量。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的《老鸦》和沈尹默的《月夜》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例子。《老鸦》前的“小引”指出: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的名剧《国民公敌》尤其是主人公司铎曼医生的命运对胡适创作这首诗有直接的影响。司铎曼医生是一个正直而勇敢的人。当他得知水源被工厂污染的事实之后,为了全镇居民的健康,他义无返顾地同瀣一气的地方恶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令司铎曼医生感到悲哀的是,视他为“国民公敌”的人中不仅有地方恶势力而且还有本镇的居民。

嫦娥这一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身上,蕴含寂寞意识的一般性意义

孤独者

因为他们竟然也认同司铎曼医生是在损害他们的利益的看法。因此司铎曼医生也不得不感叹:“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最孤立的人”。理解司铎曼医生这种“最强有力的人”“孤立”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深切地感受胡适写作这首诗的心境。这首诗写于1917年12月,正是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即将露出曙光的“大清早”。诗人既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又有“世人皆醉我独醒”孤独感。诗人一方面通过象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先驱者的老鸦之口,抒发了五四新人物在中西文化冲突和新旧思潮激战的严峻时刻,敢于义无反顾地为中国社会呼唤新的思想文化的心声,另一方面也以老鸦而不是其他更可爱一些的鸟类作为意象,多少也表达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他此时此刻的寂寞和自嘲、自慰的性情。

嫦娥这一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身上,蕴含寂寞意识的一般性意义

孤独意境

《老鸦》包含了现代诗人孤独意识的丰富内涵。这里既有“老鸦”的变革理想与社会环境的阻力的冲突;又有“老鸦”的理想与群体的不理解之间形成的隔膜;后者的因素造成的孤独感更具有现代性。所以也更具有情感的震撼力和思想的穿透力。《月夜》表现的是同样的五四时代精神:面对“

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险恶环境,诗人绝不放弃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理想,表现出一种独立不倚、奋斗不息的可贵品格。

嫦娥这一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身上,蕴含寂寞意识的一般性意义

孤独意境

​和《老鸦》不同的是,“老鸦似乎更在乎环境对他的反映,关注自身价值被环境认同的结果”,而“月夜

”中的“”则对孤独与寂寞有一种平和的体认,强调自身人格在这种环境下的铸造与完善。但是无论是不甘寂寞的外向的《老鸦》,还是咀嚼寂寞的内敛的《月夜》,其孤独意识的内涵则是一致的。诗人欣赏这种孤独,但又不沉湎于这种孤独。因为能够欣赏孤独,是相信自己的理想,坚定自己的个性;不沉湎于孤独,是因为孤独只是在人文环境强大的压力下的一种精神和意志的内敛与蓄势,而不是一种逃避与自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